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喺边度?》诗学鉴赏:粤语书写中的根系追寻与历史记忆
文\/一言
一、引言:粤语诗歌的根系意识与历史书写
树科的《根喺边度?》是一首以粤语方言为载体,探讨家族根源、历史传承与文化认同的现代诗歌。这首创作于2025年的作品,收录于《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深刻的历史意识,构成了当代粤语诗歌创作的重要样本。诗歌通过\"根\"这一核心意象,串联起个人家族史与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展现了粤语作为文学表达媒介的独特魅力。
从文学史角度看,粤语诗歌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自明清时期粤讴、木鱼书等民间说唱文学开始,粤语就以其丰富的音韵系统和地域特色,成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粤语诗歌逐渐从民间口头传统走向书面文学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系。树科的这首《根喺边度?》正是这一传统的当代延续,它既继承了粤语诗歌的口语化、生活化特点,又融入了现代诗歌的抽象思维和历史意识。
诗歌开篇即以\"根?我,你\/我哋,嘟喺根度……\"的设问句式,将读者引入对\"根\"的哲学思考。这里的\"根\"既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起源,也是文化学意义上的身份认同,更是历史学意义上的集体记忆。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我哋\"(我们)这一集体人称代词,消解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历史的界限,构建了一个从当下回溯过去的时空隧道。
二、语言形式:粤语方言的诗歌美学
《根喺边度?》最显着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对粤语方言的创造性运用。全诗采用纯粤语书写,大量使用粤语特有词汇和语法结构,如\"老窦\"(父亲)、\"阿妈\"(母亲)、\"阿爷阿嫲\"(爷爷奶奶)、\"姊婆公公\"(曾祖父母)等亲属称谓,以及\"嘟\"(都)、\"喺\"(在)、\"嚟\"(来)等方言虚词。这些语言元素不仅构成了诗歌的地域特色,更在音韵和意义上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从音韵学角度看,粤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入声韵尾和九声六调系统,其音调变化比普通话更为丰富。诗歌中\"根度\"(那里)、\"壶口\"、\"中原\"等词语的平仄搭配,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性。特别是\"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这样的排比句式,通过粤语特有的声调起伏,营造出一种历史回响的听觉效果,使抽象的时间概念获得了具象的感知形式。
在词汇选择上,诗人有意使用了一些具有历史厚重感的粤语词汇。如\"公婆\"在粤语中既可指代祖父母辈,也可泛指祖先,这种多义性为诗歌增添了层次感。\"冇定数\"(没有定数)这样的表达,既符合粤语口语习惯,又暗示了历史记忆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与\"五千年\"这样精确的时间表述形成张力,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书写的辩证思考。
从语法结构看,诗歌采用了粤语特有的\"主语+谓语+补语\"句式,如\"我哋嚟自佢哋\"(我们来自他们),这种语序与普通话不同,却更符合粤语思维习惯,使表达更为自然流畅。同时,诗人巧妙地利用了粤语中\"喺\"(在)的多重用法,既表示物理空间的存在(\"喺壶口,喺中原\"),也表示时间上的归属(\"喺呢度\"在这里),将空间坐标与时间坐标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历史坐标系。
三、意象系统:从家族谱系到文明源头
《根喺边度?》构建了一个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意象系统,从个人家族记忆延伸到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展现了根系追寻的多重维度。
诗歌首先呈现的是家族谱系意象:\"老窦,阿妈\/阿爷阿嫲,姊婆公公……\"这些亲属称谓按照亲疏关系排列,构成了一幅家族树状图。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使用了粤语特有的\"姊婆\"(曾祖母)称谓,这种方言词汇的选择不仅具有地域特色,更暗示了家族记忆的地方性和独特性。从\"老窦阿妈\"到\"姊婆公公\",时间跨度约四代,这种代际排列为后续的历史延伸提供了逻辑基础。
接着,诗歌将时间尺度从家族史扩展到更久远的历史:\"约五百年,约五十二万公婆……\/约五千年,约冇定数嘅祖先……\"这里的数字运用极具匠心。\"五百年\"可能指代粤民系形成的历史,\"五十二万公婆\"则用夸张手法表现人口繁衍的规模;\"五千年\"显然指向中华文明史,\"冇定数\"则暗示了历史记忆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从具体到抽象、从可计量到不可计量的时间表述,展现了根系追寻的不同层次。
地理空间意象在诗歌中同样重要:\"我哋嘅根喺呢度:\/喺壶口,喺中原,喺江南西北东……\"壶口瀑布作为黄河的重要地理标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起源;\"中原\"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江南西北东\"则涵盖了更广阔的地理空间。这些地理名词与时间维度相互交织,构建了一个时空交织的根系网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使用\"喺呢度\"(在这里)作为空间表述的起点,暗示了根系既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四、历史哲学:时间记忆与身份认同
《根喺边度?》不仅是一首关于家族和地域的诗歌,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哲学思考,探讨了时间、记忆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关系。
诗歌中呈现的时间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线性时间,从\"五百年\"到\"五千年\"的历史延伸;另一方面是循环时间,\"我哋,嘟喺根度\"(我们,都在根处)暗示了历史与当下的永恒连接。这种时间观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今一体\"思想相呼应,也体现了海德格尔\"时间性\"概念中\"曾在-现在-将来\"的三维统一。
关于历史记忆的书写,诗歌表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诗人没有选择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记忆焦点,而是通过\"公婆\"、\"祖先\"等泛称,构建了一个集体记忆的模糊场域。\"约冇定数嘅祖先\"这样的表述,承认了历史记忆的不完整性和选择性,这与当代历史哲学中关于\"记忆的建构性\"理论不谋而合。同时,\"五十二万公婆\"这样的夸张数字,又暗示了历史记忆的宏大叙事与个人记忆的微观视角之间的张力。
身份认同问题是诗歌的深层主题。\"根喺边度\"(根在哪里)的追问,本质上是对\"我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哲学思考。诗歌给出的答案具有开放性:根系既是生物学的(\"十八代以上嘅祖宗\"),也是文化的(\"壶口,中原\");既是地方的(粤北韶城),也是民族的(\"江南西北东\")。这种多重根系论,打破了单一身份认同的局限,体现了全球化时代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歌将粤语本身作为文化根系的一部分。通过粤语书写,诗人不仅表达内容,也通过形式本身确认了粤语文化的合法性和价值。这种语言自觉在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挑战了以普通话为中心的单一语言文化观,主张语言多样性的文化生态。
五、结语:根系书写的当代意义
树科的《根喺边度?》以其独特的粤语表达和深刻的历史意识,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全球化与地方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日益成为文化议题的今天,这种根系书写具有特殊的当代意义。
从文学创作角度看,这首诗证明了方言作为文学表达媒介的独特价值。粤语丰富的词汇系统、音韵特点和语法结构,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诗人没有刻意将粤语\"翻译\"成普通话,而是忠实于方言本身的表达逻辑,这种语言自信值得称道。同时,诗歌将方言表达与普遍性主题相结合,使地域性书写获得了更广泛的共鸣。
从文化研究视角看,《根喺边度?》呈现了一种\"根系文化\"的现代形态。在流动的现代性中,人们对确定性和归属感的渴望反而更加强烈。诗歌通过追溯家族和文明的历史根系,为当代人的身份焦虑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答。这种解答不是封闭的、排他的,而是开放的、包容的,它承认根系的多重性和流动性。
最后,从诗学发展角度看,这首作品丰富了现代汉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它证明,现代诗歌不必局限于普通话的单一表达,方言同样可以承载现代思想和情感。这种探索为汉语诗歌的多元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也为其他方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根喺边度?》以其质朴的语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成为当代粤语诗歌的重要作品。它提醒我们:在追寻未来的同时,不要忘记回望来路;在拥抱世界的同时,应当珍视自己的文化根系。这种根系意识,不仅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也是我们面对复杂世界时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