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这里是道友间的私人聚会。”陈明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愿意留下论道的,无论来自哪个门派、哪个地域,陈某都欢迎;
若不愿留下,或想在此生事,烦请自行离开,莫要耽误他人时间。”
他的目光落在郝文月身上,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至于主持之事,不过是为了让论道有序进行而已,无关身份高低、修为深浅。
郝师兄若是有兴趣,尽可以来主持,陈某绝无二话。
但若是拿修为境界说事,便是小觑了在座的各位道友,也小觑了这三部经典。”
郝文月被他的目光一盯,只觉一股无形的压力扑面而来,竟让他下意识地收敛了气势。
他张了张嘴,想反驳些什么?却发现喉咙像是被堵住了一般,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牛新年本想再嘲讽几句,见状也猛然醒悟,硬生生把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
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刚才他虽然帮着陈明驳斥郝文月,却也隐隐有借此抬高自己的意思;
此刻被陈明的气势一压,才意识到失了分寸。
峰顶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山风吹过草木的沙沙声。
众人看着陈明,眼神中多了几分敬畏,这个看似文弱的“书痴”;
不仅战力强悍,身上的气度竟也如此不凡,难怪能让六合商会在短时间内崛起。
高维新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对陈明拱手道:“陈道友说的是,是我等失了分寸。
时辰快到了,不如咱们开始吧?”
“善。”陈明点头,环视众人,“既然大家都无异议,那便开始吧。
今日论道,不分先后,谁有疑问,尽可提出;
谁有见解,也尽可阐述。只求畅所欲言,言者无罪。”
陈明缓缓环视一周,朗声道:“既然众人无异议,那论道便就此开始。
我先引一段先贤之言作为开端,随后便请诸位各抒己见,共探大道真意。”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陡然变得沉稳悠远,仿佛带着穿透时空的力量:
“先贤有言:‘道者,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源。
其大无外,其微无内。浩旷无端,杳冥无对。至幽靡察,而大明垂光;
致静无心,而品物有方。混漠无形,寂寞无声。
万象以之生,五音以之成。生者有极,成者必亏,生生成成,古今不移。此之为道也。’”
稍作停顿,他继续背诵:“‘德者,天地所禀,阴阳所资。……此之谓德也。’”
这段文字出自《道德经》的注本《老子想尔注》;
是现今修真界最推崇的对“道”与“德”的阐释。
背诵完毕,陈明看向众人:“这便是眼下公认最根本的解读。
今日论道,便从此处入手,诸君以为然否?”
现场一时陷入沉默。众人或低头沉思,或蹙眉苦想,显然都在咀嚼这段文字的深意。
陈明见状又补充道:“咱们就从《道德经》开始吧。有哪位道友先说说自己的困惑?”
话音刚落,一个身着青衫的年轻修士便站了起来;
拱手道:“陈道友,诸位师兄,在下有一事不明。
《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可我等修士修行,不正是要遍历山川、博览群书吗?这两者之间,难道不矛盾吗?”
这修士来自一个小门派,资质不算顶尖,此刻能鼓起勇气发问,已是不易。
陈明尚未开口,郝文月已抢先说道:“这有何难?
无非是说修士要心无旁骛,莫要被外物所扰。连这点浅显的道理都不懂,也敢来论道?”
那青衫修士顿时涨红了脸,低下头不敢再言。
“郝兄此言差矣。”高维新摇了摇头,“他问的是‘遍历山川’与‘不被外物扰’之间的矛盾,并非字面意思;
依我看,‘五色令人目盲’,说的是莫要被外物的表象迷惑,而非不能接触外物。
就像咱们炼丹,既要识得千种灵草,又不能执着于灵草的品相,要看其本质,不是吗?”
“高兄说得有理。”牛新年也点头道,“我睢宁宫的《莽牛诀》讲究‘入世炼心’;
正是要在红尘中打磨心境,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若一味避世,反倒容易走火入魔。”
陈明见众人渐渐进入状态,便笑道:“高兄和牛兄说得都有道理。
我补充一句,五色’‘五音’本无对错,关键在于‘心’。
心若澄明,纵是遍历繁华,也能守得住本心;
心若蒙尘,便是居于深山,也会被杂念困扰。所谓‘大隐隐于市’,便是这个道理。”
那青衫修士闻言,眼睛一亮,拱手道:“多谢陈道友、高道友、牛道友指点,在下明白了!”
有了这个开头,众人的拘谨渐渐消散,纷纷开口发问或阐述见解;
一时间,峰顶之上议论纷纷,时而有人争执得面红耳赤,时而有人因一句点拨而茅塞顿开。
有了良好的开头,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众人纷纷开口,各抒己见;
“我认为‘道’是先天之本,‘德’是后天之养。就像人之初生,禀赋为道,而后天修行便是积德。”
“不对!道与德本是一体,就像水与波,无水则无波,无波则不见水。”
“《黄庭经》里说‘德主生,道主死’,这是否意味着德是生机,道是寂灭?”
讨论声越来越热烈,连起初态度倨傲的郝文月和牛新年,也忍不住加入进来。
两人虽然依旧针锋相对,却不再是无谓的争吵,而是围绕“道”与“德”的内涵辩驳起来;
“郝文月,你说‘德是道的影子’,简直荒谬!若无德,道如何体现?”牛新年怒道。
“牛新年,你懂什么?道是根,德是叶,根在叶存,根枯叶败,这难道不是常理?”郝文月反唇相讥。
随着参与人数增多,现场渐渐变得嘈杂起来。
七八个人同时开口,声音越来越高,嗡嗡一片,竟然有些混乱。
陈明眉头微蹙,忽然深吸一口气,丹田内灵力运转;
口中发出一声悠长沉厚的低喝,如同佛门狮子吼;
却又不带丝毫戾气,恰好盖过了所有声音:“静—。”
这一声蕴含着混沌真经的精妙,看似平淡,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让人心神一清。
众人纷纷停下争论,看向陈明,眼中闪过一丝惊讶,这声低喝,足见其深厚的灵力底蕴。
陈明却毫不在意众人的目光,待现场安静下来;
便提议道:“诸位,论道重在交流,而非争胜,不如定下规矩:
想发言者先举手,得到允许后方可开口。
而且,讨论同一话题者优先,每人发言不得超过一炷香时间,如何?”
众人皆是明智之士,深知混乱无益于悟道,纷纷表示赞同。
甚至有人补充道:“若对前发言者的观点有异议,可举手反驳;
但需先复述对方的观点,确保理解无误,再行辩驳。”
规则既定,论道重新开始,场面顿时井然有序。
陈明退到一旁,静静倾听,偶尔在众人争执不下时;
才出言引导几句,更多的时候,则是默默思考。
他本来以为自己对经典的理解已经算是比较深入;
此刻听着众人的发言,却不由得心生震撼。
这些修士来自五湖四海,门派各异,修行之路不同,对道与德的感悟也千差万别;
一个来自南疆的修士,结合蛊术谈“道”:
“万物相食,生生不息,这便是道。蛊虫反噬其主,是失德;主虫和谐共生,是积德。”
这些见解或新奇,或偏颇,却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让陈明对“道”与“德”的理解愈发立体。
他时而点头,时而蹙眉,心中暗道:“果然三人行必有我师。
这般论道,远比独自苦思更有收获。”
不知不觉间,两个多时辰过去,日头已升至中天。
众人依旧热情高涨,围绕“道”与“德”衍生出无数话题,从修行法门到处世之道,无所不包。
随着讨论深入,现场渐渐形成了几个不同的“圈子”:
有人推崇“道本虚无,德在践行”,认为应重实践轻空谈;
有人主张“道在典籍,德在领悟”,强调研读经典的重要性;
还有人提出“道在己心,德在自然”,认为无需外求,顺应本心即可。
各圈子的拥趸互相辩驳,谁也说服不了谁。
更有甚者,提出一些冷僻观点,比如“道是恶,德是善,万物生于恶,成于善”;
虽然应者寥寥,持论者却固执己见,坚信自己把握住了大道真谛。
陈明饶有兴趣地观察着这一切,心神完全投入其中,生怕漏掉任何一句真知灼见。
正在这时,郝文月忽然站起身,脸上带着一丝诡异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