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看着密室的门缓缓关上,心中的忧虑却丝毫未减。他深知,接下来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大唐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希望玄龄和如晦的调查能顺利,早日揭开西域的阴谋。”李浩低声自语,转身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眼神中满是期待与担忧。
然而,在应对西域事务的同时,李浩在改革推行中也遇到了难题。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房的桌案上,李浩看着各地送来的奏章,眉头紧紧皱起。一些改革政策在地方实施时受阻,地方官员的抵制,百姓的不理解,让这些政策如同卡在咽喉的刺,不上不下。
“殿下,早膳已经备好。”侍从轻声提醒。“不吃了,全无胃口。”李浩摆了摆手,继续翻阅奏章,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越看心越沉。
这时,门外传来通报声:“殿下,李大人求见。”“让他进来。”李浩放下奏章,揉了揉太阳穴。
李大人匆匆走进书房,行礼后说道:“殿下,听闻您为改革之事忧心,臣有一计,或许能解殿下之困。城外有一高僧,法号慧明,智慧过人,对世间诸事皆有独到见解,殿下不妨前去请教。”
李浩心中一动,沉思片刻后道:“好,本王这便去拜访。”
不多时,李浩带着几名侍卫,快马加鞭来到城外寺庙。寺庙静谧清幽,钟声阵阵,檀香袅袅。踏入寺庙,便能听见僧人们诵经的声音,那声音平和宁静,仿佛能洗净人心的尘埃。
李浩顺着指引,来到慧明高僧的禅房。禅房布置简单,一张禅床,一张木桌,几把椅子,桌上摆放着几本经书。慧明高僧身着灰色僧袍,面容祥和,正闭目打坐。
李浩轻轻行礼,说道:“高僧,打扰了。”
慧明高僧缓缓睁开眼睛,露出温和的笑容:“施主请坐,老衲已知殿下前来所为何事。”
李浩心中诧异,却也未多问,直接说道:“高僧,本王推行改革,旨在让大唐繁荣昌盛,可如今政策在地方实施受阻,还望高僧能指点一二。”
慧明高僧微微点头,说道:“殿下心怀天下,此乃大唐之福。佛法中有云,‘变通者,趋时者也’,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之中,改革亦如此。若一味强求,不顺应时势,不考虑各地实际情况,便如逆水行舟,难以前进。”
李浩陷入沉思,慧明高僧继续说道:“顺应,并非妥协,而是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灵活调整策略。就如同水流,遇石则绕,方能畅行无阻。殿下的改革,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
李浩心中豁然开朗,仿佛一道光照进了黑暗的角落。他起身深深行礼:“多谢高僧点化,本王明白了。改革需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调整政策的实施方式。”
慧明高僧微笑着点头:“殿下聪慧,一点即通。但世间之事,知易行难,还望殿下在实施过程中,保持初心,坚持不懈。”
李浩告别慧明高僧,离开寺庙。此时,阳光洒在他身上,他的眼神坚定而明亮。一路上,他脑海中不断思索着改革策略的调整。回到宫中,他立刻召集相关官员,开始重新规划改革方案。
然而,高僧的点化虽然让李浩找到改革新思路,可在实施过程中,能否顺利解决地方阻碍?又是否会引发新的问题?一切都是未知数,李浩只能怀揣着希望与担忧,踏上这条充满挑战的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