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走嘅时候》(粤语诗)
文\/树科
嗰一日,定梗嚟嘅
呢阵仲几咁遥远
离过百岁仲几咁多路……
嗰一日嚟咗
冇畀火嚟烧我
嘟冇畀水冇畀海……
你将我嘅健康分畀:
眼睛噈需要嘅宇航员
我谂喺月度,睇返番我哋……
我钟意散步跑步嘅脚
噈畀需要嘅边防嘅兵哥哥
我仲可以同佢哋雪度巡逻……
我嘅唔攰嘅唔唞嘅大脑
你噈揾个要学写诗
钟意文化艺术嘅靓仔哈……
我嘅根,喺我嘅心度
我嘅心度,喺我嘅根度
你带紧我嘅心,返屋企养猪养鱼……
《诗国行》(粤语诗鉴赏集)2025.6.30.粤北韶城铁姑娘生态园
《树科粤语诗<等我走嘅时候>赏析》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格局中,粤语诗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内涵与语言魅力,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树科的《等我走嘅时候》这首粤语诗,宛如一颗闪耀着别样光芒的星辰,在粤语诗歌的天空中散发着独有的魅力。它以质朴而真挚的语言,构建起一个充满温情与奉献精神的诗意世界,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哲学。
一、粤语语言之美:独特韵味与文化承载
粤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源远流长,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与发音,具有独特的音韵美和丰富的表现力。在《等我走嘅时候》中,树科巧妙运用粤语词汇,如 “嗰一日”“定梗”“呢阵”“冇畀”“噈” 等,这些词汇不仅是粤语日常交流的常用语,更承载着岭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的使用,让诗歌充满浓郁的地域特色,仿佛将读者带入了粤语文化的氛围之中,使其能深切感受到诗人与这片土地的紧密联系。
从音韵角度看,粤语有九声六调,相较于普通话的四声,其声调更为丰富多变。这种丰富性使得粤语诗在韵律上具有独特的音乐性。虽然这首诗并未刻意追求严格的格律,但粤语本身的声调变化,在诗句的排列组合中自然形成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例如 “嗰一日,定梗嚟嘅”,“嗰” 为阴平声,发音高平;“一” 为阴入声,短促有力;“日” 为阳入声,音稍低且促;“定” 为去声,降调明显;“梗” 为阴上声,音调上扬;“嚟” 为阳平声,音较平且长;“嘅” 为轻声收尾。整句诗通过不同声调的搭配,产生出一种错落有致的音韵美感,读来朗朗上口,余韵悠长。这种音韵效果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动人。
此外,粤语中的一些词汇在语义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情感色彩。如 “根” 与 “心” 在粤语语境中,不仅仅是生理上的概念,更蕴含着对家乡、对根源的深深眷恋之情。诗中 “我嘅根,喺我嘅心度 \/ 我嘅心度,喺我嘅根度”,通过这一独特的表达,将诗人对故土的情感以一种更为深沉、内在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为丰富。
二、诗歌结构与逻辑:清晰脉络与层层递进
诗歌开篇,诗人以一种平静而略带憧憬的口吻写道:“嗰一日,定梗嚟嘅 \/ 呢阵仲几咁遥远 \/ 离过百岁仲几咁多路……” 这几句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嗰一日” 所指的生命终结之日,在诗人眼中虽遥远但却必然会到来,这种对生命终章的坦然认知,体现出一种豁达的生命态度。同时,也为后文诗人对生命终结时的种种设想埋下伏笔,引发读者对诗人将如何面对死亡这一话题的好奇。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进入到对死亡方式的表达:“嗰一日嚟咗 \/ 冇畀火嚟烧我 \/ 嘟冇畀水冇畀海……” 这几句诗以简洁直白的语言,明确地表达了诗人对传统丧葬方式的摒弃,展现出诗人独特的生死观。在这一表述中,“冇畀” 这一粤语否定句式的重复使用,强调了诗人的态度,使读者能强烈感受到诗人在面对死亡这一重大命题时的坚定意志。
随后,诗歌进入核心部分,诗人开始阐述自己对身体器官分配的设想:“你将我嘅健康分畀: \/ 眼睛噈需要嘅宇航员 \/ 我谂喺月度,睇返番我哋…… \/ 我钟意散步跑步嘅脚 \/ 噈畀需要嘅边防嘅兵哥哥 \/ 我仲可以同佢哋雪度巡逻…… \/ 我嘅唔攰嘅唔唞嘅大脑 \/ 你噈揾个要学写诗 \/ 钟意文化艺术嘅靓仔哈……” 这部分内容在结构上呈现出清晰的条理,诗人按照眼睛、脚、大脑等身体器官的顺序依次展开,每个器官的分配都与特定的职业或人群相关联,并且赋予了这种分配以美好的愿景。从逻辑关系上看,这是一种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递进。眼睛用于观察,脚用于行动,而大脑则关乎思想与文化。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诗人将自己对生命价值延续的理解逐步深入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诗人奉献精神的丰富内涵。
诗歌结尾 “我嘅根,喺我嘅心度 \/ 我嘅心度,喺我嘅根度 \/ 你带紧我嘅心,返屋企养猪养鱼……”,再次强调了 “根” 与 “心” 的关系,与开篇相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闭环。这里的 “根” 象征着诗人的家乡、根源,“心” 则代表着诗人的情感与牵挂。在生命终结后,诗人希望自己的心能随着 “根” 回到家乡,回归到最质朴的生活中,这一结尾既升华了诗歌的主题,又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三、意象运用与情感表达:具象化的深情与奉献
在《等我走嘅时候》中,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生动而富有深意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真挚动人。
“眼睛” 这一意象,被诗人赋予了特殊的使命 —— 给予需要的宇航员。在诗人的想象中,宇航员在浩瀚的宇宙中,透过这双眼睛,能够回望地球,看到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 “眼睛” 不仅是视觉的器官,更成为了连接地球与宇宙、现实与想象的纽带,它承载着诗人对世界的眷恋以及对探索未知的向往之情。通过这一意象,诗人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情感的维度得到了拓展。
“脚” 的意象同样充满力量。诗人希望自己热爱运动的脚能够给予边防的兵哥哥,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更好地履行保卫祖国的职责。“脚” 在这里象征着行动与力量,它代表着诗人对边防战士的崇高敬意,以及愿意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决心。当读者读到 “我仲可以同佢哋雪度巡逻……” 时,脑海中会浮现出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中艰难前行的画面,而这双脚的加入,仿佛为他们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情感的真挚与深沉。
“大脑” 这一意象的运用,则将诗歌的情感提升到了精神层面。诗人希望自己的大脑能够帮助一个热爱写诗、钟情于文化艺术的年轻人。“大脑” 象征着智慧与思想,它是诗人精神世界的核心。通过将大脑给予这样一个年轻人,诗人表达了对文化艺术传承的殷切期望,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在他人身上得以延续和发展,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一意象的运用,使诗歌的情感从个体的奉献升华到了对整个文化传承的关注,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而 “根” 与 “心” 这一对意象,贯穿全诗始终,成为诗歌情感的核心寄托。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依存,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无论生命走向何方,无论身体器官如何分配,诗人的心始终系着家乡的根。这种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是诗人情感的基石,它赋予了诗歌一种质朴而深沉的力量,使读者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那份对故土的热爱与执着。
四、主题深度:超越生死的奉献与对根源的追寻
从表面上看,《等我走嘅时候》是一首关于面对死亡的诗歌,但深入探究,其主题远远超越了生死本身。诗人通过对死亡后身体器官分配的奇特想象,展现出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奉献并非出于一时的冲动或道德的强迫,而是源于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在诗人眼中,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他人、为社会创造价值。当生命终结时,将自己的身体器官给予那些有需要的人,让他们能够继续感受世界、为社会做出贡献,这是诗人对生命价值的一种独特诠释,也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一种诗意表达。
同时,诗歌中对 “根” 与 “心” 的反复强调,揭示了诗人对根源的追寻这一主题。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在忙碌的生活中迷失自我,忘记了自己的来处。而诗人通过这首诗,提醒人们要铭记自己的根源,珍视与家乡、与传统文化的联系。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经历多少变迁,家乡永远是心灵的归宿,是生命的根基。这种对根源的追寻,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寄托,也反映了当代社会人们普遍的精神需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物质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物质的追求和个人的利益,而忽略了精神层面的滋养和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等我走嘅时候》这首诗,以其深刻的主题,如同一剂良药,提醒人们要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倡导一种奉献、关爱他人以及回归根源的生活态度。它让人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找到一片宁静的精神家园,感受到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
综上所述,树科的《等我走嘅时候》这首粤语诗,以其独特的粤语语言魅力、严谨而富有逻辑的诗歌结构、生动且饱含深情的意象运用以及深刻而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它不仅为粤语诗歌的发展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能得到心灵的触动与思想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