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峰把办公桌上的文件重新整理好,最上面放着武脉监测系统的核心算法文档,下面是从市应急管理局调取的近十年地壳运动数据和水文记录。他打开电脑里的系统框架图,光标停在“核心监测模块”上,开始琢磨怎么把武脉感知的技术逻辑,嫁接到灾害监测里。
“之前监测武脉能量,靠的是捕捉能量波动的异常频率,地壳运动应该也有类似的规律,”他对着屏幕自言自语,伸手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起来,“武脉能量有‘正常阈值’,超过就预警;地壳能量也可以设定一个安全范围,一旦波动幅度超过阈值,就触发地震预警。”
他打开地壳运动数据文件夹,里面按地区分类存着不同格式的文件。轩峰挑出川西、滇南这些地震多发区的数据,导入自己编写的分析程序里——这程序原本是用来分析武脉能量频率的,现在他把参数改成了“地壳振动频率”“振幅强度”,运行后屏幕上很快出现了一组波动曲线。他对比着历史地震记录,调整程序里的阈值参数,直到曲线在每次地震发生前都能准确标出“异常点”,才松了口气。
解决完地壳监测,接下来是水流速度监测。他给市水文站的张工程师打了个电话,申请实时水流数据接口:“张工,我们需要把各个河段的实时流速、水位数据接入系统,还要历史洪水期的数据做对比,您那边能提供吗?”
“没问题,我把接口地址发你,里面不仅有实时数据,还有不同季节的流速变化规律,方便你们做趋势预测,”张工程师在电话里说,“之前也有公司想做类似系统,但总卡在数据整合上,你们要是能做成,可真是帮了大忙了。”
挂了电话,轩峰很快收到了数据接口。他把水流数据导入系统,新增了一个“水文监测子模块”——不仅能实时显示流速和水位,还能根据历史洪水数据,计算出不同水位对应的危险等级。比如当某河段流速超过3米\/秒、水位高于警戒水位1.5米时,系统会自动标记“高风险”,并弹出可能受影响的区域地图。
就在他调试水文模块时,技术部的小李敲门进来:“轩哥,我们试了下把地壳和水流数据整合到一起,发现不同地区的地壳结构不一样,同样的波动幅度,在川西可能只是小震动,在平原地区就可能引发次生灾害,预警精度有点难统一。”
轩峰跟着小李走到技术部的工位,看着屏幕上不同地区的预警误差值——川西地区误差在±0.8秒,平原地区却到了±2.3秒。他皱了皱眉,突然想起之前优化武脉监测系统时,针对“善意”和“恶意”武脉者做过分类校准:“我们也给地壳监测分区域校准啊!把全国分成几个地质区,每个区域用当地的历史地震数据单独调整阈值,比如川西的阈值设高一点,平原地区设低一点,这样精度不就上来了?”
小李眼睛一亮,立刻按这个思路修改程序。半小时后,新的误差数据出来了——所有地区的预警误差都控制在了±1秒以内,完全达到了预期目标。
轩峰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刚坐下准备完善救援路线规划模块,手腕上的手串突然热了起来。浅绿珠子传来一道沉稳的声音:“此系统能救很多人,意义重大。不管是地震还是洪水,提前一秒预警,就能减少很多伤亡,比单纯找铜牌更能帮到普通人。”
轩峰摸了摸手串,心里一阵暖意。他打开地图软件,在系统里加入了“救援路线规划”功能——当预警触发后,系统会自动标记受影响区域内的医院、学校、避难所位置,再结合实时交通数据,规划出最优救援路线,甚至能计算出不同救援车辆到达现场的时间,方便应急部门调配资源。
他把各个模块串联起来,运行了一次模拟测试:设定川西某地区发生4.5级地震,系统在3秒内触发预警,屏幕上弹出地震位置、影响范围,同时显示出三条救援路线,标注着“消防车辆预计25分钟到达”“救护车预计18分钟到达”。轩峰看着屏幕上的模拟结果,又检查了一遍数据接口的稳定性,确认没问题后,把方案保存好,准备第二天和团队一起完善细节。
窗外的天慢慢黑了,办公室里只剩下电脑屏幕的光。轩峰伸了个懒腰,看着桌面上的应急方案文档,突然觉得这份工作比找铜牌更有紧迫感——找铜牌是为了对抗灭脉者,而这个系统,能在灾害来临前保护更多人的安全,这是另一种更重要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