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的备用电源刚接上,陈渊没走。他坐在主控台前,盯着锅炉房传来的数据流看了半宿。屏幕上一条条曲线起起伏伏,蒸汽压力每隔两小时就会出现一次小高峰,像是某种节奏。他拿笔在纸上画了几道,忽然觉得这波动不是问题,反而是机会。
第二天一早,老王来工坊送工具,看见陈渊正趴在桌边画图,眼底下有点发黑。
“你又熬通宵了?”
“没睡。”陈渊抬头,“但我想到个事。”
“啥事非得不睡觉想?”
“咱们的蒸汽系统一直只能供机甲和炮台用,太浪费了。锅炉烧那么久,热能一大半散掉,能不能把这些多余的能量存起来,分给别的地方?”
老王蹲下来看图纸,皱眉:“你是说……让蒸汽不光打仗用,还能推车、磨面、抽水?”
“对。”
“听着是挺美,可那玩意儿又笨又烫,搬不动不说,还容易炸炉。”
“所以得改。”陈渊指着图上几个节点,“主管道加分流阀,把高压蒸汽降成低压稳定输出,再接储汽舱缓冲。就像水池蓄水一样,用的时候慢慢放。”
老王摸着下巴想了想:“你说的‘分压供能’,倒是跟咱们地下管网的原理差不多。以前那些富人区就有独立供热支路,咱底层工人住的地方就没这待遇。”
“那就现在补上。”陈渊站起身,“你认识懂管路的老工人吗?叫几个可靠的来,咱们先做个原型试试。”
老王咧嘴一笑:“靠谱的人我可多了,就怕你指挥不动。”
“我只管设计,你们负责落地。”
两人当场定下计划。当天中午,五名原锅炉房工人被悄悄召集到东侧废弃车间。陈渊把图纸摊开,讲了半小时原理。有人听得直点头,也有人摇头。
“搞这些有啥用?敌人随时可能杀回来,咱们不该多造几门炮吗?”
老王拍桌子:“话不能这么说!要是每天省下一吨煤,一年就是三百多吨,够再造三台机甲!节能也是战斗力!”
陈渊没争辩,只说:“先做一台小型引擎,装在废车上试跑。成了,大家一起受益;不成,当练手。”
众人沉默一会儿,有个戴护目镜的老李开口:“我那儿还有几根铜管,本来留着换酒喝的,现在捐出来。”
其他人也陆续表态,愿意出力。
三天后,第一台微型蒸汽引擎组装完成。主体是个拳头大的锅炉,外面缠着螺旋铜管,底部连着活塞传动杆。他们找来一辆报废的手推货运车,拆掉轮轴,换上齿轮驱动结构。
试验选在城北一条废弃通风道里。这里远离居民区,四周都是砖墙,万一出事影响不大。
点火前,陈渊亲自检查每一处接口。阀门打开,蒸汽缓缓注入。机器发出轻微震动,轮子开始转动。
“动了!”有人喊。
车子慢慢往前滑,走了十米,突然排气口喷出一股白雾,地面冒起焦味。
“停!快关火!”
原来是散热不够,铜管局部过热,差点引燃旁边堆放的木板。幸好发现及时,没人受伤。
陈渊摘下帽子擦汗,蹲在地上看机器。“问题不在动力,是排热设计不行。地球上的老式发动机都用风扇或者水冷,咱们没风扇,但可以用水循环降温。”
“哪来的水?”老王问。
“雨水收集罐里有。”陈渊说,“把冷却管接到储水桶,形成回路。蒸汽散热后变回水流回去,还能重复利用。”
当晚,他们重新焊接管路,加装了一个手动水泵辅助循环。新方案用了整整一天才装好。
第四天清晨,第二次测试开始。
这次车子平稳驶出二十米,速度越来越快,最后跑了五百米才自动熄火。全程没有异常升温,排气口只冒出淡淡白气。
围观的工人们鼓掌叫好。
“真行了!这车比人推快三倍还不费劲!”
“要是用来运煤,一天能多拉五趟!”
陈渊站在车尾,看着滚烫的轮毂慢慢冷却,终于松了口气。
老王拍拍他肩膀:“下一步干啥?”
“扩大应用。”他说,“既然能驱动车辆,就能带动其他机械。”
接下来两天,陈渊带着团队改造了几台旧设备。一台废弃的石磨被接上皮带传动,用蒸汽引擎带动,每分钟转三十圈,磨粉效率是人工的十倍;一台老旧水泵也被改装成功,接上水管后,十分钟就把一口枯井抽满了水;最让人惊喜的是一个升降梯原型,装在仓库二楼,能自动上下运送货物。
消息很快传开。
第五天上午,城邦广场围满了人。陈渊组织了一场公开演示。磨粉机哗哗响着往外吐细粉,水泵把井水喷到三米高,升降梯来回运送木箱,像变戏法一样。
底下一片惊叹。
“原来蒸汽不只是打仗用的?”
“这不是解放双手了吗?以后谁还天天扛麻袋?”
“照这么搞下去,咱也能过上体面日子。”
演示结束后,陈渊站上台阶,当众宣布成立“动力应用小组”,由老王牵头,招募志愿者参与后续改造,每完成一项实用项目,奖励一定份额的食物和燃料配额。
当天报名的有十三人。有钳工、焊工、管道工,还有两个年轻学徒主动要求跟着学习。
老王拿着名单乐得合不拢嘴:“我以为没人信这套呢,结果大家都想改变。”
“人不是不想变,是以前没人带头。”陈渊说,“现在看到希望了,自然愿意动手。”
傍晚,他们在广场一角装上了第一台民用蒸汽水泵。管道接通后,清水从喷口喷涌而出,孩子们围着尖叫奔跑,大人们拿着桶排队接水。
这是城邦第一次实现全天候供水。
陈渊站在泵边,手摸着还在微微震动的机身。它不完美,噪音大,耗煤量也不低,但这是一个开始。
老王走过来递了碗热汤。“喝点吧,今天说了那么多话。”
“我不累。”陈渊接过碗,“我在想,如果能把这套系统标准化,做成模块化组件,以后别的城邦也能复制。”
“你还想着往外推?”
“咱们能做出来,别人也能。等稳定运行一周,我打算联系周边聚落,看看有没有合作可能。”
老王点点头:“要是真能共享技术,说不定能拉起一支联盟队伍。”
“不急。”陈渊看着喷泉下的水花,“先把脚下这条路走稳。”
夜里,他回到工坊,把今天的运行数据录入日志。屏幕显示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唯一的小问题是燃料消耗略高,需要进一步优化燃烧效率。
他记下几点改进方向:更换进气口滤网、调整蒸汽阀开度、测试不同煤种的燃烧值。
正准备关机,门外传来脚步声。
老王探头进来:“南门那边的新了望台建好了,轻型炮也装上了。电工组说控制系统一切正常。”
“嗯。”陈渊点头,“明天我去验收。”
“你不休息会?”
“等会还要整理一份技术手册。”他说,“得让别人也能照着做。”
老王看着他桌上堆满的草图和笔记,忽然笑了:“你知道你现在像谁吗?”
“谁?”
“像咱们小时候听故事里那个发明家。整天捣鼓机器,别人都笑他疯,结果最后改变了整个镇子。”
陈渊也笑了:“我没想那么多,就想让大家活得轻松点。”
“可你已经在改变了。”
两人聊了几句,老王离开。工坊恢复安静。
陈渊打开新文档,敲下第一行字:《蒸汽动力民用化改造指南·初版》。
窗外,广场上的水泵还在工作,水流声混着夜风,轻轻响起。
他喝了口凉茶,继续写下去。
城邦的灯,一盏接一盏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