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念晴对馒头蘸辣酱的执着有增无减,林心大在亲家母的宽慰和儿子的科普下,虽然焦虑稍缓,但让她完全放任不管是不可能的。她那股子钻研劲儿又上来了,这次的目标是:如何在念晴钟爱的“馒头辣酱”框架下,巧妙地注入营养。
她不再试图硬性改变念晴的口味,而是开始了一场“美食改良实验”。
首先,从“馒头”下手。 她不再只蒸白面馒头。她尝试在和面时加入不同的食材:
* 牛奶馒头:用温牛奶代替部分水来和面,蒸出的馒头带着奶香,更宣软,悄悄补充了蛋白质和钙。
* 菠菜汁馒头:将菠菜焯水后打成细腻的菜汁,用菜汁和面。蒸出的馒头呈现淡淡的绿色,卖相可爱,且富含叶酸和维生素。
* 南瓜馒头:蒸熟的老南瓜泥和进面里,馒头呈金黄色,口感香甜,增加了膳食纤维和胡萝卜素。
这些“花样馒头”颜色、口感略有不同,但主体还是馒头,念晴接受度很高,甚至觉得很有趣,每次都猜今天妈妈会做什么颜色的馒头。
其次,在“辣酱”上做文章。 林心大不再只依赖买来的成品辣酱。她开始自制“营养升级版”拌酱:
* 鸡肉松辣酱:将鸡胸肉煮熟后撕成极细的丝,烘干成肉松,拌入蒜蓉辣酱中,增加了优质蛋白质。
* 核桃芝麻辣酱:将核桃、芝麻烤香后碾成粉末,调入辣酱,补充了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
* 海苔碎辣酱:加入烤脆后捏碎的无盐海苔,带来了海洋的鲜味和矿物质。
她把这些自制的酱料用小碟子装好,和买来的辣酱一起放在念晴面前,让她自由选择。念晴出于好奇,往往会每种都尝一点,无形中摄入了更多样的营养。
最后,推行“套餐搭配法”。 林心大不再做一桌子念晴可能不碰的菜。她改为准备“一人食”小份套餐:一个主打馒头(比如菠菜汁馒头),一小碟自选辣酱,配上一小碗极其清淡、几乎看不到油星的鸡汤或鱼汤(只取清汤),再加上几根水煮青菜或几片水果。
她会对念晴说:“念晴,咱就吃这么多,不强求,能吃多少算多少。这汤就当水喝,青菜水果看着吃两口就行。”
这种不强硬、不给压力的方式,让念晴心理上轻松了很多。她通常会乖乖地把馒头和汤吃完,青菜水果也能吃下一些。
天赐看着母亲这番巧思和努力,既感动又佩服。他下班回来,也会主动承担起“哄吃”的任务,用轻松幽默的方式鼓励念晴多尝试一点。
有一天,念晴吃着林心大做的南瓜馒头配鸡肉松辣酱,突然感慨地说:“妈,您为了我这张嘴,真是费尽心思了。谢谢您。”
林心大看着儿媳终于有些圆润起来的脸颊,欣慰地笑了:“傻孩子,这有啥谢的。只要你能吃得好,妈妈再费心思也高兴。”
这场由“怪口味”引发的饮食危机,在林心大的智慧和全家的爱意下,悄然化解。 它没有演变成家庭矛盾,反而成了增进婆媳感情、展现家人关怀的温馨插曲。林心大再次证明,只要有爱,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而即将到来的新生命,也在家人这般精心的守护下,茁壮地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