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野车碾过布满碎石的路面,扬起的尘土被地中海的风卷成细小的旋涡。
史国栋攥着方向盘的手沁出薄汗,副驾驶座上的阿凡提突然指着窗外,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震颤:“史总,你看那边——”
视线越过成片低矮的土坯房,几个裹着破旧头巾的孩子正围着一只漏底的铁桶,里面稀稀拉拉的野菜叶子在阳光下泛着干瘪的黄。
史国栋缓缓踩下刹车,心脏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他想起出发前朋友的叮嘱:“巴勒斯坦这地方,不是你想做生意就能成的,战乱把人心都搅散了。”
“这哪是贫困啊,”阿凡提推开车门,鞋底刚沾地就被碎石硌得皱眉,“这简直是连活下去都难。”
史国栋没说话,从后备箱里翻出两袋压缩饼干。刚走过去,孩子们就像受惊的小兽般往后缩,最小的那个女孩怀里还抱着一个缺了口的陶碗,碗沿沾着褐色的污渍。
他蹲下身,把饼干轻轻放在地上,用刚学的几句阿拉伯语轻声说:“别怕,给你们的。”
女孩怯生生地看了他一眼,又转头望向不远处站着的妇人。妇人穿着洗得发白的黑色长袍,脸上的皱纹里嵌着尘土,她迟疑了几秒,终于朝孩子们点了点头。
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的模样,史国栋的喉咙发紧,转头对阿凡提说:“咱们之前想的预制菜,或许不只是生意。”
阿凡提愣了愣,随即明白过来:“你是想让当地人也能吃到热乎饭?可这里连稳定的电源都没有,自热预制菜倒是合适,但怎么铺开啊?”
“找当地人合作。”史国栋的目光落在远处一栋相对规整的石屋上,“刚才来的路上,我看到村口有个挂着‘合作社’牌子的地方,或许能找到靠谱的人。”
两人沿着坑洼的小路往村里走,沿途的景象让他们愈发沉重。
断壁残垣上还留着子弹孔,几位老人坐在墙角晒太阳,眼神空洞地望着天空,偶尔有穿着迷彩服的士兵走过,脚步声在寂静的村庄里格外刺耳。
合作社的门是用铁皮钉的,推开时发出“吱呀”的刺耳声响。
一个穿着灰色西装的中年男人正低头在账本上写着什么,看到他们进来,立刻站起身,操着生硬的英语问:“你们是?”
“我叫史国栋,来自中国。”史国栋伸出手,“想跟您谈个合作,关于预制食品的。”
男人名叫卡里姆,是村里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是合作社的负责人。
听到“预制食品”,他皱起眉头:“这里的人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预制菜?”
“我卖的预制菜,价格比当地市场的面粉还低。”史国栋从背包里拿出一份样品,“而且自带自热包,不用火不用电,十五分钟就能吃热乎的。您看,这里面有牛肉、有蔬菜,营养也够。”
卡里姆接过样品,手指摩挲着包装袋上的中文标签,又抬头看向史国栋:“你图什么?这么低的价格,你根本赚不到钱。”
“现在不图赚钱。”史国栋的语气很诚恳,“我想先让大家能吃上热饭,等生意铺开了,再慢慢谈利润。而且我打算让合作社来负责销售,你们能拿到三成的分成。”
卡里姆的眼睛亮了亮,却还是有些犹豫:“村里很多人连包装袋都没见过,他们会不会不接受?还有,部队那边……”
“部队的人更需要这个。”史国栋打断他,“我听说他们有时候执行任务,只能啃干面包,自热预制菜方便携带,还能补充能量。您要是愿意,咱们先做五十份样品,分别送到部队和村民家里试试。”
卡里姆沉吟片刻,终于点了点头:“行,我信你一次。但你要保证,价格不能变,质量也不能差。”
接下来的三天,史国栋和阿凡提忙得脚不沾地。他们跟着卡里姆去拜访村里的老人,演示自热预制菜的用法;又带着样品去附近的部队驻地,接待他们的是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军官。
“这东西真能十五分钟变热?”穆罕默德拿着样品,脸上满是怀疑。
史国栋当场拆开包装,倒入冷水,没过多久,包装袋就开始冒热气。
十五分钟后,他打开袋子,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穆罕默德尝了一口,眼睛顿时睁大:“味道居然这么好!比我们食堂的饭还香。”
“如果部队需要,我们可以每天供应两百份,价格绝对合理。”史国栋趁热打铁。
穆罕默德立刻拍板:“没问题,明天就送两百份过来,货款我让后勤处当天结清。”
首单生意的成功让史国栋松了口气,可阿凡提却有些担心:“史哥,咱们现在的利润几乎为零,再这么下去,资金链会断的。”
史国栋坐在合作社的门槛上,看着远处孩子们在空地上追逐打闹,手里还拿着没吃完的预制菜包装袋。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再等等,等销量上去了,进货成本能降下来,到时候就能有利润了。而且我想好了,赚来的钱,一部分用来扩大规模,另一部分……”他指了指村里的土坯房,“用来帮他们。”
阿凡提愣了愣,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你想做慈善?可咱们现在自身都难保啊。”
“正因为这样,才要做。”史国栋的声音很坚定,“你看那些老人,还有生病的人,他们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等有了利润,咱们先买些大米和油,给困难户送过去,再找个地方设个医疗救助点,请医生过来坐诊。”
阿凡提看着史国栋的眼睛,里面满是真诚,他不再反驳,点了点头:“行,我跟你一起干。”
接下来的一个月,预制菜的销量越来越好。除了部队的固定订单,村里的富裕户也开始批量购买,甚至有邻村的人专程来合作社进货。
卡里姆拿着账本找到史国栋时,脸上抑制不住地兴奋:“史先生,咱们这个月有利润了!而且比我预想的还多。”
史国栋接过账本,看着上面的数字,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他当即决定:“拿出一半的利润,买大米、油和蔬菜,明天就给村里的困难户送过去。另外,你帮我找个合适的地方,我想尽快把医疗救助点建起来。”
卡里姆没想到他动作这么快,连忙点头:“我这就去办,村里有个闲置的小院子,稍微收拾一下就能用。至于医生,我认识一位在加沙市医院工作的朋友,他愿意过来帮忙。”
送物资那天,村里像过节一样热闹。史国栋和阿凡提跟着卡里姆,挨家挨户地送大米和油。
当他们走进一位名叫法蒂玛的老人家里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酸。低矮的土坯房里,只有一张破旧的木板床,老人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呼吸微弱。
“老人病了很久了,没钱去医院,只能在家硬扛着。”卡里姆轻声说。
史国栋立刻掏出手机,给医生打了电话,让他尽快过来。
看着老人痛苦的模样,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医疗救助点必须尽快建好,不能再让这样的事情发生了。”
几天后,医疗救助点正式开业。史国栋请的医生名叫赛义德,是位经验丰富的″医生无国界组织″的全科医生,许国栋与他们合作只用付进药的费用即可,医生工资不用支付。药物可以选用印度生产的便宜的,但效果十分良好的仿制药。
开业当天,很多村民都来咨询,赛义德耐心地为他们诊病,还免费发放药品。
法蒂玛老人在赛义德的治疗下,病情逐渐好转,她拉着史国栋的手,用阿拉伯语不停地说着“谢谢”,虽然史国栋听不懂,但从她的眼神里,他看到了感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国栋的名字在巴勒斯坦越来越有名。不仅是因为他的预制菜,更因为他的善举。
部队的订单从壹仟份增加到五千份,很快便能破万。重要的是每天都需要这个量,可是极其吓人的。穆罕默德每次见到他,都会竖起大拇指:“史先生,你是个好人,我们都很佩服你。”
村里的富裕户也更加支持他的生意,不仅加大了购买量,还主动帮他宣传。卡里姆笑着说:“现在邻村的人都知道,咱们村里有个来自中国的慈善家,都想来跟咱们合作呢。”
可就在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却出了意外。一天,阿凡提在送货的路上,发现有几个以色列人正在跟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交涉,想要低价进货。他立刻打电话告诉史国栋。
史国栋赶到时,那几个以色列人正拿着样品,跟工作人员讨价还价。看到史国栋,为首的男人站起身,用英语说:“我们是以色列一家食品公司的,想从你这里进货,价格可以商量。”
史国栋皱起眉头,语气坚定:“抱歉,我们的预制菜只供应巴勒斯坦本地,不对外销售。”
男人愣了愣,随即笑了:“你做生意怎么还挑客户?我们给的价格比巴勒斯坦的客户高两倍,你为什么不赚这个钱?”
“我做生意不是只为了赚钱。”史国栋看着他,“这些预制菜是给巴勒斯坦的老百姓和部队准备的,我不能让它们流入其他地方,破坏这里的供应平衡。”
男人脸色沉了下来:“你别给脸不要脸,我们有的是办法拿到货。”
“那就试试。”史国栋毫不示弱,“我们的预制菜都有专属标记,而且每个销售点都有记录,只要有一份流入以色列,我立刻就能知道。到时候,不仅你们拿不到货,我还会停止对所有合作方的供应。”
男人没想到史国栋态度这么强硬,他盯着史国栋看了几秒,最终还是妥协了:“行,算你狠。”说完,带着手下悻悻地离开了。
看着他们的背影,阿凡提松了口气:“史哥,你刚才太勇敢了,我还以为他们会闹事呢。”
“我也是赌一把。”史国栋笑着说,“不过现在看来,专卖制度还是有用的。这样既能保证本地的供应,也能防止有人钻空子。”
这件事之后,史国栋的名声更响了。不仅巴勒斯坦的媒体报道了他的事迹,连国际媒体也纷纷关注这个来自中国的慈善家。
有人问他,为什么愿意把赚来的钱都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史国栋只是笑着说:“我刚来这里的时候,看到孩子们吃不饱饭,老人生病没钱医治,心里很难受。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事情,希望能帮他们改善生活。”
这天晚上,史国栋和阿凡提坐在橄榄树下,看着远处的星空。阿凡提喝了口茶,说:“史哥,咱们现在也算成功了,你有没有想过以后?”
史国栋望着村里的灯火,眼神里满是憧憬:“我想再建几所学校,让孩子们能读书;再修几条路,让村民们出行更方便。这里的人都很善良,只是受战乱影响,生活才这么苦。我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总有一天,这里会变得越来越好。”
阿凡提点了点头,他想起刚来时的景象,再看看现在村里的变化,心里满是感慨。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还有合作社里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希望的画面。
史国栋知道,他的路还很长,但他不会停下脚步。因为他明白,善意就像橄榄树的种子,只要种下,就会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希望的绿荫。
半年后的一个清晨,史国栋被窗外的读书声吵醒。他推开窗户,看到不远处新建的小学里,孩子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朗读课文。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脸上,映出一张张充满朝气的笑脸。
“史哥,该去医疗救助点了。”阿凡提的声音从楼下传来。
史国栋下楼时,看到赛义德医生正背着药箱走过来,他笑着打招呼:“赛义德,今天要去邻村义诊吗?”
“是啊,”赛义德点了点头,“邻村有几位老人行动不便,我们得过去看看。对了,上次你让我采购的医疗器械已经到了,救助点现在的设备比以前好多了。”
三人一起往医疗救助点走,沿途的景象和半年前截然不同。坑洼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边种上了橄榄树,几位村民正坐在树下聊天,看到史国栋,纷纷热情地打招呼。
“史先生,谢谢您给我们修的路,现在出门方便多了。”一位老人笑着说。
史国栋停下脚步,握住老人的手:“这是我应该做的,只要大家日子能过好,我做什么都值。”
到了医疗救助点,里面已经挤满了人。赛义德医生立刻开始为村民诊病,史国栋则在一旁帮忙登记。这时,卡里姆匆匆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史先生,这是联合国援助机构发来的合作意向书,他们想和我们一起扩大预制菜的生产,让更多贫困地区的人能吃到热乎饭。”
史国栋接过文件,心里无比激动。他想起刚来巴勒斯坦时的情景,那时他还在为如何打开市场而发愁,如今却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他抬头看向窗外,阳光正好,橄榄树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他喝彩。
“阿凡提,”史国栋转头说,“咱们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
阿凡提笑着点头:“是啊,谁能想到,咱们当初只是想做个小生意,现在却能帮到这么多人。”
傍晚,史国栋坐在橄榄树下,手里拿着一张照片。照片上,孩子们在学校里奔跑,老人们在医疗救助点看病,村民们在合作社里忙碌。
他想起自己刚来这里时的初心,就是想让这里的人能过上好日子。如今,这个初心正在一步步实现。
他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他不会退缩。因为他相信,只要心中有善意,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让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绽放出希望的光芒。
就像这橄榄树一样,无论经历多少风雨,都会顽强地生长,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