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受孙权之命,再次渡江来到刘备所在的公安。此次前来,气氛与上次联合抗曹时已大不相同,少了几分同仇敌忾,多了几分微妙与试探。
刘备与诸葛亮热情接待了鲁肃,设宴款待。席间,鲁肃首先代表孙权祝贺刘备顺利收取荆南四郡,宾主看似尽欢。
酒过三巡,鲁肃放下酒杯,面色转为“凝重”,对刘备道:“皇叔,肃此次前来,除祝贺之外,亦受吴侯之托,有一事相询,望皇叔勿怪。”
刘备心知肚明,面上却故作疑惑:“子敬但说无妨。”
鲁肃道:“当日赤壁战前,皇叔兵败当阳,困守夏口,危在旦夕。是我主吴侯,感念皇叔同为汉臣,不忍见其覆灭,故借与皇叔荆州之地,暂为容身之所,共抗曹操。如今,皇叔已得荆南四郡,立足已稳,不知……何时可将荆州归还我主?”
此言一出,宴席上的气氛顿时一凝。关羽、张飞等将领面露不悦,若非刘备在场,几乎要发作。
刘备闻言,面露“难色”,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羽扇轻摇,微微一笑,接过话头:“子敬之言,亮亦常闻。然,荆州本非东吴之地,乃刘景升(刘表)之基业。我主刘皇叔,乃景升之弟,景升虽亡,其子刘琦尚在。今我主辅佐侄子刘琦,收取荆南,乃是为景升公子守业,何言‘借’字?且当日吴侯亦言,共破曹操后,荆州之地,自有安排。如今曹操北退,然南郡、襄阳等荆州核心之地,尚在曹仁手中,并未全据荆州。此时谈‘归还’,是否言之过早?”
他一番话,既点明荆州法理上的归属(刘表->刘琦->辅佐刘琦的刘备),又抓住“荆州未全境光复”的事实,将鲁肃的“索还”轻轻挡回。
鲁肃一时语塞,他本就不擅长这种机辩,又被诸葛亮抓住了话语中的漏洞(当初借荆州本就是个模糊概念)。他讷讷道:“这个……纵然如此,我主出力颇多……”
诸葛亮笑道:“孙刘联盟,同心破曹,岂分彼此?若非吴侯与公瑾力战于江陵,牵制曹仁主力,我主亦难得荆南。如今曹操仍是巨患,正当同心协力,先尽收荆州全境,北图中原,兴复汉室,方是正道。若同盟内部先起争执,岂不让曹贼坐收渔利?子敬深明大义,必知此理。”
鲁肃被说得哑口无言,只得道:“军师之言有理,肃……回去必禀明吴侯。”
这次交涉,诸葛亮凭借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口才,成功地化解了孙权方面的第一次正式“索荆”,维持了联盟表面的稳定。
然而,此事也给刘备集团敲响了警钟。诸葛亮对刘备道:“主公,孙权索荆州之意已明,联盟裂痕已生。为长远计,需另图根基之地。”
刘备问:“当图何处?”
诸葛亮目光西望,吐出两个字:“益州。”
但取益州并非易事,需要时机和借口。眼下,还有一件更为紧迫的事情需要处理——如何进一步巩固与东吴的关系,稳住孙权。
恰在此时,江东传来一个消息:吴侯之母吴国太,听闻刘备英雄了得,仁德布于四海,又新得荆州,心生好奇,欲一见之。孙权虽不愿,但母命难违,遂发书邀请刘备过江,至京口(镇江)一会,名曰“共商抗曹”,实则……
诸葛亮接到此信,眼中精光一闪,对刘备笑道:“主公,稳住江东的机会来了。此行虽有风险,但亮自有安排,可保无虞。或许,还能为主公,结下一段良缘,更进一步巩固盟好。”
一个不同于原着“甘露寺”的新的舞台——临江殿,进入了谋划的中心。刘备的江东之行,福兮?祸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