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晨雾笼城。
孙傅带领随行的数位工匠和侍从,携带着罗盘、丈尺等风水勘测工具,前往燕雀湖进行详细勘察。
燕雀湖位于金陵城东,湖水湛蓝,清晨的阳光洒在湖面,波光粼粼。
紫金山雄伟地耸立在湖的西侧,山脉蜿蜒向东,仿佛一条巨龙自远方而来。
周围是一些村落和农田,远远望去,景色宜人,但与宏伟的宫殿形象似乎尚有距离。
孙傅步行至湖西,低头观察罗盘,仔细测量每一个角度。
他面色凝重,随即指向紫金山:“此山势连绵,乃帝王之气脉,背靠紫金山,前有湖水,气势雄浑。”
又环顾四周,发现湖东的小丘丘高而稳,形如“明堂”,若能在此处筑宫,水气回旋,得天独厚。
孙傅满意地点点头,接着又走至湖畔,观察水脉流向和土壤肥沃度。
轻捻起一块湖边泥土,湿润而坚实,证明此地可供重重建筑之基。
孙傅详细记录,越发坚定了他的看法:“此地不仅是钟阜龙蟠之地,更是帝王之宅,必定可托大宋之未来。”
返回显忠寺,孙傅在朝会中绘声绘色陈述所见:
“陛下,燕雀湖背紫金山之龙脉,面秦淮之水势,四山环拱,气聚不散,正是帝王之宅!陛下圣明,先见于未形,此乃大宋中兴之基!”
他甚至认为,燕雀湖之所以此前未被重视,正是因为其“帝王之气”未显。
而今官家南渡,乃是天命所归,正应了这片土地的“龙兴”之象!
孙傅一个劲地称赞官家圣明,认为这是天意,是上天注定大宋将在此地迎来新的辉煌。
崇祯微微一笑,早知结局。
毕竟大明兴建皇宫前,刘伯温亲自勘探过燕雀湖,连他都说好,那必然没问题。
于是下旨:“既然如此,那便开始动工。”
旨意一出,金陵城东的工地迅速动员。
崇祯下令征集二十万民工与工匠,开始填湖筑城。
大军与民夫齐心协力,船队运送土石,铺设木桩、打桩加固。
工匠们在这里开挖、铺地、搭建工棚,工地上热闹非凡。
崇祯不时亲自巡视,视察工地进展。
......
金陵的皇城工程已经开局,朝野上下皆有一种“新生”之感。
南渡虽艰,然百官与军民皆知:自今日起,江南便是大宋的中枢,金陵就是新都。
既然国都已定,新朝气象必当与旧时不同,而其中最为象征性的举措之一,便是改元。
自汉武帝创立年号制度以来,历代帝王无不视年号为天子更化、昭示四海的名号。
宋朝尤甚,几乎每一位皇帝在位期间都会多次改元。
比如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九易年号;
宋神宗虽在位十八年,也曾两度改元“熙宁”与“元丰”并存于史册,成为北宋长治时期的象征。
而眼下的“靖康”二字,对崇祯帝而言,却是一根刺。
靖康之变的惨痛耻辱,已将这个年号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如今南迁立都,再用此号,不啻自揭伤疤。
李纲在一次早朝上上前奏请:“陛下,自古改元有四因:一则祥瑞降临,昭示天命;二则灾异频仍,以示顺天应变;三则新政肇行,政体更新;四则大捷可纪,彰扬武功,今我大宋两年间,先历靖康之祸,再有南渡之举,朝廷制度与国运皆已更改,改元之事,刻不容缓。”
此言一出,百官齐声称是。
崇祯看着殿中大臣,心中已有定意,但仍令群臣献议:“年号关乎国体,不可草率,诸卿各抒所见,言之有理,朕自会裁定。”
当天,紫宸殿上,文武百官按班列坐,御前的香炉袅袅生烟。
殿门外春风微拂,传来金陵新柳的清香。
第一个出列的仍是宰相李纲,他躬身奏道:“陛下,年号须寓意宏远,以振士气,臣以为,可用‘建炎’二字,建者,建立也,炎者,火德之盛。”
“我大宋承尧舜之火德,如今南渡再起,正是重建炎火之德,昭告天下,虽历百难,国祚未绝。”
赵鼎紧随其后:“李相所言固善,但炎火之意虽盛,亦有炎上之象,恐多躁动之机,不若‘绍兴’二字更妥。绍者,继也;兴者,复兴也。此二字合而为一,正合我朝继承祖宗基业、复兴山河之志。”
御史中丞吕好问拱手而出:“臣以为,改元不可全取祥瑞,而忘却警惕,靖康之祸,正因文恬武嬉,忘战自危,臣请用‘乾定’为号,乾为天,定为安,寓意以武立国、以德安邦,警示后世不可忘北方之耻。”
兵部尚书张俊则直言:“陛下,年号虽为象征,亦可借以安军心,臣请用‘平戎’二字,以示朝廷将荡平戎狄,收复故土。”
大理寺卿出列反驳:“‘平戎’虽雄壮,却偏于一隅之意,年号须兼容文治与武功,不可太露锋芒,臣以为,可用‘永安’。永者,长久也;安者,太平也。此意既可安百姓,又能示天下我朝不再迁徙之志。”
殿中顿时议论纷纷,群臣各持己见。
有人偏好雄壮威武,有人倾向祥和长治,也有人强调继往开来之意。
崇祯帝静静听完众人发言,目光缓缓扫过殿上诸臣。
在他心中,早已有自己的打算。
年号不仅是吉祥的字眼,更是一种历史的宣告。
南迁是一次重生,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遗忘耻辱。
相反,新的年号,必须既有警示之意,又有奋发之志,既表明要守成,更要力争中兴。
崇祯轻咳一声,声音在殿中回荡:“诸卿之议,皆各有理,但朕以为,建炎、绍兴虽好,却已多见;乾定、平戎则气势虽盛,却难免逼狭。‘永安’虽平和,却恐失我锐气。”
众臣屏息,等着圣裁。
“朕欲取崇祯为年号。”崇祯帝缓缓道,“崇者,高也、尊也;祯者,祥瑞也,此号寓意崇奉天道,致祯于民,既示顺天之意,又寄望中兴之功。”
说白了还是喜欢自己用了十七年的年号。
见殿中鸦雀无声,崇祯又解释道:“更有一层意思,祯虽祥瑞,但若国不自强,祥瑞亦虚,朕愿以此号,日日自警,勉我朝中外臣民,崇德以行,致祯于世。”
皇帝都这么说了,还能咋办?
年号又不是咱们用,是你自己用,你开心就好!
继而百官齐呼:“陛下圣明!”
不多日,改元诏书颁布四方:
“朕惟天地覆载,兆民攸归;历经多艰,国祚未坠。昔者,先朝用‘靖康’之号,志在靖和康泰,然天道有变,民生多艰,朕承祖宗之业,躬履艰险,迁都金陵,重整庙堂。今以崇奉天命,致祯于民,特改元为‘崇祯’,布告天下,咸使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