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党校的培训生活,在庄严的开学典礼中正式拉开帷幕。
大礼堂主席台上就坐的是党校领导和省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
领导们的讲话高屋建瓴,围绕着“新时代年轻干部的使命与担当”、“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提升理论素养和执政能力”等主题展开,言辞恳切,期望殷殷。
台下,两百多名来自贵南省各地的选调生正襟危坐,笔记本上沙沙地记录着。
我坐在人群中,感受着这种严肃而隆重的氛围,内心受到不小的震撼。
在乡镇,更多的是具体而微的事务,眼光局限于一方水土。而在这里,听到的是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大局,思考的是宏观政策与基层实践的结合,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
开学典礼后,便进入了紧张的课程学习。
课程设置确实体现了对这批“苗子”的重视和培养意图: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导读、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领导科学与艺术、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法律法规……
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授课老师多是党校的资深教授,也有从省直机关请来的实务专家。
理论课程难免有些枯燥,尤其是那些深奥的哲学原理和政治理论。
来自不同地区的学员们反应各异。像省城那些有背景的,似乎对这些理论更“适应”,课堂上能与老师对答如流,引经据典,显得游刃有余。而我们这些长期在基层摸爬滚打的,则更关注那些能与实际工作结合的点。
有一次上《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老师讲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我立刻联想到了厚坝村的三黄鸡,听得格外认真。
课间休息时,我甚至鼓起勇气,就“五统一”模式在实际推广中遇到的管理难题和风险控制,向老师提了个问题。
老师很感兴趣,不仅详细做了解答,还肯定了我们基层的探索精神。
相比之下,陈志远对公共管理和政策分析类的课程更感兴趣,笔记做得密密麻麻。
而我们宿舍的王鹏,则对涉及工业发展和国企改革的课程情有独钟,讨论起来眉飞色舞。
李鹏程话最少,但每次小组讨论,他关于扶贫开发和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发言,虽然朴实,却总能切中要害,带着泥土的芬芳。
课余时间,党校的生活也算丰富。图书馆藏书颇丰,成了我晚上最爱去的地方。篮球场、乒乓球室也总能看到学员们运动的身影。
我、陈志远和王鹏、李鹏程渐渐熟络起来,晚上常在宿舍里聊天,天南地北,从各自工作地的风土人情,到对某些政策的看法,偶尔也会夹杂着对未来的憧憬和迷茫。
这种跨地区的交流,让我看到了基层工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学到了不少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
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培训班里也逐渐形成了一些无形的小圈子。
赵明宇凭借着家世和能在县府办工作的经历,身边很快聚集了一批同样来自市县机关、或者家境较好的学员,他们谈论的话题往往围绕着省里哪个部门有前途、哪位领导可能要动之类的“内部消息”,带着一种天然的优越感。
而我们这些来自偏远县乡的,则更多地聚在一起,分享基层的酸甜苦辣。
这种微妙的氛围,让我想起了大山镇镇政府大院,只是这里的“院墙”更高,“水”也更深。
我提醒自己,要谨言慎行,多听多看多学,把主要精力放在汲取知识和发展自己上。
偶尔和张婷通电话,我也会跟她聊聊学习见闻和同学趣事,她会笑着提醒我:“省城水深,你可别学坏了。”语气里是熟悉的关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思念。
理论课程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党校安排了为期数天的实地考察。
目的是让我们这些大多来自基层的选调生,开阔眼界,亲身感受省内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
考察路线精心设计,既有代表新型工业化方向的贵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有展示现代农业发展成果的城郊现代农业示范园,还有一个以乡村旅游和特色种植闻名的先进乡镇。
第一站是经济技术开发区。坐在大巴车上,看着窗外规划整齐的道路、标准化的厂房、以及那些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Logo,一种强烈的冲击感再次袭来。
在开发区展览馆,我们观看了宣传片,听取了管委会领导的介绍,了解了开发区从一片荒地到现代化工业新城的蜕变历程,以及其在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产业集聚方面的成功经验。
“看看人家这气魄,这规划!”王鹏在我身边啧啧赞叹,眼神里充满了向往,“我们江州那些老厂,跟这一比,简直成了手工作坊了。”
我看着那些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和琳琅满目的高新技术产品,心里想的却是大山镇那几家勉强维持生计的小作坊和厚坝村的鸡舍。
差距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资金和技术,更是思想观念和发展模式的差距。
胡进副镇长那种急于求成、追求表面政绩的做法,在这种真正的工业化浪潮面前,显得多么苍白和短视。
第二站是现代农业示范园。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
智能温室里,无土栽培的蔬菜瓜果长势喜人;自动化灌溉、控温控湿系统让人眼花缭乱;农产品精深加工车间里,普通的果蔬被加工成各种高附加值的休闲食品、保健品。
“这才是农业的未来啊!”有来自农业县的学员感慨。
示范园的负责人介绍,他们走的是“科技+品牌+市场”的路子,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
这让我对厚坝村的三黄鸡项目有了新的思考。
我们目前还停留在最原始的养殖和初级销售阶段,缺乏科技支撑,更没有品牌意识,抗风险能力极弱。
如果能引入一些简单的技术改良,比如科学配比饲料、规范化疫病防控,甚至未来考虑简单的屠宰分割、冷链运输,或许能提升不少效益。
考察的最后一站,是一个依靠发展特色水果种植和乡村旅游致富的乡镇。这里山清水秀,民居统一规划成了白墙黛瓦的民宿,果园里游客如织,当地的土特产包装精美,价格不菲。
乡镇书记自豪地介绍,他们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营销,把以前不值钱的山货卖出了好价钱,带动了全村人致富。
这种模式让我感到亲切,它与我们尝试的“五统一”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他们显然做得更深入、更成熟,尤其是抓住了乡村旅游的契机,实现了三产融合。
我仔细询问了他们的合作社如何运作,利益如何分配,如何调动农户积极性等细节,收获颇丰。
几天的考察下来,虽然身体疲惫,但内心却充满了震撼和思考。
相比于赵明宇等人更关注宏观政策和人情关系。我更多地是在思考,这些先进经验,有哪些可以结合河清县、结合大山镇的实际,进行借鉴和转化。
尤其是那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和乡村旅游乡镇的经验,像一颗种子,在我心里埋下了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回到党校宿舍,我在电话里跟张婷聊起考察见闻,她听得津津有味,末了说了一句:“看来你这趟没白去,脑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