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程国祥这种素来沉稳之人也感到难以为继,可见户部这个职位,确实不易担当。
这就如同后世的包工头一般,东家不给足工钱。
工期又催得要命,并且还撂下狠话,若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验收,工钱就免谈。
包工头无奈,根本不敢与东家翻脸,唯恐连那一丁点工钱也拿不到手。
可他刚稳住东家,下面的人又闹起来了,因为拿不到工钱,也开始磨洋工。
每天还向他讨薪,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如今大明的户部处境便如同这工头一般。
应收的款项收不到,该支出的银钱却一分都省不下。
而且开销还年年增长,一年更比一年多。
这样的差事,无论换作谁来干,都难以支撑下去。
“回陛下,臣所忧虑的,就是这两件事!”
实际上,他目前面对的难题远不止赋税和兵工厂。
以各种名义前来讨要钱粮的,多得数不清。
六部九卿自不必说,地方官员也仿佛商量好了似的,要钱的奏折在短短几日内全送到了他的案头。
内容大致雷同,无非是请求朝廷拨款补发拖欠的俸禄,或修桥铺路等所谓利国利民的举措。
这些理由,程国祥还真不好一口回绝,毕竟都是站得住脚的正当需求。
不过这些不过是琐碎小事,他还能应付得了。
皇上日理万机,若事事都要亲自过问,那还要他们这些大臣何用。
程国祥素来争强好胜。他本就是被皇上破格提拔,委以户部尚书重任的。不要说满朝文武了,就连户部内部,不服他的人也为数不少。
众人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一旦他失败,便会立刻上书弹劾皇上,将他罢免,赶回老家,甚至可能会落得像叶向高那样的下场。
他这个位置太关键了,只有他们自己的人坐上去,才能掌握话语权,与皇上有抗衡之力。
其中的利害,他心知肚明。
自陛下登基以来,几乎将五品以上的实权官员清洗了一遍,又从西北、两广等地调来一批官员。
主要的尚书、侍郎多半都是破格任用,例如他与宋应星,根本不符合常规任用的规矩。
他为官多年,朝堂之争见过不少。
从内心而言,他十分佩服皇上,敢于硬碰硬地整顿朝纲,虽说手段过于严厉,但带来的成效却是显而易见的。
如今的办事效率,比万历年间不知快了多少倍,那些言官御史也不敢动辄上书批评皇上了。
但他也清楚,这只是暂时的。
皇上就算再强势,只要大明还在,官场仍在,这些问题就不可能彻底根除。
自上任以来,他一直谨言慎行,从不越轨,凡事都循规蹈矩,唯恐给反对者留下口实,借机攻击皇上。
对朱由校而言,这两件事并不难处理。
兵工厂方面,他拥有绝对话语权,只需抽空与毕懋康沟通即可。
至于江南地区的士绅地主,长期拖欠国家税款,对付他们需要采取强硬措施。
这些无耻而自私的伪君子,即便你低声下气地恳求,也毫无作用。唯有刀刃加颈,他们才会像狗一样顺从。
随后,王象乾向朱由校汇报了天启元年全年财政开支的总体情况。
万历四十八年的国家税收已被彻底耗尽,花得一分不剩。
更让人愤怒的是,朱由校那位“短命的父亲”,在世时就已经造成巨大财政亏空,去世后还要他来填坑。
因死亡过于突然,陵墓修建工期极为紧迫。为了加快进度,尽快完成下葬事宜,国家又额外支出两百余万两白银。
征调民工人数超过十万,在九月初总算仓促完工,随后完成下葬并封闭墓穴。
朱由校内心对这个败家子父亲的痛恨难以言表。他甚至明确表示,绝不会去祭拜此人。
历史上确实存在泰昌元年,毕竟皇帝登基,总要保留一些体面。
朝中大臣反复商议后,决定将万历四十八年划分为两段,前半年归万历,后半年归泰昌。
但在这一时空,泰昌元年已不复存在。
在朱由校看来,此人不配拥有年号。
曾有人建议恢复这一安排,但立刻被朱由校当场拒绝。
他的理由很简单,直接搬出祖父压制群臣。恪守孝道确实重要,但祖父皇帝的威严远胜这位短命皇帝。
朱由校当场回击:四十八年就是四十八年,一年就是一年,怎能随意拆分?难道要把你也拆成两半?
群臣哑口无言。皇帝始终威严难测,如今又搬出已故先帝,他们确实无法再多言。
除了皇陵修建这一大开销外,宗室勋贵的俸禄也占了不小比例。
后世常有人批评,大明朝灭亡,正是因为朝廷用大量财政供养一群“寄生虫”。
这些“寄生虫”,指的就是那些无所事事、奢侈享乐的皇族亲王,相比之下,勋贵的俸禄反倒微不足道。
这句话确实有一定道理。
这些庞大的支出,确实严重拖累了国家经济,并掏空了国库。
并不是说宗藩俸禄高得离谱,实际上在整个历史来看,明朝宗藩的俸禄并不算特别高。
与后来的满清相比,明朝藩王的年俸还不到对方的一半。
真正拖垮大明朝的,不是他们的俸禄,而是宗藩制度本身,这才是根本问题。
据历史记载,天启四年曾做过一次统计,皇族成员总数已达十几万人之多。
这还只是正式登记在册的数量。若再加上那些血缘关系较远、爵位较低的群体,恐怕还要再添上好几万人。
供养如此庞大的家族成员,全由国库拨款,财政负担可想而知,数额极其可观。
大致估算,这些皇族成员的俸禄总额,竟占到了农业税收入的三成以上。
整个大明王朝的正常运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税的支撑。
皇族占据如此多的资源,国家财政自然捉襟见肘,哪里还有余力去投资新的事务?
像加强军力、修治黄河等重大项目,所需资金同样巨大,如今更是难以推动。
普通地主家都已经没有多余的存粮,谁还顾得上这些底层百姓的生死存亡?
一旦遇上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若没有能干的官员及时拿出对策,朝廷可能就会陷入空前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