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暴雨洗刷过的省会城市空气格外清新,但陕重集团重组评审会的现场,气氛却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会场设在省国资委大楼最大的会议室,破例向媒体和职工代表开放。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着“公开、公平、公正”的红色条幅,台下前三排坐着由三十名不同工龄、岗位的职工组成的评审团,他们胸前挂着统一的证件,神色严肃。后排则是各家入围企业的代表、媒体记者,以及相关部门的观察员。省纪检组的两位同志坐在会场角落,面前摊开着笔记本,如同沉默的裁判。
秦宇轩和周亦菲坐在主席台一侧,主持评审的是省国资委主任。
会议开始,按照抽签顺序,企业依次上台陈述方案并接受询问。
首先上台的是本省的东风机械。他们的董事长王天宏西装革履,发言慷慨激昂,重点渲染了“零裁员、稳就业”的社会责任,以及依托本地优势、实现平稳过渡的可行性。他甚至在ppt上展示了为陕重职工规划的美好生活蓝图,引得台下部分老职工频频点头。
轮到职工评审团提问时,一位年轻的技术员拿起话筒:“王董,您的方案承诺零裁员,但同时也提到要通过‘自然减员’和‘内部优化’来提升效率。请问具体如何操作?是否意味着变相的岗位削减或薪资冻结?”
王天宏显然有所准备,笑着回答:“这位小同志问得好。我们强调的是不主动辞退任何一名愿意与企业共同成长的员工。自然减员是客观规律,空出的岗位我们会优先内部竞聘,同时加大培训投入,帮助员工技能升级,适应新岗位的要求。至于薪资,我们承诺的10%上浮是基准线,效益好了,还会更高!”
回答看似滴水不漏,但台下一些敏锐的人,包括秦宇轩,都听出了其中的模糊性。“内部优化”和“自然减员”是极易操作的空间。
接下来是几家实力稍逊的企业,陈述中规中矩。
压轴出场的是华远重工。他们的代表团由一位四十多岁、气质干练的女副总裁带队。她没有过多渲染情怀,而是直接切入技术核心,用详实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展示了如何将陕重现有的重型机械制造基础,与华远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的技术优势结合。
“我们不是来简单接手一个工厂,”女副总裁语气坚定,“我们是来共同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关于员工安置,我们承诺,所有愿意接受转岗培训的员工,保证安排不低于原待遇的新岗位。我们投入的二十亿中,有专门用于员工技能重塑的‘新动能培训基金’。”她随即展示了详细的培训计划、课程设置以及与国内顶尖技工院校的合作协议。
当她提到“老铸造车间将改造为工业遗址博物馆和技能培训中心,成为陕重精神与新技术的连接点”时,台下不少老职工,尤其是从铸造车间出来的老师傅,眼神明显亮了起来。
提问环节,张师傅站了起来,他没有问技术,而是看着那位女副总裁,声音有些沙哑:“领导,你们华远是大企业,见过大世面。我就问一句,你们真的看得上我们这些老陕重的手艺?不会觉得我们……是包袱?”
女副总裁微微躬身,态度诚恳:“老师傅,手艺和经验是无价的。我们华远看中的,正是陕重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技术底蕴和产业工人队伍。现代化的生产线需要人操作,智能化的设备需要人维护,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更需要老师傅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我们看来,陕重最宝贵的资产,不是土地,不是厂房,而是在座的各位!”
这番话掷地有声,会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然而,就在评审会按部就班进行时,场外的暗流开始涌动。
中午休会期间,一些印有“华远重工越南项目黑幕”、“国资流失、谁之过?”等耸动标题的传单,开始在一些职工聚集的餐厅、小卖部门口出现。网络上,也开始出现一些匿名的、情绪化的帖子,质疑华远重工的背景和动机。
周亦菲接到报告后,立刻向秦宇轩汇报。
“省长,果然有人坐不住了,开始打舆论战,煽动情绪。”
秦宇轩面色平静,似乎早有预料:“通知网信办,依法处理网络谣言,但不要过度干预,避免给人‘此地无银’的感觉。让我们的宣传口径,集中报道今天评审会的实况,特别是职工评审团提问和华远回应的那一段,要原汁原味地播出去。真相,是最好的消毒剂。”
下午,评审会进入最关键的综合评议阶段。职工评审团进行闭门讨论,对企业进行打分。
就在这个当口,一位退休多年的老领导,在几位“热心人”的陪同下,来到了省国资委大楼门口,声称要“反映情况”,对引入“外来资本”表示“深切担忧”。
消息传到会场,气氛瞬间又紧张了几分。
秦宇轩沉吟片刻,对周亦菲说:“请老领导到接待室,我亲自去见见他。同时,把华远方案里关于保留老铸造车间、设立博物馆和培训中心的详细规划图,打印几份带过去。”
接待室里,白发苍苍的老领导情绪有些激动,反复强调陕重是“共和国的长子”,不能轻易交给“外人”。
秦宇轩耐心倾听,然后才开口,语气尊敬但立场坚定:“老领导,您对陕重的感情,我们都非常理解。正因为希望它好,我们才不能看着它抱着过去的辉煌慢慢沉沦。这次重组,不是简单的买卖,是涅盘重生。您看,”他展开带来的规划图,“我们不是要推倒一切,恰恰是要把最有价值的精神传承下去。这个博物馆,记录的正是您和无数老一代陕重人奋斗的青春啊。”
他看着老领导有些动容的神情,继续说:“而且,选择谁,不是我们几个人说了算。您看今天的评审会,职工代表们问得多专业,多切中要害?他们把饭碗看得比谁都重,他们会为自己、为陕重的未来,做出最负责任的选择。”
老领导看着图纸上标注的“铸造车间遗址保护区”,良久,叹了口气,摆摆手,没再说什么,在陪同人员的搀扶下离开了。
傍晚,职工评审团的打分结果密封后递交给了评审委员会。
最终的评审结果需要结合专家评分、职工评审团意见和综合评估后,由省委省政府最终决策。但所有人都明白,职工评审团的态度,具有极大的分量。
夜幕降临,秦宇轩站在办公室窗前,城市华灯初上。
今天的评审会,像一场大考,也像一次淬炼。浑水之下,有人露出了底牌,也有人展现了真金。
他知道,斗争还未结束,最终的决策必将伴随着更大的风浪。但他相信,只要方向是对的,只要真正把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未来放在首位,就能穿透迷雾,找到那条通往重生的道路。
他拿起笔,在日程表上“陕重重组评审会”这一项后面,用力地画上了一个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