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春意萌动
苏瑾的来访与那条带着警告意味的信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第二颗石子。但这一次,涟漪并未扩散太久,便被实验室302内部愈发坚韧的凝聚力所消弭。封瑶那番不卑不亢的回应,像一道无形的屏障,将外界的纷扰与审视隔绝开来。
徐卓远的状态,发生了微妙而持续的变化。他依旧沉默,依旧投入,但那种近乎自毁的、将自身与外界隔绝的冰冷强度,似乎减弱了些许。他不再完全沉浸于个人的代码世界,偶尔会在林修宇或陈烁遇到难题,抓耳挠腮时,沉默地走过去,指点一两句关键;也会在裴云深提出某个天马行空的架构设想时,罕见地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蹙眉思索片刻,给出更严谨的补充意见。
最明显的变化,是他与封瑶的交流。他们之间关于技术瓶颈的讨论愈发深入,常常是封瑶提出一个大胆的、跳脱常规的思路,徐卓远则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将其细化、落地,两人思维的碰撞,激发出无数灵感的火花。这种默契,超越了简单的队友协作,更像是一种智力上的共鸣与共舞。
“这里,如果用动态自适应算法替代静态阈值,是不是能更好地应对突发流量?”封瑶指着屏幕上一段复杂的网络拓扑图。
徐卓远倾身靠近,目光专注地随着她的指尖移动,清冽的气息若有若无地传来。他沉吟片刻,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另一组参数模型:“理论可行,但计算开销会增大。可以尝试结合轻量级预测模型,提前预判流量峰值,进行资源预分配。”
“聪明!”封瑶眼睛一亮,“这样就能在保证响应速度的同时,控制成本了。”
徐卓远没有回应这句夸奖,但敲击键盘的指尖微不可察地轻快了些许。他侧头,看到封瑶近在咫尺的侧脸,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专注的神情让她整个人仿佛在发光。一种陌生的、温热的情绪,如同初春解冻的溪流,悄然漫过他心间那片荒芜的冻土。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一位戴着黑框眼镜、身材高瘦的男生站在门口,神情有些腼腆:“请问……这里是‘星桥’项目组吗?我叫陆星辰,计算机系大二的,看到你们挂在公告栏的招募启事,想来试试。”
众人的目光聚集过去。招募助手是裴云深前几天提议的,项目进入攻坚期,一些重复性的测试和文档整理工作确实需要人手。
裴云深作为名义上的“公关负责人”,率先迎了上去,笑容和煦:“是的,欢迎。我是裴云深,这是我们的核心成员。”他简单介绍了一圈。
陆星辰有些紧张地推了推眼镜,目光在接触到徐卓远时明显亮了一下,带着显而易见的崇拜:“徐学长!我拜读过你在期刊上发表的那篇关于分布式系统一致性的论文,真是太精彩了!”
徐卓远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算是回应。
封瑶却心中一动。陆星辰……这个名字,她前世似乎有印象。不是在本校,而是在几年后一场顶尖的学术会议上,一个来自普通高校、却因提出颠覆性边缘计算架构而一鸣惊人的年轻学者,好像就叫陆星辰。据说他出身寒微,靠自学和极强的钻研精神闯出了一片天。如果真是他……
封瑶主动开口,语气温和:“陆同学你好,我是封瑶。能问问你为什么对我们项目感兴趣吗?”
陆星辰看向封瑶,眼神清澈:“我觉得你们项目的理念很吸引人,‘构建更智能、更人性化的物联网络’,这不仅仅是技术堆砌,更像是有一种……关怀在里面。”他顿了顿,有些不好意思,“而且,我知道徐学长是核心,希望能跟着学长学到东西。”
他的回答直接而真诚,没有太多虚饰。封瑶看向徐卓远,用眼神询问他的意见。
徐卓远的目光在陆星辰身上停留了两秒,似乎是在评估,最后简洁地吐出一个字:“可以。”
林修宇咧嘴一笑:“嘿,欢迎加入!正好我这堆测试用例快把我逼疯了!”
陈烁也默默点了点头。
于是,陆星辰成为了实验室302的新成员。他话不多,但做事极其认真细致,交给他的任务总能超额完成,而且常常能提出一些角度刁钻却切中要害的问题。他的到来,像一股清泉注入,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次,团队在处理一个棘手的多协议兼容性问题时陷入了僵局。连续几天的讨论都未能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气氛有些沉闷。
深夜,实验室里只剩下封瑶、徐卓远和还在整理测试报告的陆星辰。
封瑶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轻叹:“难道真的要退回使用那个笨重的通用网关吗?那样我们的能耗指标就很难看了。”
徐卓远盯着满屏的代码,眉头紧锁,周身气息再次变得有些冷硬。似乎一旦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他潜意识里那种“必须完美、不容有失”的压力就会浮现。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陆星辰忽然小声开口:“那个……封学姐,徐学长,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
封瑶立刻鼓励地看向他:“你说说看。”
陆星辰有些紧张地舔了舔嘴唇,走到白板前,拿起笔一边画一边说:“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不追求在核心层实现全协议解析,而是设计一种可插拔的‘微协议适配器’?就像积木一样,每个适配器只负责一种或几种特定协议的转换,部署在靠近数据源的边缘节点。核心层只处理标准化后的数据流……”
他越说越流畅,一个清晰而巧妙的分布式适配架构在白板上逐渐成型。
封瑶的眼睛越来越亮,这思路完美避开了现有方案的瓶颈,将复杂性分散,反而提升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效率!
徐卓远也直起身,目光锐利地盯着白板,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着,这是他深度思考时的习惯。半晌,他沉声开口:“架构可行。关键在于微适配器的轻量化设计和动态加载机制。”
他看向陆星辰,眼神里第一次带上了明确的、属于学术层面的认可:“这个想法,很有价值。”
陆星辰的脸瞬间涨红了,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真、真的吗?谢谢学长!”
封瑶看着这一幕,心中感慨。徐卓远这块冻土,并非坚不可摧。卓越的才华、纯粹的求知欲,如同星火,能够一点点融化他自我封闭的坚冰。陆星辰的出现,不仅带来了解决方案,更像是一个印证——印证徐卓远所追求的技术世界,并非他父亲眼中“无用”的孤高,而是真正能吸引同道中人、创造价值的存在。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围绕着陆星辰提出的新架构全力攻关。徐卓远负责核心框架的设计与论证,封瑶协调各方进度并优化算法细节,裴云深和林修宇负责模拟测试环境的搭建,陈烁则开始着手新架构的文档编写,陆星辰则包揽了大量的基础编码和测试工作。
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实验室里弥漫着一种热火朝天的氛围,键盘敲击声、讨论声、偶尔林修宇因为一个测试通过而发出的欢呼声,交织成一曲充满活力的交响乐。
期间,徐父又让秘书打来过两次电话,语气一次比一次强硬,要求徐卓远出席某个商业酒会,均被他以“项目关键期,无法离开”为由直接拒绝。他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在接完电话后长时间地陷入阴郁沉默,只是深吸一口气,便将注意力重新投入到眼前的代码中。
封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的欣慰如同涓涓细流,持续流淌。她能看到,徐卓远内心深处那棵渴望挣脱束缚、向阳而生的幼苗,正在顽强地破土而出。她所做的,不过是为他守护住这一方能够自由呼吸、被理解、被认可的土壤。
这天晚上,新的架构核心模块终于调试通过。看着测试平台上流畅运行的数据流,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太棒了!陆学弟,你可是立了大功了!”林修宇用力拍着陆星辰的肩膀,把他拍得一个趔趄。
陆星辰不好意思地挠头笑:“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
裴云深笑着提议:“阶段性胜利,值得庆祝!我请大家喝奶茶!”
“赞成!”陈烁难得地高声附和。
徐卓远站在一旁,看着欢呼雀跃的队友们,灯光落在他清俊的脸上,勾勒出柔和的线条。他的目光掠过林修宇,掠过裴云深和陈烁,掠过激动得脸红的陆星辰,最后,定格在封瑶身上。
封瑶正笑着接过裴云深递来的奶茶,察觉到他目光,转过头来。四目相对,她冲他微微一笑,那笑容温暖而明亮,仿佛盛满了整个星空的星光。
徐卓远的心跳,漏了一拍。
他微微侧过脸,掩饰性地喝了一口手中微凉的茶水,却感觉一股暖意,从胸腔深处,不可抑制地弥漫开来。
这片他曾经抗拒、视为临时避难的实验室,这些他最初并未投入太多期待的“队友”,还有身边这个……一次次将他从冰冷深渊拉回,用坚定和温柔为他构建起一片坚实后方的女海。
他们,正在成为他灰白世界里,最鲜活、最温暖的色彩。
星火已燃,冻土之下,春意萌动。通往未来的星桥,不仅连接着理想的彼岸,也悄然连接起两颗越靠越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