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项目推进到第四个月,智能安防系统的安装进入尾声。按照设计方案,小区内共规划安装 120 个 400 万像素智能摄像头,覆盖小区入口、楼道、停车场、绿化带、围墙周边等所有公共区域,形成 “无死角监控网络”,为居民提供 24 小时安全保障。
摄像头安装完成后,技术主管小王带领 3 名技术人员,开始了为期三天的系统调试工作。调试团队手持平板电脑,连接安防系统后台,按照 “分区排查、逐点验证” 的原则,对每个摄像头的监控范围、清晰度、移动侦测灵敏度进行逐一测试。
“1 号摄像头(小区主入口)正常,监控范围覆盖行人通道和车辆通道,人脸识别清晰,移动侦测响应时间 1 秒。”
“35 号摄像头(1 号楼楼道)正常,能清晰拍摄电梯口和楼梯口,夜间红外模式画面无噪点。”
“78 号摄像头(地下停车场)正常,车位识别准确,异常停留 10 秒后自动报警。”
前两天的调试进展顺利,90% 的摄像头都符合设计标准。可到了第三天,当调试到小区西侧的绿化带和围墙周边时,问题出现了。负责排查该区域的技术人员小李,盯着平板电脑上的监控画面,眉头渐渐皱了起来:“王主管,你过来看一下,这片区域有盲区!”
小王立刻赶过去,接过平板电脑。屏幕上显示,小区西侧围墙下有一段 5 米长的绿化带,由于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树叶遮挡了 89 号摄像头的视线,导致该区域完全处于监控死角;不远处的儿童游乐区角落,也因为滑梯的遮挡,92 号摄像头无法覆盖,形成了一个 3 平方米左右的盲区。
“再换个角度看看,能不能通过调整摄像头位置解决?” 小王让施工人员松动摄像头支架,尝试调整角度。可无论怎么转动,梧桐树的枝叶和滑梯的结构始终遮挡着关键区域 —— 要么只能避开遮挡但监控范围缩小,要么覆盖了盲区却模糊了其他重要区域,始终无法实现 “无死角覆盖”。
“看来调整角度没用,只能增加摄像头了。” 小王蹲下身,仔细测量盲区范围,又对照小区平面图,在纸上标记出需要新增摄像头的位置,“西侧围墙盲区需要新增 6 个摄像头,安装在围墙顶部,避开树木遮挡;儿童游乐区盲区需要新增 4 个摄像头,安装在游乐区周边的灯杆上,确保覆盖每个角落。这样一来,总共要增加 10 个摄像头,成本大概 5 万。”
当天下午,小王拿着盲区排查报告和新增摄像头的方案,来到林辰办公室汇报。“林总,我们在调试时发现小区西侧绿化带和儿童游乐区存在监控盲区,调整摄像头角度无法解决,需要新增 10 个摄像头,成本约 5 万。” 小王语气有些犹豫,毕竟项目预算已经确定,额外增加成本需要谨慎。
林辰接过报告,仔细查看盲区位置的照片和新增摄像头的分布图,又拿出小区规划图,对照着思考了片刻。他抬起头,语气坚定:“加!这 10 个摄像头必须加,5 万成本我来协调,绝不能让小区留下安全隐患。”
“可是林总,项目预算里没有这笔额外支出,恒基地产那边会不会有意见?” 小王担心地问。
“安全是智慧社区的核心,这笔钱不能省。” 林辰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远处正在建设的智慧社区工地,“我们打造智慧社区,就是要让居民住得安心、放心。如果连基本的监控无死角都做不到,一旦发生盗窃、意外事故,不仅会影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损害我们和恒基地产的品牌口碑。5 万虽然不多,但能换来小区的全面安全,这笔投入值得。”
他顿了顿,继续说:“你现在就联系摄像头供应商,按照最高标准采购 10 个摄像头,要求他们三天内送货到工地;同时通知恒基地产的王总,说明新增摄像头的原因和必要性,我相信他会理解的。”
正如林辰所说,王总在接到通知后,不仅没有反对,反而对辰星科技的负责态度表示认可:“林总,你们考虑得太周到了!安全确实是第一位的,5 万成本我们两家分摊都行,只要能确保小区无安全隐患。”
三天后,新增的 10 个摄像头准时送达工地。小王带领技术团队和施工人员,加班加点进行安装调试 —— 西侧围墙的摄像头固定在预制的水泥底座上,镜头对准盲区,通过后台调试,画面清晰无遮挡;儿童游乐区的摄像头安装在 3 米高的灯杆上,角度经过反复校准,既能覆盖盲区,又不会直射儿童眼睛。
调试完成后,小王再次组织全面排查。平板电脑上,小区的每个公共区域都清晰地呈现在监控画面中,从入口的人脸识别到角落的绿化带,从停车场的车辆轨迹到游乐区的孩子活动,没有任何一处盲区。“太好了,现在真正实现无死角监控了!” 小李兴奋地说。
林辰接到小王的汇报后,特意来到工地查看。当看到监控屏幕上完整覆盖的小区画面时,他满意地笑了:“这才是智慧社区该有的样子。只有把安全细节做到位,才能让居民真正感受到智慧生活的价值。”
夕阳下,新增的摄像头在灯杆上熠熠生辉,与原有的摄像头共同组成了一张严密的 “安全网”,默默守护着即将崛起的智慧社区。林辰知道,这 5 万的额外投入,不仅是对居民安全的承诺,更是对 “智慧社区” 这一品牌的负责 —— 而这份责任,将贯穿项目建设的始终,成为辰星科技发展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