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霄洞天,云蒸霞蔚。
自天枢域丹道大会夺魁,又于陨星防线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在这灵气盎然的洞天福地站稳脚跟,开设丹霄别院以来,赵小白的生活,似乎步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稳”。
洞天深处,专属于他的炼丹静室内,地火平静如镜,倒映着穹顶镶嵌的夜明珠光辉。一座灵宝级的“流火鼎”静静矗立,鼎身残留着些许温润热度,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心宁神的“玉髓丹”香气。此丹乃四品灵丹,对稳固炼虚修士心神、纯化法力有奇效,纵使在灵界,能炼制者亦不多。方才一炉,成丹三粒,皆蕴淡淡云纹,已是难得的精品。
赵小白并未立即起身,他盘坐于蒲团之上,指尖无意识地在膝上轻点,目光落在流火鼎那古朴的纹路上,神思却已飘远。
“灵界丹道……昌盛则昌盛矣。”
他心中轻叹。自飞升以来,所见所闻,灵界丹道体系之完备,资源之丰富,远非下界所能比拟。丹师协会遍布各域,等阶森严;高阶丹方虽珍贵,却也有迹可循;各种炼丹手法、控火诀窍,在各大坊市、宗门中皆有流传,看似一派百花齐放、欣欣向荣之景。
然而,随着他丹道境界日益精深,尤其是在获得《药神典》核心传承,并融会贯通自身所学后,他渐渐窥见了这繁华表象之下,潜藏的一些东西。
是“匠气”。
许多灵界丹师,过于追求丹方的标准化、手法程式化,追求那冰冷的成丹率与品阶。他们熟练地运用着流传了千万遍的控火诀,精确地计算着每一份药材的投入时机,却少了一份对药性本身“灵韵”的体悟,少了一份在丹道之上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的“心气”。
便如他之前在丹师协会观摩一些所谓“大师”炼制三品丹药,过程堪称行云流水,无可挑剔,成丹品质亦属上乘。但赵小白却能敏锐地感知到,那丹药中缺少了一丝至关重要的“神”。那是炼丹者自身对天地灵机、对草木枯荣、对水火相济的独特理解,融入丹中的一点真意。
《药神典》所载,却远非如此。其核心在于“以神御药,以心炼丹”,强调丹师自身心神与药材、与丹炉、与天地灵气的交融共鸣。下界资源匮乏,药尘传授他丹道时,更多是引导他去理解每一株草药在不同环境下的细微变化,去体悟不同火焰与药材之间那玄妙的生克关系,甚至去感受丹药在成丹刹那,引动的那一丝微不可察的天地韵律。
这些,才是丹道的“魂”。而在灵界,许多丹师似乎只记住了“形”,却渐渐遗忘了“魂”。许多精微奥妙的古法技艺,或因耗时费力,或因对悟性要求太高,竟已近乎失传。即便偶有传承,也大多被某些大宗门、古老世家束之高阁,视为不传之秘,罕有流于外界。
“长此以往,丹道之路,岂不是越走越窄?”赵小白眉头微蹙。他想起自己在域外战场,为应对各种复杂情况,不得不因地制宜,改良甚至创造新的丹方与炼制手法。那种在压力下迸发的灵感,对药性极限的挑战,才是真正推动他丹道进步的阶梯。
一种莫名的责任感,悄然在他心头滋生。
他并非圣人,无意也无力去改变整个灵界的丹道风气。但,药尘师尊将毕生心血《药神典》传授于他,不仅仅是让他独善其身,更是希望这门汇聚了上古药神宗无数先贤智慧的传承,能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扬光大。
“师尊……”赵小白脑海中浮现出药尘那慈祥而殷切的目光。师尊为了宗门传承,甘愿以残魂之躯蛰伏万载,最终在自己帮助下得以重塑肉身,飞升灵界。如今,师尊虽在灵界某处隐秘之地闭关潜修,追寻更高大道,但将药神宗丹道传承下去的重任,无形中已落在了自己的肩上。
他的丹霄别院,如今名声在外,每日前来求丹者、拜访者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欲拜师学艺之人。有出身修仙大族的子弟,携重礼而来,言辞恳切;有散修中的丹道天才,心高气傲,欲与他印证所学;亦有如林皓那般,身世坎坷,怀揣着执着与渴望的少年。
此前,他皆以“修行未稳,无意收徒”为由,一一婉拒。一方面确实是初临灵界,诸事纷杂,需全力提升自身以立足;另一方面,亦是未曾想清楚,究竟要传承什么,又要如何传承。
如今,境界渐稳,根基初定,这“收徒之念”便如同沉寂火山下的岩浆,再也压制不住,喷薄而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低声自语。若只是传授几手炼丹技巧,几张珍稀丹方,培养出的不过是一个高级丹匠,与灵界那些大宗门培养出的丹师有何区别?他要传的,是药老一脉的核心,是《药神典》中那重视感悟、勇于创新、与天地共鸣的丹道精神!
这意味着,对传人的要求,将极高。
天赋、根骨、悟性,此为基础。没有足够的丹道天赋,难以理解那些精微的药性变化;没有上佳的灵根与神魂基础,无法支撑高强度的炼丹消耗与心神推演。
但,更重要的,是心性。
需有一颗对丹道虔诚的“赤子之心”,不为外物所惑,不为名利所累,能沉下心来,去感受草木的呼吸,去聆听火焰的律动。
需有“坚韧不拔之志”。丹道之途,枯燥与失败远多于成功,没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极易半途而废。
需有“推陈出新之胆”。不敢质疑权威,不敢挑战固有藩篱,永远只能拾人牙慧,如何能青出于蓝?如何能将药神宗的道统发扬光大?
甚至……赵小白目光微动,想起了下界丹霄阁的樊妙晴、姜雨桐她们。传承,并非仅仅是技艺的传递,亦是一种理念的延续,一种情感的维系。他希望的传人,或许还应有一份对宗门、对师长的“忠义之心”,而非薄情寡义、利尽则散之辈。
思绪至此,赵小白心中已然明了。
他起身,走到静室窗边,推开雕花木窗。窗外,是紫霄洞天精心打理的药圃,奇花异草,姹紫嫣红,生机勃勃。更远处,云雾缭绕,山峦叠翠,灵鹤翩跹。
“宁缺,毋滥。”
他望着那无垠美景,轻声吐出四个字,目光坚定而深邃。
他不会广开山门,大肆收徒。他要寻的,是真正的道种,是能继承他衣钵,甚至在未来超越他,将药神宗丹道推向更高峰的传人。
此事,急不得,也强求不得。需要缘法,需要耐心等待,也需要……主动去发现。
他决定,自今日起,会更加留意前来丹霄别院的年轻修士,尤其是那些心性纯良、对丹道抱有纯粹热忱之人。同时,也可通过丹师协会等渠道,稍加留意是否有合适的苗子。
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立足于灵界,展望未来大道,所必须踏出的一步。个人的力量终有穷尽,唯有传承,才能让道统不息,让文明的火种跨越时空,永恒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