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春风拂过荷塘时,雪开始簌簌消融。枯荷下的塘水渐渐泛起绿意,去年埋下的莲子破土而出,顶着嫩黄的芽尖探向水面,老槐树上的积雪化作水珠滴落,砸在“荷风传家”木牌上,铜钥匙抖落水珠,在晨光里闪着清亮的光。蓝承宇一早便带着蓝语棠和蓝念安来到塘边,手里捧着那本旧相册——今天,他们要把新一年的故事,写进时光里。
“爹爹,莲芽长出来了!”蓝语棠蹲在塘边,手指轻轻碰了碰嫩白的芽尖,木孔雀被她放在石阶上,翅膀的影子刚好罩住一株莲芽,像在守护着新生命。蓝念安则打开笔记本,认真记下莲芽的高度,笔尖划过纸面的轻响,与春风拂过芦苇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夹进本子的芦苇叶标本,翻开那一页,干枯的叶片与新绘的莲芽草图相映,像是跨越冬春的对话。
正看着,远处传来马车的轱辘声。蓝承宇抬头一看,是林薇,她身边还跟着两个陌生的年轻人,手里捧着厚厚的书。“蓝先生,好久不见!”林薇快步走来,脸上满是笑意,“这是市里文化局的同志,特地来送‘乡村传承故事集’,还想再拍些荷塘春景,收录进今年的文化宣传片里。”
为首的年轻人上前,递过一本烫金封面的书:“蓝先生,您家与荷塘的故事,是书中最动人的篇章。我们这次来,不仅是送书,还想邀请您参与下个月的‘乡村传承论坛’,给大家讲讲旧物背后的温暖与坚守。”
蓝承宇接过书,指尖拂过封面上的“传承”二字,心里一阵滚烫。他翻开书页,太祖母的银钗、陈爷爷的木雕、蓝语棠教小朋友折芦苇荷花的照片一一映入眼帘,文字里满是对荷塘故事的珍视。“谢谢你们,”蓝承宇轻声说,“这些故事能被看见、被记住,就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林薇趁机举起相机,拍下蓝承宇翻看故事集的模样,镜头里,旧相册放在石案左侧,新故事集摆在右侧,中间是那只未上锁的木箱,银钗的影子从箱缝里漏出来,与故事集上的文字重叠,像是时光在这一刻有了具象的模样。“这张照片一定能成为宣传片的点睛之笔,”林薇笑着说,“旧物与新书,过去与现在,这就是传承最鲜活的样子。”
说话间,陈爷爷带着几个年轻村民走来,手里扛着新雕好的芦苇木雕。“承宇啊,开春了,该给荷架添新东西了!”陈爷爷把木雕递过来,木头上的芦苇纹路清晰,还带着淡淡的木香,“这些都是照着太祖母种过的芦苇雕的,挂在架上,风一吹,就像她还在塘边看着我们。”
年轻村民们立刻动手,将芦苇木雕挂在荷架上。蓝语棠也跑过去帮忙,踮着脚把陈爷爷去年冬天送她的小芦苇木雕挂在最显眼的位置,嘴里还念叨着:“这样太祖母就能最先看到啦!”阳光穿过木雕的缝隙,在塘面上投下细碎的影子,与莲芽的倒影重叠,像一幅流动的画。
聂明玦也赶了过来,手里提着一篮刚采的春笋:“承宇兄,祖母说春天的春笋最鲜,让我送来给大家尝鲜。对了,上次说的木雕伴手礼,县里的商店已经联系我了,想批量定制咱们荷塘主题的木雕,这样不仅能让更多人知道荷塘的故事,还能给村里添些收入。”
蓝承宇心里一暖,他看着荷塘边忙碌的身影——林薇和同事在拍莲芽,陈爷爷在指导年轻人调整木雕位置,蓝念安在记录新景象,蓝语棠在和村里的孩子追逐打闹,木孔雀的笑声洒满塘边——忽然觉得,太祖母当年种下的不仅是芦苇,更是一颗传承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满塘的希望。
傍晚时分,大家围坐在石案旁,分享着聂家送来的春笋,翻看着新出版的“乡村传承故事集”。蓝承宇打开木箱,把故事集、新拍的照片、陈爷爷的芦苇木雕都放了进去,与旧相册、银钗、批复信放在一起。木箱里的物件越来越多,故事也越来越丰富,像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时光宝盒。
“爹爹,下个月的论坛,我能一起去吗?”蓝念安忽然问,眼里满是期待,“我想把笔记本里的荷塘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知道,传承不是大人的事,我们小孩子也能参与。”蓝承宇点点头,摸了摸她的头:“当然可以,你的笔记本里藏着荷塘最美的四季,值得让更多人看见。”
蓝语棠也举起手:“我也要去!我要带着木孔雀,给大家讲太祖母的梦,讲莲子的故事!”大家都被她逗笑了,塘边的笑声与春风一起,漫过整个荷塘。
夜色渐深,春风拂过荷架上的木雕,发出轻轻的响声,像是太祖母在轻声应和。蓝承宇关上木箱,铜钥匙依旧垂在箱边,随着风轻轻晃动。他看着荷塘里的莲芽,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忽然明白,传承从不是静止的,它像这荷塘的四季,在冬雪护塘、春归塘醒、夏荷满塘、秋实满仓的循环里,不断吸收新的养分,长出新的模样。
他知道,荷塘的故事还会继续。下个月的论坛上,会有更多人听见蓝家的传承;明年的荷塘边,会有更多新的木雕、新的故事;多年后的某天,蓝语棠和蓝念安也会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到塘边,翻开旧相册,讲述太祖母的银钗、陈爷爷的木雕、还有这个春天里,莲芽破土的故事。
而这满塘的荷,这棵老槐树,这只未上锁的木箱,会一直在这里,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守护着一段又一段温暖的传承,让荷风永远吹拂,让薪火永远相传,让每一个春天,都能在塘边看见新的生机,新的希望,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