在村子中央的晒场上,阳光炽热地洒下,一片开阔的场地中,竹匾或大或小,错落有致地摆放着。这些竹匾用竹篾精心编制而成,表面光滑,边缘有些许磨损,那是无数次使用留下的痕迹。每到收获季节,它们就成了晾晒谷物、果实的重要工具。
陆延来到晒场,看着那一堆竹匾,思绪飘回到过去。他记得小时候,每当稻谷收割后,全家总动员,将一袋袋金黄的稻谷扛到晒场,再均匀地铺洒在竹匾上。强烈的阳光照在稻谷上,也照在人们忙碌的身影上。陆延和兄弟姐妹们在竹匾间穿梭,帮忙翻动着稻谷,确保每一粒都能充分晒干。
竹匾不仅用来晒稻谷,还晒过许多其他东西。每年秋天,柿子成熟时,母亲会将摘下的柿子削皮,整齐地摆放在竹匾上晾晒。经过数天的日晒,柿子渐渐脱水,变得软糯香甜,制成美味的柿饼。还有那红彤彤的辣椒,也会被串成串,放在竹匾上晾晒,成为冬日里为菜肴增添辣味的调料。
有一年,村里举办丰收节,要求每家都展示自家的丰收成果。陆延家精心挑选了晒在竹匾上的饱满稻谷、香甜柿饼以及火红辣椒。当他们将这些竹匾摆放在展示区时,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那整齐摆放的竹匾,承载着满满的丰收喜悦,为陆延家赢得了“丰收之星”的荣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现代化的烘干设备开始在村里出现,竹匾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但在陆延心中,竹匾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些竹匾,见证了咱们家无数次的丰收,是咱们辛勤劳作的见证者。”陆延轻轻拿起一块竹匾,手指顺着竹篾的纹理滑动。这时,你也来到晒场,看着那些竹匾,点头说道:“是啊,每次看到它们,都能想起一家人齐心协力收获的场景,满是温暖。”
陆延将竹匾放回原处,目光坚定地说:“即便现在有了新设备,竹匾也不能丢。咱们可以把竹匾装饰一下,挂在院子里,让它成为一种回忆的象征。”你们商量着如何装饰竹匾,想象着竹匾挂在院子里,在微风中摇曳的画面。晒场上,竹匾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也在回忆着那些美好的过往,它们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丰收的果实,更是家庭的温暖与传承。在农家小院的屋檐下,蓑衣和斗笠静静地悬挂着,像是两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四季的更迭与岁月的变迁。蓑衣由棕褐色的棕丝编织而成,纹理紧密,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保留着坚韧的质地。斗笠用竹篾编制,顶部微微隆起,边缘宽大,表面泛着一层淡淡的光泽,那是时光打磨的印记。
陆延站在屋檐下,目光落在蓑衣和斗笠上,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感。“这蓑衣和斗笠,陪着我在田间地头度过了无数个日子。”他轻轻抚摸着蓑衣的边缘,棕丝发出轻微的沙沙声,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他想起小时候,跟着父亲去田里劳作,遇到突然而至的雨,父亲迅速披上蓑衣,戴上斗笠,继续在雨中忙碌。雨水打在蓑衣和斗笠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父亲在雨中的身影显得格外坚毅。陆延躲在父亲身旁,感受着蓑衣下的温暖与安全感。
每逢插秧时节,天还未亮透,陆延就和父亲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趁着清晨的凉意下田。朦胧的雾气中,斗笠下的视线虽有些模糊,但他们熟练的动作从未停歇。雨滴落下,顺着蓑衣滑落,浸湿了脚下的土地。
有一次,村里组织抗洪救灾,陆延毫不犹豫地披上蓑衣,戴上斗笠,和村民们一起奔赴抗洪一线。在湍急的水流中,蓑衣和斗笠为他遮风挡雨,让他能够专注地搬运沙袋、加固堤坝。在这场与洪水的较量中,它们成为了陆延最可靠的伙伴。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现代化的雨具逐渐普及,蓑衣和斗笠渐渐被搁置在屋檐下。然而,它们所承载的记忆却从未褪色。
“它们就像老朋友,虽不常见,但每次看到,那些过往的经历就像电影一样在眼前放映。”陆延感慨地说。这时,你走过来,看着这两件旧物,眼中满是怀念:“是啊,它们见证了咱们的成长,也见证了那些艰苦却又充实的岁月。”
陆延微微点头,“我觉得可以把它们整理一下,放在家里的展示架上,让后代也能知道我们曾经是怎样在风雨中劳作的。”你们小心翼翼地将蓑衣和斗笠取下,轻轻掸去灰尘,准备为它们找一个合适的位置安放。屋檐下,阳光洒在这两件旧物上,仿佛为它们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它们所蕴含的坚韧、勤劳的精神,也将在家族中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