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艺惊鸿”的余波并未在沈清梧心中停留太久。雅集归来,她依旧是那个沉静专注的沈顾问,将全部精力投注于《宣和风骨》的拍摄中。剧集已进入中后期,场景越发宏大,涉及的问题也越发复杂。
眼下,一个巨大的难题摆在了剧组面前——“金明池争标” 后的 “军器监演武” 大戏。
这场戏旨在展现北宋鼎盛时期军事科技的辉煌,剧本要求呈现多种具有代表性的宋代精锐兵器及其操演阵法,如神臂弓、床子弩、步人甲、以及各种攻城器械的模型演示。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体现国力和尚武精神的重要情节。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服化道部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依据有限的历史资料和想象制作的兵器道具,在沈清梧眼中简直是“惨不忍睹”。
“神臂弓的‘偏心轮’结构不对,省力原理无法实现,演员根本无法操作出史料中记载的威力效果。”
“步人甲的甲片编缀方式错误,重量分布不均,演员穿上行动困难,更别提演武了,而且外形臃肿,毫无宋代甲胄的‘精良’之感。”
“床子弩的模型比例失调,机关联动生涩,看起来像儿童玩具。”
……
沈清梧一连串的专业否定,让道具组长和武术指导愁眉苦脸,几乎要崩溃。他们已经尽力了,但宋代军械的制造工艺大多失传,仅凭几张模糊的古画和文字记载,根本难以精准复原。
“沈老师,这……这实在是没办法啊!”道具组长老王苦着脸,“咱们又不是古代军匠,哪能真造出那些东西来?能做个样子差不多就行了呗?观众谁看得懂啊!”
“不行。”沈清梧语气斩钉截铁,“《宣和风骨》之所以是‘正剧’,便在于‘正’字。军械乃国之重器,岂能‘差不多’?形都不似,何来神韵?观众或许不懂具体构造,但那种精良、威猛、令人震撼的质感,是能感受到的。敷衍了事,只会让这场重头戏沦为笑柄。”
李导也深知这场戏的重要性,急得嘴角起泡:“沈老师说得对!可……这可怎么办?时间不等人啊!总不能因为道具不行就砍了这场戏吧?”
片场气氛一时有些凝滞。
沈清梧沉默片刻,目光扫过那些粗劣的道具,眼中闪过一丝锐芒:“给我三天时间。”
众人皆是一愣。
“沈老师,您有办法?”李导如同抓住救命稻草。
“不敢保证尽善尽美,但至少,不会如此……不堪入目。”沈清梧淡淡道,“需要一间安静的工作室,剧组最好的木工、铁匠、皮革匠听我调遣,还需要采购一些特定材料。清单我稍后给晓芸。”
她竟然要亲自上手指导复原?!
所有人都惊呆了!她懂礼仪、懂书画、懂琴棋,难道连这失传的古代军工技艺也懂?!
顾延之闻讯赶来,听到沈清梧的要求,虽然心中惊疑,却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一切所需,立刻去办!整个剧组的资源优先满足沈老师!老王,你们几个,这三天完全听从沈老师指挥!”
于是,剧组临时腾空了一个最大的仓库作为工作室。沈清梧挽起袖子,扎起长发,彻底沉浸到了古代兵甲的复原世界中。
这三天,她几乎不眠不休。
她首先根据记忆(前世曾在宫中武库见过相关图册和残件)和逻辑推演,绘制出神臂弓、床子弩关键部件的详细结构图,尤其是省力机构和击发装置,精确到每一个榫卯、每一处角度、每一条筋弦的缠绕方式。她甚至用边角料亲自削制了小模型,验证其可行性。
对于步人甲,她推翻了道具组原先模仿西方板甲或日本胴丸的思路,严格按照宋甲“札甲”规制,指导工匠如何将上千片小甲片用特定的皮绳编缀起来,如何根据人体曲线调整甲片叠压方式和密度,既保证灵活性,又确保防护力,同时控制总重量。她甚至亲自上手,演示如何编缀才能既牢固又美观。
“甲片并非越厚越好,宋甲之精良,在于设计与工艺。”她一边动作飞快地编缀着皮绳,一边对围观的工匠讲解,“你看,此处叠压需错开,方能卸力;此处需留活动余量,便于手臂弯曲……对,就是这样。”
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工匠起初还将信将疑,但跟着她的指导操作后,发现制作出的甲胄部件果然更加合理、轻便、威武,不由得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口一个“沈师傅”叫得心服口服。
她还抽空指导了攻城器械模型的制作,纠正了比例和结构错误,使其看起来更具威慑力。
三天期限到,当沈清梧带着一脸疲惫但眼神晶亮地走出工作室时,身后跟着的工匠们抬着他们的成果。
一套细节精致、编缀严谨、闪着冷冽金属寒光的步人甲!
一架结构复杂、机关巧妙、需要两人才能操作的神臂弓(当然,是减轻了磅数的安全道具版)!
以及一台比例协调、看起来庞大而威猛的床子弩模型!
所有道具,不仅外观极具震撼力,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活”的!神臂弓可以真实地完成上弦、发射(用无害的训练箭)的动作;步人甲演员穿上后,虽然依旧沉重,但活动范围大增,挥舞兵器有板有眼;床子弩的绞盘可以转动,弩臂可以俯仰……
整个剧组都轰动了!人们围上来,摸着那冰冷的甲片,试着操作那精巧的弩机,发出阵阵惊叹!
“天啊!这真是我们做出来的?”
“沈老师太神了!这简直就是文物复活啊!”
“穿上这个,我感觉自己真成了宋军精锐!”
李导激动得差点老泪纵横,抓着沈清梧的手:“沈老师!您可真是我们剧组的定海神针!不!是万能钥匙啊!没有您解决不了的问题!”
顾延之站在人群外,看着被众人簇拥着、虽然疲惫却难掩风采的沈清梧,心中的震撼无以复加。这个女人,一次又一次地突破他的想象极限。她到底还有多少深藏不露的本事?
接下来的拍摄异常顺利。
身着复原步人甲的“宋军”阵列森严,日光下甲胄熠熠生辉,动作整齐划一,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操作神臂弓的士兵们号子响亮,合力上弦,箭矢破空(特效后期加成),威势惊人。
床子弩模型在镜头下显得无比庞大骇人,仿佛真能摧城拔寨。
这场“军器监演武”大戏,拍出了远超预期的效果!不仅视觉震撼,更有一种令人信服的、源自历史深处的硬核力量感!
沈清梧站在监视器后,看着镜头里的一切,微微颔首。虽然这些复原品距离真正的宋军精锐装备仍有差距,但至少,做到了“形神兼备”,对得起“正剧”二字。
拍摄间隙,那位饰演禁军教头的资深武指老师,特意过来向沈清梧抱拳行礼,由衷说道:“沈老师,我拍了几十年古装戏,第一次摸到这么有‘真家伙’感觉的道具!穿上这甲,拿起这弩,感觉自己真的不一样了!多谢您!”
沈清梧还礼:“师傅言重了。是诸位工匠手艺精湛。”
她将功劳归于工匠,更是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这场攻坚克难的经历,让沈清梧在剧组的威望达到了顶点。她不再仅仅是一个提供建议的“顾问”,更是一个能亲自下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主创”。甚至有人私下开玩笑说,沈清梧一个人能顶半个道具组加半个历史研究所。
而沈清梧自己,则在这次深度参与中,找到了一种别样的满足感。将尘封的知识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实物,用双手重现历史的片段,这种创造的快乐,与她之前运筹帷幄、舌战群儒的感受截然不同,却同样令人沉醉。
第二十六回,格物致知。
她再一次证明,真正的学识,并非束之高阁的故纸堆,而是可以落地生根、焕发生机的力量。
经此一役,《宣和风骨》的拍摄仿佛突破了一个瓶颈,进入了一种更加自信、更加追求极致的状态。
而沈清梧的目光,已经投向了下一个需要攻克的难关。
她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亦是……每一处需要精雕细琢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