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三十一年七月的漠南草原,牧草丰美,牛羊成群。赵广作为漠南都护,正带着乌桓、丁零等部落的首领,巡查漠南与漠北的边界——自去年平定漠北残敌后,漠北一直比较平静,但最近有斥候报告,漠北深处的鲜卑残部开始活跃,屡次越过边界,袭扰漠南的牧场。
“赵都护,昨晚我的牧场被袭扰,丢了两百多只羊,还有三个牧民被掳走。”乌桓首领蹋顿忧心忡忡地说,“这些残部行踪不定,打完就跑,咱们很难抓到他们。”
赵广点点头,心中清楚,漠北地域辽阔,草原无边无际,若只靠骑兵巡逻,很难防范残敌的袭扰。“各位首领,我有一个想法:咱们在漠南与漠北的边界上,修建一系列堡垒,每隔五十里建一座,共修建二十座,每座堡垒驻扎五百士兵,配备诸葛连弩和投石机;同时,在堡垒之间开垦农田,推行‘军屯’,让士兵一边防守,一边耕种,解决粮草问题。”
部落首领们纷纷赞同——堡垒不仅能防范残敌,还能保护他们的牧场,军屯也能为部落提供更多的粮食。八月初,修建堡垒的工程正式开始。赵广从漠南各部落抽调了五千壮丁,与季汉士兵一起,用夯土和木材修建堡垒。堡垒的墙体高达三丈,宽两丈,非常坚固;堡垒内设有粮仓、军械库、兵营和了望塔,具备长期驻守的条件。
与此同时,军屯也同步展开。赵广从中原调来耐寒的粟米种子,分发给士兵和参与军屯的部落牧民,在堡垒周围开垦荒地五万亩。士兵和牧民们一起耕种,虽然漠北的气候寒冷,但有中原农师指导,粟米的长势很好。
十月初,第一座堡垒建成,命名为“镇北堡”。就在堡垒建成的当天,漠北的鲜卑残部又来袭扰,却被镇北堡的士兵用诸葛连弩击退,还俘虏了十几名残敌。通过审讯得知,这些残部是轲比能的旧部,由轲比能的儿子轲延率领,共有五千兵力,盘踞在漠北的肯特山附近,一直想为轲比能报仇。
赵广立刻召集将领和部落首领,制定应对策略:“蹋顿首领,你率一万乌桓骑兵,从东侧迂回,袭扰轲延的粮草营地;纥骨首领,你率五千丁零骑兵,从西侧进攻,牵制轲延的兵力;我率一万漠南守军,从正面进攻,直捣肯特山的残敌营地!”
十一月初,进攻正式开始。蹋顿的乌桓骑兵成功袭扰了轲延的粮草营地,烧毁了大量粮食;纥骨的丁零骑兵也从西侧发起进攻,牵制了轲延的部分兵力。赵广率领的正面军队则趁势冲向肯特山,残敌因缺粮和兵力分散,很快就溃散,轲延被赵广生擒。
平定轲延残部后,堡垒的修建仍在继续。到了建安三十二年春天,二十座堡垒全部建成,形成了一道从东到西、横贯漠南的防御线,被称为“漠南长城”。军屯的农田也收获了第一批粟米,产量达三万石,足够堡垒守军食用一年。
“漠南长城”的建成,彻底解决了残敌袭扰的问题。漠南的牧场再也没有受到威胁,部落牧民安居乐业,中原的物资通过官道源源不断地运往漠南,漠南与中原的联系愈发紧密。赵广也因治理漠南有功,被刘备封为“镇北将军”,成为季汉北疆最稳固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