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皇极殿中,朕静候你们的到来!”
皇上话语刚落,一名年轻学子立刻高声回应:
“学生蒙陛下厚恩得以入学,定当刻苦勤学,学成之后全力以赴为陛下效命,不负陛下与诸位大人栽培!”
其余学子纷纷效仿,齐齐躬身作揖,齐声高呼:
“学生定当尽心竭力,奋发进取,不负陛下厚望!”
随即,朱由校亲自执起一把细刀,从红花位置用力一划,将彩带斩断,合上刀鞘后,亲手将刀插入一块打磨平整的石中。
这块石料由十几名工匠历时一个月精心雕琢而成,形状如同一双张开的手。而这把刀自此刻起,便永久立于正钟之巅。
剪彩仪式结束后,朱由校在高台上亲自主持授封典礼,宣读诏书,六部学科的教习皆赐七品官衔,享有与正式官员同等待遇。同时,赐予他们由皇上亲自设计的教师服饰。
每位教习还获赠一根象征身份的教棍,以及一块镶金铁牌,作为身份凭证。
今日主角——诸学子,也一一受赐。
六科所有学员皆赐与秀才同等身份,在学期间享有秀才全部待遇,仅此而已。
军科学子获赐一副胸甲、一柄精工打造的匕首,以及一本注解详尽、应用广泛的《孙子兵法》。
虽对这群生于富贵之家的勋贵子弟和世袭锦衣卫难有太高期待,但仪式仍须庄重齐全。
其中,也确实有几位令朱由校刮目相看。
文科学生获赐文房四宝,每支笔杆上皆刻有其名,荣誉感十足。
医科学生则获赠针灸器具与一只熬药瓷罐,朱由校借此勉励他们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器具皆为专门打造,每人一套。
工科学生得赐全套工具,其中最为醒目者,为一柄锤头后端嵌有铜牌的锤子。
铜牌之上,镌刻八字:
“技艺高超、能工巧匠!”
农科的学子收到了一套特殊的三件套:锄头、镰刀与锸具。
这些农具虽示威型,却皆由精铁打造而成,象征意义深远。皇帝借此提醒这些学子,勿忘初心,来到这里的目的,是要为天下百姓夯实农本之基。
锸刀在古代尤为重要,尤其在贫苦农家,因无牛可耕、无大型器具可用,便全靠这把锸刀,既能起土,又能穿土、培土,用途极广。
场外围观的百姓个个喜形于色,今日所见,令他们大开眼界。
士绅阶层与偷偷混入场中的官员,却神情复杂,面露嫉妒。那些未能通过考核、失去资格的人更是怨气冲天,脸上写满了不甘与愤懑。
另有几人现身典礼,却未久留。彼此只交换一个眼神,便悄然离去,行迹颇为隐晦。
典礼将毕,朱由校下旨明令,今日所赐之物,若有遗失,一律视为重罪;在校期间,不得将器物带出学院。违反者,将从严惩处。这些器具每逢大型典礼皆要使用,直至正式毕业,方可携出,但亦需妥善保管,否则仍可能担罪。
礼炮队在广场一角准备妥当,十五门青铜火炮早已装填完毕。
朱由校一声令下,御林军火枪队朝天鸣枪,枪声震耳。
紧接着,十五门火炮从左至右依次轰鸣,声响持续半个时辰,共发射二百五十三炮。
设十五门礼炮,寓意大明已历十五帝、十五朝。
二百五十三炮,则象征大明朝已延续二百五十三年。
礼炮结束,御林军开始清理场地,引导人群散去。
朱由校则移驾新建礼堂,召见六科主官与教师。
学院虽已正式成立,但规章尚未完备,亟需确立。此前于乾清宫所拟章程,尚属草稿,未落实处。
经过与诸位主官、教师的商议,学院正式确立四大禁令与十八项规章。组织结构亦由朱由校亲自拟定。六门学科各设主官一名,其下设立教组。教师们将以推举方式,从同仁中选出德高望重、众望所归者担任组长。
每门学科设三个教学组:理论、实操与综合,各组人数依情况而定。
学员亦将分班授课,每班人数控制在十五至二十五人之间。
教学内容方面,朱由校未加过多干涉,交由具体负责者处理,他只把握整体结构与方向。
六部主官之上,便是朱由校这位院长亲自坐镇,所有皇明学院的重要事务皆由他一人决断,不经过内阁或六部。
他随后又在大礼堂召集了全部学子,用充满激情的方式,再次发表了一番讲话。
内容仍是围绕忠君爱国、振兴大明、福泽百姓这些主题展开,讲得众人热血澎湃,心跳加快,脸都涨红了,纷纷鼓掌喝彩,觉得圣明天子在位,重开盛世就在眼前。
朱由校身为他们的同龄人,深知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正是最容易激发情绪、接受理念灌输的阶段。
一向重视思想引导的朱皇帝,自然不会放过如此良机,毕竟他能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并不长。
新思想的开启,方向必须由他亲自把握,他必须成为掌舵者,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一场思想上的革新。
……
距皇明学院仅两条街的一家客栈内,一间上等包房紧闭大门,门口站着几个身材魁梧、手持利刃的汉子把守。
包房中,一位衣着奢华的青年男子,正与一名文士打扮的读书人相对饮酒,谈笑甚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