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和高薪,是八零年代最有效的兴奋剂。
当李浩轩将一个宏伟的蓝图和实实在在的利益摆在全村人面前时,整个靠山村都被彻底引爆了。
自第二天起,村东头那片荒地,就变成了全村最核心的工地。
天不亮,二十个壮汉就已经在李二牛的带领下,开始了养殖大棚的搭建工作。李浩轩的设计图纸简单粗暴,却极为实用。深埋的木桩作为支柱,横梁交叉,再用最便宜的油毡和厚实的茅草铺顶,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巨大棚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拔地而起。
另一边,十个被高薪聘请的木匠师傅,则在耿老头的院子里,展开了一场流水线般的作业。
锯木头的刺啦声,刨木板的唰唰声,钉钉子的当当声,交织成一首充满力量的交响曲。
李浩轩像一个经验老到的总指挥,穿梭在各个“战线”之间。
“王叔,这个尺寸不对,所有箱子的长宽高必须完全一样,我以后是要叠起来立体养殖的!”他叫住一个差点弄错尺寸的木匠,语气严肃。
“二牛哥,地基的排水沟一定要挖好!蚯蚓怕淹,咱们这地势低,不能马虎!”他跑到大棚工地,指着地面规划道。
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他则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在一块专门清理出来的空地上,他亲自带着几个信得过的婶子大娘,开始配制和发酵养殖基料。
“牛粪三份,腐烂的秸秆两份,木屑一份,再加上咱们买回来的菌种粉末。”他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这个比例是关键,关系到蚯蚓长得快不快,壮不壮。搅拌均匀后,堆起来,用塑料布盖住,让它自己发酵升温。等到摸着不烫手了,才能用。”
他说的每一个字,都简单易懂,却蕴含着科学的道理。
那些原本只是冲着高工钱来的村民,看着这个不过十几岁的少年,指挥着几十号人,将一堆散乱的原材料,井井有条地变成一个初具雏形的养殖场,眼神渐渐从最初的惊讶,变成了由衷的敬佩。
这孩子,不是运气好,是真有天大的本事!
到了傍晚,收工的哨声吹响。
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都聚集到了李浩轩家门口。
李浩轩搬出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个装满了零钱和整钱的布袋。李二牛则拿着一个记工分的本子,站在一旁。
“李二牛,今天带队平地,一天工,一块五!”
“好嘞!”李二牛激动地应了一声,从李浩轩手里接过一张崭新的“大团结”和五毛钱,手都在抖。
“王木匠,带徒弟打箱子,一天工,两块!”
“张家婶子,帮忙拌料,半天工,七毛五!”
李浩轩一个一个地唱名,一笔一笔地发钱。拿到钱的村民,脸上洋溢着最质朴的喜悦,小心翼翼地将钱揣进最贴身的口袋里。那一张张钞票,不仅仅是工钱,更是对未来的希望。
“浩轩这孩子,敞亮!”
“跟着他干,有奔头!”
人群中,赞誉声此起彼伏。李浩轩用最直接的方式,赢得了全村人的人心。
村东头的热火朝天,与村西头的死气沉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家老宅。
那叮叮当当的劳作声,顺着风,一下下地敲在刘翠芬的心上,比她脚踝上流脓的伤口还要疼。
“杀千刀的小畜生!这是发了多大的财啊,全村人都给他当牛做马去了!”她躺在炕上,面目狰狞地咒骂着,声音嘶哑。
李大柱蹲在门口,一根接一根地抽着劣质的旱烟。他听着那些传言,每周一百斤,一天一块五的工钱,还有那几车拉回来的木料,每一个消息,都像一把锥子,狠狠扎在他的心窝里。
悔恨,像毒藤一样缠住了他的心脏。
他终于忍不住,起身,想去村东头看看,到底是个什么光景。
可他刚走到村口,就遇到了几个刚收工回家的村民。
“哟,这不是大柱吗?怎么,也想去浩轩那挣点钱花?”一个村民阴阳怪气地说道。
李大柱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
“你还有脸去?”另一个人毫不客气地啐了一口,“当初把人家兄妹往死里逼,现在看人家发达了,又想凑上去?晚了!浩轩说了,啥人都能用,就是你们老李家的人,一个都不要!”
周围响起一片哄笑声。
李大柱像被扒光了衣服,羞愤得无地自容,灰溜溜地逃回了家,重重地关上了门,也彻底关上了自己家和整个村子的联系。
而李老太,则像是彻底傻了。她不哭不闹,只是整日坐在炕上,望着窗外,眼神空洞。那个她曾经最看不起,可以随意打骂欺压的孙子,如今成了全村人的“财神爷”,而她,却成了全村人的笑话。
这种巨大的落差,彻底击垮了她的精神。
时间,在紧张而有序的忙碌中,飞速流逝。
一周后。
一个占地近一亩的巨大养殖棚,已经稳稳地矗立在荒地之上。
棚内,是令人震撼的景象。
五百个崭新的、规格统一的木制养殖箱,分成了五排,整整齐齐地码放着,每一排都像等待检阅的士兵,充满了工业化的美感。
发酵好的基料,散发着一股独特的土腥味,已经被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填满了每一个箱子。
万事俱备,只剩下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投放种源。
这天下午,李浩轩遣散了所有的临时工,只留下了李二牛和几个最信得过的核心人手。
他亲自从自家院子里,将那几十个原始的养殖箱,一个个地搬进了大棚。
“所有人都看好了。”李浩轩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棚里显得格外清晰,“接下来的这一步,决定了我们这个养殖场的生死。”
他打开一个旧箱子,只见里面黑褐色的基料中,密密麻麻地蠕动着无数条肥硕的红褐色蚯蚓。轻轻一拨,还能看到许多米粒大小、淡黄色的蚯蚓卵茧。
“这就是我们的‘种’!”李浩轩的眼神里,充满了自豪。
他用一个小铲子,小心地将这些混合着成虫、幼虫和卵茧的基料,一铲一铲地取出,然后均匀地铺洒在新的养殖箱表层。
“动作要轻,不能伤到它们。每一箱,放三铲。”他一边示范,一边解释,“铺好后,盖上湿润的稻草,然后就不要再去惊动它们。三天之内,它们自己就会钻下去,适应新的环境,开始繁殖。”
李二牛等人看得目不转睛,大气都不敢喘。他们仿佛在参与一个神圣的仪式。
几十个旧箱子的种源,被小心翼翼地分配到了五百个新箱子里。
当最后一个箱子也盖上湿润的稻草时,夕阳的余晖,正好从大棚的缝隙中,投下了一道道金色的光柱。
李浩轩站直了身体,看着眼前这初具规模的庞大“工厂”,听着棚内细微的沙沙声,那是无数生命在涌动的声音。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空气中混合着泥土、木头和希望的味道。
一个月内,稳定供应一百斤。
这个曾经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此刻,已经不再遥远。
他的蚯蚓帝国,从这个傍晚开始,正式宣告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