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的命令如同最高级别的动员令,瞬间传遍了整个地下长城。
除了保障最基本生存与秩序的部门——农业区(孙思玲团队必须保证食物源头)、医疗站(林倩团队守护生命底线)、厨房(老赵团队维系每日能量)、雏形初现的学校(孩子们的未来不能中断)、以及至关重要的防御工事和治安巡逻(王铁的队伍负责内部稳定与外部警戒)——其余所有能动用的人力、物力,全部被纳入了轰轰烈烈的“百日计划”之中!
整个驻地仿佛一台沉寂许久的庞大机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开始超负荷轰鸣运转。技术人员、普通劳力,甚至一些身体强健的老人,都根据自身能力被编入了不同的工作小组。熔炼区响起了久违的锻打声,维修车间里灯火通明,临时划出的“研发角”堆满了图纸和计算稿……
而对外搜寻,作为计划的“输血线”,更是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停机坪上,三架庞大的米-26直升机已经准备就绪。驾驶它们的,不再是李默等原班人马,而是三位从技术团队和幸存者中筛选出的、拥有驾驶经验或极高飞行天赋的“新面孔”。他们神情肃穆,深知肩头担子的沉重。
“为了你们能更快辨别方向和不需要过脑,在直升机前方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标识,目标区域已标注,”李默亲自将存储着5号分析出的、最有可能存在航空残骸和军事物资地点的数据板交给三名驾驶员,“一号机,向北,重点搜寻旧军事机场和航空兵驻地;二号机,向东,覆盖工业区及周边可能存在的民兵装备库;三号机,向西,扫描交通枢纽及可能坠机的大型山脉边缘。保持通讯畅通,安全第一!”
“明白!”三名驾驶员立正敬礼,转身登上各自的飞机。
与此同时,敢死队也完成了重组。在张彪和陈明的调配下,六十名敢死队员被分成了三个二十人中队。每个中队配备五名由老赵挑选出的、手脚麻利的后勤保障人员。
“登机!”张彪粗犷的嗓门在轰鸣声中依然清晰。
三个中队分别登上了三架米-26。他们不仅是护卫,更肩负着现场鉴定、拆卸、搬运的重任。队伍中配备了专业的切割工具、起重设备和打包材料,他们不再是单纯的掠夺者,而是带着明确技术目标的“工业拾荒者”。
直升机巨大的旋翼开始加速旋转,卷起地面的尘土。
李默站在指挥台上,目送着这三支承载着驻地工业梦想的先遣队。
一架架庞然大物依次拔地而起,如同三只离巢的钢铁巨鹰,带着决绝的气势,分别朝着北、东、西三个方向,驶向那片充满未知与危险的废墟深处。
地下,是热火朝天的建设。
空中,是争分夺秒的搜寻。
“百日计划”的倒计时,从这一刻,正式开始了。整个驻地的命运,都与这三架直升机以及它们带回的“工业火种”紧密相连。
一支在废墟中摸爬滚打的集体,向着未来发出了一声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