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能稳定复现的阶跃套路,在学生间的流传中,被戏称为“精神飞升”,其学名则要拗口得多,叫「意识拓扑重构」。
这条路,不依赖血脉,也不绑定职业,而是直接对“自我”动手。
路径的核心是利用系统一个相当奇特的机制:【幻想】会承认并量化玩家的某些极端心理状态或精神特质,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 buff\/debuff。
例如,“失认症”。当你无法再将看到的面孔与记忆中的身份对应起来时,你可能会获得一个名为「万物皆同」的被动,让你在面对魅惑、恐惧等针对“认知”的情绪攻击时,获得极高的豁免。因为在你的世界里,一个择人而噬的深渊恶魔,和一个冲你微笑的邻家女孩,其面部信息所能引发的情绪波动,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
有句话说得好:buff是真的,但精神病也是真的。
夏国官方在所有公开的教材和宣传材料里,都对利用这个机制持一种旗帜鲜明的、不鼓励、不提倡、不负责的态度。
倒不是说官方觉得这玩意儿不道德或者怎么样。主要是风险太不可控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个专业的精神病演员一样,在“偏执狂”和“正常人”两种状态之间收放自如。大部分人玩这套,玩着玩着就真把自己给玩进去了。到时候是该给颁发“优秀毕业生”奖章,还是该给联系精神病院床位,就成了一个哲学问题。
更要命的是,这些看似诱人的buff,其最终的“代价”,往往比初期那点正面效果要强上太多。
就拿那些能带来类似“灵魂出窍”体验的buff来说,在初期,它确实能为职业者带来巨大的战术优势。拥有这个buff的人,其精神与肉体的连接会变得松散。这意味着,他的意识可以像一个漂浮在战场上空的无人机,以一种超然的、上帝般的视角,冷静地观察、分析战局,而肉体则凭借着千锤百炼的战斗本能,自动地进行着格挡与闪避。
这种状态下,肉体遭受的痛苦无法直接反馈到精神层面,使其在战斗中能获得近乎于“无痛”的强大韧性。
可一旦这种“解离”的状态持续得太久,那根连接着精神与肉体的无形丝线,就会变得越来越脆弱。
最终的结果,便是身体彻底成了一具被遗弃的、性能优良的空壳。一个随时敞开着大门,欢迎任何路过的、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前来入住的豪华别墅。而那个曾经的主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身体,被某个不知从哪个维度钻出来的概念实体,或者干脆就是一段游荡的数据流给占据,变成一个自己完全不认识的“人”。
这第三条路,要投喂的“素材”就简单多了。它不需要任何珍稀的生物材料,也不需要那些承载着职业概念的奇物。
它需要投喂的,是「自己」。
更准确地说,是那些承载着“自我”的记忆锚点,是那些定义了“你之所以是你”的关键瞬间;是那些与极端心理状态或精神特质深度绑定的情感碎片;是那些在生命里刻下过最深烙印的瞬间;那些塑造了人格底色的极端情绪;那些拼命想记住、或者拼命想忘记的过往。
这些记忆本身,就是最纯粹的“精神素材”。
想获得“无畏”的特性,就要向祭坛献祭最深刻的“恐惧”。那可能不是什么稀有的道具,也许只是儿时床下那个缺了眼睛的布娃娃,或者是某张至今想起还会做噩梦的老照片。
把它丢进去,祭坛吞噬的不是那块破布或者那张旧纸,而是那个布娃娃在记忆里所代表的、长达整个童年的阴影,是那张照片在潜意识里烙下的创伤。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自我献祭。
在那些流传甚广的玄幻小说里,这几乎是正牌路子,“斩红尘”“斩三尸”“斩情丝”,仿佛只要把七情六欲一刀斩尽,就能立地成圣,飞升上界。故事里的主角往往斩得潇洒,斩得决绝,斩完之后还能回眸一笑,说一句“大道无情,我心已定”。
但在现实世界,或者说,在【幻想】降临后的这个新时代里,尽管这条路门槛低、素材易得、效果立竿见影,却极少有人敢于尝试。
原因很简单。
大部分人并不准备做一个快乐的精神病。
他们想要的是力量,但不想失去“为什么需要力量”的理由。他们可以接受流血、断骨、甚至死亡,但无法接受某天醒来,发现自己看着最爱的人,心里却只有一片空荡荡的、逻辑清晰的平静。
更何况,【幻想】系统从不承诺“可控”。你献祭“恐惧”换取“无畏”,系统可能顺手把“共情”也一并打包回收了;你献祭“执念”换取“专注”,结果连“喜欢”和“讨厌”都分不清了。那些被剥离的,从来不是孤立的情绪,而是织成你人格的经纬线。
一旦抽掉一根,整张网都可能崩解。
这是一条通往强大的捷径,也是一条通往“非人”的单行道。
所以,尽管“精神飞升”在理论上是最自由、最个性化的阶跃路径,即便这条路看起来如此“亲民”,大部分职业者依旧对其敬而远之。
因为他们很清楚,构成“我”这个概念的,并非只有那些光辉的胜利与甜蜜的回忆。
恰恰相反,是那些深夜里的自我怀疑,是失败后咬着牙咽下的不甘,是面对强大敌人时手心渗出的冷汗,是看到所爱之人受伤时心脏骤停的痛楚——这些脆弱、狼狈、甚至不堪的瞬间,才真正锚定了“我”的边界。
正是这些情绪的摩擦与拉扯,让一个人不至于在力量的洪流中彻底消散。它们不是累赘,而是压舱石。
那才是他们之所以是他们。
不是因为能举起多重的山,也不是因为能撕裂多厚的虚空,而是因为会在某个雨夜,因为一首老歌而停下脚步;会在吃到一口熟悉的味道时,眼眶突然发热;会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瞬间,感到一种近乎愚蠢的骄傲。
当然,这里面说的人,不包括邪教徒。邪教徒那是正常人吗?
他们早就主动把自己的“人性”打包卖给了某个不可名状的存在,换回一串空洞的祷词和一身散发着腐臭味的“神恩”。因此「意识拓扑重构」这条路,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康庄大道。
对他们而言,“我”这个概念,早在入教宣誓的那一刻,就已经被替换成“祂的容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