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章
父亲的身体在住院系统调理后,指标逐渐趋于稳定。那份悬在封瑶心头的重石,虽未完全落地,但已从尖锐的警示变成了需要长期、温和维护的日常提醒。这次家庭的小小风波,非但没有成为消耗,反而像一次淬火,让她与徐卓远之间的“共生”纽带变得更加坚韧,也让她对自己重生后所拥有的力量——那份源于成熟、温柔与坚定的力量——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回到校园,生活的节奏再次被项目和学业填满,但底色已然不同。空气中弥漫着初夏的躁动与毕业季淡淡的离愁,对于封瑶和徐卓远所在的高年级而言,未来的轮廓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这天,封瑶在图书馆查阅“情境场”理论相关的社会学文献时,一个略显怯懦的声音在旁边响起:“请问……是封瑶学姐吗?”
封瑶抬头,看到一个穿着素雅连衣裙的女生站在桌旁,双手紧张地捏着书包带子,眼神清澈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惑。封瑶认得她,是低他们一届的学妹,名叫林晓,在几次跨年级讲座上见过,印象中是个很安静,甚至有些过于内向的女孩。
“是我,林晓学妹?有事吗?”封瑶放下笔,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她注意到林晓眼下淡淡的青黑,以及那份努力掩饰却依然从肢体语言中流露出的不安,像极了前世某个阶段的自己——那个被自我否定和外界压力包裹,敏感而脆弱的自己。
林晓似乎被封瑶温和的态度鼓励了,深吸一口气,声音依旧很轻:“学姐,我……我拜读过您和徐卓远学长关于‘情境场’项目的研讨会论文,非常受启发。我……我现在也在做一个相关的课题,关于情感计算在早期心理干预中的应用,遇到了一些……一些困难,不知道能不能……请教您一下?”
她的用词谨慎,带着生怕打扰别人的小心翼翼。封瑶心中微微一动,那种熟悉的、源于过往的共鸣感更加强烈。她立刻起身,拉过旁边的椅子:“当然可以,别站着,坐下慢慢说。”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林晓断断续续地讲述了她课题的思路和遇到的瓶颈——理论模型搭建的困惑,数据采集的困难,以及……来自导师那边不甚明确的反馈和同组队员的消极态度。她的叙述有些杂乱,但封瑶敏锐地捕捉到了核心:一个有着不错想法的灵魂,正被技术实现、人际压力和自我怀疑所困,几乎要被压垮。
“我觉得我的想法很幼稚,可能根本行不通……”林晓说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几乎带着哽咽,“他们都说我想得太理想化了。”
封瑶没有立刻给出技术性的建议,她安静地听着,目光平和而专注。直到林晓说完,她才轻轻开口,声音如同涓涓溪流,抚过焦躁的砂石:“林晓,你的想法并不幼稚。情感计算的终极目标,本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抚慰人心。你的方向很有价值,甚至比很多追求纯粹技术优化的课题更贴近‘情境场’以人为本的内核。”
她顿了顿,看着林晓骤然亮起又迅速黯淡下去的眼睛,继续说道:“至于困难,我和卓远在项目初期,遇到的困境比你只多不少。技术壁垒、资源匮乏、不被理解……这些都是常态。关键在于,你是否相信你正在做的事情的价值。”
封瑶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简单勾勒出林晓模型的核心逻辑,一边画一边说:“你看,这里的数据维度可以这样调整……关于团队协作,或许你可以尝试先独立完成最小可行性模型,用成果说话……至于导师的意见,我建议你整理一份更清晰的书面报告,突出重点和你的解决方案,主动预约时间详细沟通。”
她分享的不仅是方法,更是一种姿态——一种面对困境时,不怨天尤人,而是主动分析、积极解决的成熟姿态。这是重生带给她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林晓看着草稿纸上清晰的脉络,听着封瑶沉稳有力的分析,眼中的迷茫渐渐被一种找到方向的光彩所取代。“学姐……谢谢你!我……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不用谢,”封瑶微笑,“看到有同样想法的学妹在努力,我很高兴。记住,你的敏感和共情能力,在这个领域不是弱点,而是最独特的优势。保护好它,同时,用理性和坚韧为它构筑护甲。”
送走千恩万谢、步伐明显轻快了许多的林晓,封瑶坐在原地,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平静与满足。她仿佛看到了平行时空里,那个曾经孤立无援的自己,被另一个时空的“过来人”轻轻扶了一把。这不是简单的帮助,更像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自我疗愈和确认。她正在用自己重生后积累的光,去照亮另一颗可能坠入黑暗的星星,这过程本身,就是对过往所有遗憾最有力的回应。
晚上和徐卓远在实验室碰面时,封瑶提起了林晓的事。
徐卓远听完,若有所思地看着她:“你对她很有耐心。” 他了解封瑶,她对项目投入,但对不必要的人际往来通常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如此主动且深入地帮助一个不太相熟的学妹,并不多见。
封瑶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沉静的夜色,轻声道:“卓远,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很多过去的影子。那种拼命想证明自己,又害怕被否定,小心翼翼生怕行差踏错的样子……就像一面镜子。”她转过身,目光清亮,“帮助她,某种程度上,像是在安抚那个曾经同样无助的自己。感觉……很奇妙,也很充实。”
徐卓远走到她身边,与她并肩而立。他理解这种感受,就像他通过帮助封瑶弥补青春遗憾,也间接填补了自己当年因迟钝和骄傲留下的空白一样。他们的救赎与成长,并非封闭的循环,而是产生了向外扩散的涟漪。
“这说明你真的走出来了,”他握住她的手,指尖温暖,“而且,正在将你获得的力量传递出去。这是‘共生’之后的自然延伸——你的光,开始产生共鸣了。”
封瑶靠在他肩上,感受着那份令人安心的稳定。“嗯。而且我发现,当我试着去帮助别人,去清晰表达那些我曾经也困惑的道理时,我自己对这些道理的理解也更深了,对自己的选择也更坚定了。”
就在这时,徐卓远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他看了一眼,是一条来自海外知名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邮件通知。他点开,快速浏览后,神情变得有些严肃,又带着一丝预料之中的复杂。
“瑶瑶,”他将手机递到封瑶面前,“之前投递的联合培养博士项目,有初步反馈了,他们发出了面试邀请。”
封瑶的心微微一紧,随即又舒展开来。这是他们早已讨论过,并为之共同努力的方向。她接过手机,仔细看着邮件内容,条件优越,机会难得,是徐卓远学术道路上理想的一步。
“太好了!”她抬起头,眼中是毫无保留的欣喜与支持,“这是你应得的。”
徐卓远凝视着她,没有错过她眼底那一闪而过的、对即将到来的分离的本能忧虑。他伸手,轻轻将她耳畔的一缕碎发别到耳后,动作温柔而珍重。
“这个机会很好,但并非唯一选择。国内也有几个顶尖团队发出了橄榄枝。”他的声音低沉而认真,“我的决定,会基于我们共同的未来。”
封瑶却坚定地摇了摇头:“不,卓远。你应该去。那是你最擅长的领域,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我们的‘共生’,不是捆绑,而是彼此成就。”她握紧了他的手,目光灼灼,“我相信我们的关系,已经能够经得起时间和距离的考验。而且,‘情境场’项目的下一步,也需要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技术支撑,你在那里取得的进展,同样能反馈到我们的共同目标上。”
她的话语,充满了对他能力的绝对信任,以及对彼此感情的坚实信心。这不是牺牲式的成全,而是基于深刻理解和共同目标的理性规划与情感支持。
徐卓远看着她,眼底最后一丝犹豫被她眼中的光芒彻底驱散。他心中涌动着澎湃的情感,最终化作一个深深的拥抱。他的瑶瑶,真的已经完全蜕变了,她不再是需要被庇护的雏鸟,而是能与他并肩翱翔、甚至为他指引更广阔天空的鹰。
“好。”他在她发顶落下一个轻吻,声音笃定,“我们一起规划。面试,后续的安排……我们一起面对。”
新的挑战与分离的预告,并未带来恐慌,反而像一块试金石,检验着他们“共生”关系的韧性与深度。而林晓的出现,则像一道微小的涟漪,预示着封瑶的个人成长,正开始对外界产生积极的影响,她的“光之印记”不再只照亮自身和爱人,也开始映照他人。
青春的遗憾在弥补,亲情的裂痕在修复,爱情的纽带在淬炼中愈发坚韧,而个人的价值与力量,也在对外的辐射中得到了最终的确认与升华。前路或许有山海之隔,但他们已准备好,带着彼此赋予的光,奔赴下一场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