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革新如火如荼地进行,武泽苍并没有忽视另一件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军队建设。原有的“安民团”经过多次剿匪和扩编,人数已增至一千五百余人,但其性质更偏向于地方保安团,无论是编制、装备、训练还是战术思想,都难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更大规模的冲突。北境大皇子挑起的边衅,如同一记警钟,时刻提醒着武泽苍乱世之中武力的重要性。赵铁鹰的到来,正好弥补了林惊羽在大规模步兵战阵和正规军训练方面的经验不足。
这一日,武泽苍召集林惊羽、赵铁鹰,以及李慕(负责后勤粮饷协调)、鲁师傅(负责军械打造)等人,在军营校场旁新搭建的、还带着木头清香的议事厅内,召开了一次关于军队建设的专项会议。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一股肃杀和革新的气息。
武泽苍首先定下调子,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核心成员:“如今外界乱象已显,朝廷无力顾及四方,各地豪强并起,匪患丛生。我和州欲要求存图强,仅凭现有安民团,力有未逮。我们必须建立一支更加正规、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军队!这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从里到外的彻底蜕变!”
他看向林惊羽和赵铁鹰:“惊羽,铁鹰,你们二位是行家,是安国军未来的脊梁。我意,将‘安民团’正式扩编改组为‘安国军’。这意味着全新的编制、更严格的纪律、更科学的训练、更精良的装备,以及……不一样的魂。你们有何想法?畅所欲言。”
林惊羽率先开口,他依旧言简意赅,但语气异常坚定:“王爷,末将以为,当务之急是明确编制,严明纪律。现有人员虽经训练,但编制混乱,号令不一。常常是临时指派,权责不清。应仿照边军,但更需细化,设立明确的队、哨、营建制,层层统属。明确各级军官职责,伍长、队正、哨官、营指挥使,各司其职,做到如臂使指,令行禁止。纪律方面,需制定详尽的《安国军军律》,从日常操练、内务卫生、言行举止到战场号令,皆有法可依,违者必究!”他深受武泽苍现代思维影响,深知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一支强大军队的基石。
赵铁鹰接着补充,他声音洪亮,带着边军特有的铿锵之力:“林统领所言极是!末将观安国军……呃,安民团往日操练,个人武艺及小队配合已有基础,士兵们敢打敢拼,这是好事。然,严重缺乏大规模战阵演练与实战磨合!一支强军,光有纪律和个人勇武不够,还需精通各种战阵变化,如进攻时如猛虎下山的锋矢阵、防守时如磐石不移的圆阵、行军时首尾相顾的长蛇阵等,并能根据战场形势、敌军特点,在主将指挥下灵活转换。此外,军中号令、旗语、金鼓必须统一标准,确保在厮杀震天、烟尘弥漫的战场上,指令能准确、迅速传达至每一名士兵!这一点,至关重要!”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阵型变化,眼中闪烁着对战场艺术的专注。
武泽苍连连点头,这两位将领,一个重组织纪律,如同军队的骨架;一个重战阵实操,如同军队的肌肉和神经,正好互补。他沉吟片刻,提出自己思考已久的、更为深入的想法:“二位所言皆切中要害,是强军之基。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几点,或许不同于传统,却同样至关重要。”
他站起身,走到一块事先准备好的、打磨光滑的大木板前,拿起一块特制的木炭(代替粉笔),开始勾画讲解,这个举动让赵铁鹰等人都感到新奇。
“第一,思想教育,或者说,重塑军魂。”武泽苍在第一栏写下这四个字,笔画凝重,“我们的安国军,为谁而战?为何而战?不能只是简单的‘当兵吃粮’,更不能是模糊的‘忠君报国’。要让他们从心底里明白,他们手中的刀枪,守护的是身后的父母妻儿,是和州这数万百姓来之不易的安宁家园,是我们共同付出的心血,是‘不让无辜者受难’的这份信念!”他差点顺口说出“现代军队政委”的概念,及时刹住车,但核心意思表达清楚了,“要让他们以身为安国军一员为荣,知道为何而战,方能死战不退!此事,我亲自抓,惊羽、铁鹰,你们需全力配合。”
林惊羽和赵铁鹰都露出深思的表情。他们习惯了“忠君”或“服从上官”那套,武泽苍提出的“为家园而战”、“为信念而战”,虽然新奇,却似乎更能触及士兵的内心,激发更深层的力量。赵铁鹰喃喃道:“若是边军弟兄当年也能如此想,或许……”他摇了摇头,没再说下去。
“第二,专业化分工与协同。”武泽苍继续画着,分出几个分支,“不能所有人都是一样的兵。要根据士兵的身高、力气、敏捷性、性格特点,进行初步筛选和划分。比如,力气最大、体格最健壮、意志最坚韧者,可着重训练为重甲步兵或长枪兵,配发最好的防护,作为阵线的中坚力量,要求他们如山岳般不可动摇。身手敏捷、擅长奔跑、反应迅速者,可训练为刀盾手或侦察轻兵,负责突击、掩护、探查敌情。眼神好、臂力强、心细沉稳者,则编入弓弩队,进行远程精确打击,要求他们箭无虚发,压制敌军。甚至,”他顿了顿,“我们要考虑在未来,组建一支哪怕规模很小、但绝对精锐的骑兵队,用于侦察、通讯、侧翼骚扰和关键时刻的追击!各兵种需进行针对性训练,但又必须强化协同作战演练,如步弓配合、步骑协同,形成整体合力!”
李慕在一旁飞快地记录着,这些理念对他负责的后勤保障提出了新的、更精细的要求。
“第三,后勤保障与战场医疗。”武泽苍的目光看向李慕和鲁师傅,语气严肃,“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这话永不过时。李慕,军需粮饷的供应、储备、运输,必须形成一套高效、可靠的制度!确保无论何时,军队开拔,粮秣被服能及时跟上。要建立常平粮仓,专供军需。鲁师傅,”他转向老匠人,“军械的打造、维护、更新,是军队的牙齿和利爪!尤其是弓弩、甲胄,要优先保障质量,统一制式,便于更换维修。我会给你拨付更多资源和人手。另外,”他特别强调,语气加重,“我要求在每个营中,必须配备至少两名懂得战场急救的医官!并随军配备充足的、由薛先生指导配置的金疮药、止血散、麻沸散等物资。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减少非战斗减员,让每一个受伤的士兵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士兵们知道受伤后有人管,冲锋时才会更无畏!”
武泽苍提出的这些理念,尤其是思想教育、专业分工和重视医疗,在这个时代无疑是超前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林惊羽和赵铁鹰虽然觉得有些新奇甚至挑战传统,但仔细一想,无不切中要害,深感佩服。这不仅仅是练一支能打的兵,更是要打造一支有灵魂、有专业、有保障的现代意义上的军队雏形。
“王爷思虑之周全深远,末将等远远不及!”赵铁鹰由衷抱拳,脸上满是叹服,“若真能如此,安国军必将成为天下强军!” 林惊羽也重重点头,眼中燃烧着斗志:“末将定与赵校尉齐心协力,按王爷所示,整训新军!纵有万难,亦不退缩!”
“好!”武泽苍最终拍板,声音斩钉截铁,在议事厅内回响,“即日起,‘安民团’正式更名为‘安国军’!林惊羽任安国军统领,总揽全军练兵、作战事宜!赵铁鹰任副统领,主要负责战阵操演、步兵指挥及日常训练!”
“编制暂定: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两伍为一什,设什长;五什为一队,设队正;四队为一哨,设哨官;三哨为一营,设营指挥使。目前兵力,暂编为一营又一哨(约1500人),日后随兵力扩充再行调整。弓弩队、侦察队等直属统领调遣,择优选派军官!”
“李慕,你负责协调粮饷、被服、药材及医官事宜,务必保障到位!” “鲁师傅,你之工坊全力保障军械供应,尤其是弓弩和甲胄的打造修复,质量第一!” “即刻开始整编、授旗、任命军官!我要在一月之内,看到一支脱胎换骨、初具规模的安国军!”
命令下达,整个军营如同一个巨大的战争机器,轰然启动,高速运转起来。士兵们被重新打散整编,军官们根据平日表现、考核成绩以及林、赵二人的观察,被任命到新的岗位。一面绣着“安国”二字、迎风招展的玄色大旗在校场中央竖起,成为了这支新军的灵魂象征。
林惊羽和赵铁鹰几乎住在了军营里。林惊羽狠抓纪律和内务,将军规军律细化到每一个细节,从营房整洁度、被褥折叠、武器保养到队列行进、军姿礼仪,要求一丝不苟,意在培养军人绝对的服从性和严谨作风。赵铁鹰则带着各级军官,日夜操练各种战阵,号令声、脚步声、兵器碰撞声、呐喊声终日不绝于耳。他经验丰富,讲解深入浅出,往往能指出阵型转换中的细微瑕疵,让士兵们受益匪浅。
武泽苍提出的“思想教育”也悄然开始。他亲自撰写了简单的宣讲提纲,由林惊羽、赵铁鹰以及挑选出来的识字军官,定期给士兵们讲述。内容不再是空泛的大道理,而是结合和州的现实:没有强大的军队,眼前的安宁就会像泡沫一样破碎;你们的家人就在身后;王爷与大家同甘共苦,变卖家产也不加赋税……同时,再次公开重申并细化了优厚的军饷、战功奖赏以及阵亡抚恤制度。这些实实在在的内容,极大地提升了士兵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一个月后,武泽苍再次来到校场检阅。尽管只有一个月,但眼前这支军队的气质已然不同。一千五百名安国军将士,虽然很多人的铁甲还是修复品,但擦得锃亮,队列整齐划一,鸦雀无声,一股肃杀之气弥漫开来。随着赵铁鹰手中令旗挥动,队伍迅速而精准地变换着阵型,进攻时如烈火燎原,防守时如铜墙铁壁,一股凛然的军威已然成型,与昔日那个更像民兵组织的安民团已不可同日而语。
武泽苍心中豪情顿生,压力却也倍增。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支初步完成正规化的“安国军”,将成为他和州最坚实的盾与最锋利的剑,但也意味着巨大的消耗和责任。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