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后。
初秋的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洒在“山川设计”工作室的会客区。山色将一份装帧精美的设计方案推向客户,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
“这是我们根据您提出的需求,结合场地特性完成的最终版。施工图和物料清单已经全部确认,下周可以准时进场。”
客户,一位以挑剔着称的地产商,翻看着方案,频频点头,脸上是毫不掩饰的满意。“太好了,山色总监。你们的速度和完成度,总是超出预期。”
送走客户,山色回到自己的办公室。房间整洁有序,墙面上钉着几张设计草图,办公桌一角,放着一个相框,里面是她和从流在某个雪山脚下的合影,两人都笑得毫无负担。
桌上的内部通讯系统亮起,助理的声音传来:“总监,从总问您这边结束了吗?十分钟后,‘流年’项目的线上会议。”
“知道了,我准备一下。”山色回应,声音里听不出丝毫匆忙。
她端起茶杯,走到窗边。楼下街道车水马龙,这座城市依旧繁忙,但她的内心却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秩序。
拖延症并没有完全从她的生命中消失。
在某些不那么紧要的日常里,它偶尔还会探头——比如拖延一次大扫除,或者将一本想看的书在床头放上几周。但在工作上,在那些重要的承诺和关乎团队生计的事务上,她早已学会了如何与那份潜在的惰性和平共处,如何将大目标拆解成无数个让她能稳步向前的小“锚点”。
更重要的是,她学会了不再拖延内心的真实。
会议室里,线上会议刚刚结束。屏幕另一端,是海外合作方的团队。山色流畅地切换着中英文,清晰总结着会议要点,敲定下一步计划。
从流坐在她旁边,大部分时间安静地听着,只在关键节点补充一两句,目光却始终带着欣赏,落在山色专注的侧脸上。
项目命名为“流年”,是她们工作室接下的最具挑战性的国际项目之一。从流负责宏观战略和资源对接,山色主导具体的设计落地。像过去无数次一样,她们依然是彼此最契合的拼图。
会议结束,屏幕暗下。
从流舒展了一下手臂,很自然地伸手,帮山色将散落颊边的一缕头发别到耳后。“刚才关于文化融合的那段阐述,很精彩。”
她的指尖温热,触碰轻柔自然,如同过去的千百次。
山色侧过头,脸颊轻轻蹭了蹭她的指尖,眼中带着笑意:“是你前期铺垫做得好。”
她们之间,早已不需要过多的言语。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便能读懂彼此未竟的话语。那些共同熬过的夜,一起攻克的项目,以及生活中无数个平淡或温暖的瞬间,早已将她们的生命紧密编织在一起。
下班后,她们没有直接回家。
从流开车,载着山色驶向城郊。车最终停在一条安静的河边。夕阳将河水染成暖金色,远处是层林尽染的山峦。
“还记得这里吗?”从流问。
山色点头。这是她们几年前偶然发现的地方,像极了她们名字的出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每当需要放松或做出重要决定时,她们常会来这里。
两人沿着河岸慢慢走着,手很自然地牵在一起。
“时间过得真快。”山色轻声说,看着波光粼粼的河面,“有时候想起以前,那个对着空白文档发抖,需要你拿着姜茶和三明治来‘拯救’的我,好像已经是上辈子的事了。”
从流紧了紧握着她的手,嘴角弯起:“但我还是很感激那个凌晨,有理由去找你。”
山色笑起来。是啊,如果没有那份拖延的报告,没有从流那晚的“突击”,她们之间那层透明的墙,或许还要存在更久。
“其实,‘拖延’也不全是坏事。”山色若有所思,“它让我更清楚地看到了自己害怕什么,渴望什么。也因为挣扎过,所以才更珍惜现在这种‘确定’的感觉。”
确定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方向,更确定身边这个人。
从流停下脚步,转身面对她。夕阳的余晖为她们周身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山色,”她的声音很轻,却异常郑重,“我们在一起,很久了。”
“嗯。”山色看着她,知道她还有下文。
“我不想再拖延另一件事了。”从流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小的丝绒盒子,没有单膝跪地那样戏剧化的动作,只是轻轻打开,递到山色面前。盒子里并排躺着两枚设计简洁的铂金指环,内圈隐约刻着她们名字的缩写和相遇的年份。
“不是婚姻那种形式,”从流看着山色微微睁大的眼睛,语气认真而温暖,“是另一种契约。约定未来的每一个五年,十年,五十年,无论顺境逆境,我们都像现在这样,彼此支撑,共同前行,‘天山共色’,‘从流飘荡’。”她的目光温柔而坚定,“你愿意吗?”
河风轻柔,水声潺潺。山色的眼眶有些发热,心里却被一种巨大的、安稳的幸福填满。她看着那两枚素圈,看着从流眼中清晰无比的自己,没有丝毫犹豫。
她伸出自己的左手,声音清晰而平稳:
“我愿意。”
从流拿起稍小那枚指环,小心翼翼地套进山色的无名指,尺寸完美契合。然后山色拿起另一枚,为从流戴上。
指尖相触,戒指微凉,但很快被彼此的体温熨暖。
她们相视而笑,在渐浓的暮色中轻轻拥抱。身后是静静流淌的河水,前方是万家灯火,而她们拥有彼此,不再漂泊,不再拖延,共享生命中所有的颜色。
(第三十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