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当时的朝堂已经腐败到了极点。
魏忠贤与东林党这两股掌权势力,根本不顾国家安危。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身利益。
这也是朱由校迟迟不肯任命新巡抚的原因。
战场需要统一指挥,既然已经选定了一个人,就必须全力支持他。哪怕失败,也应无怨无悔。
当时的朝中,只有熊廷弼具备文武全才,是真正的实干派。也只有他,能在辽东站稳脚跟,挡住努尔哈赤的攻势。
如果过早安排一位巡抚上任,那此前撤掉袁应泰的职务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巡抚可以和经略唱反调,而经略拿巡抚也毫无办法。
那些盘踞辽东的权贵,只需花点银子,就能换来巡抚的支持。一旦有了靠山,熊廷弼岂不又要被架空?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
除了局势变化,朱由校手中也逐渐有了一批可用之人。
经过他大半年的努力,大明朝的运势正在悄悄改变。
辽东巡抚的职位与其他地方完全不同,这是个极其关键的位置,因为此人将掌握关外的军政大权。
尤其是在如今这个特殊时期,担任巡抚之人,必须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与用兵谋略才可胜任。
朝中大臣都清楚皇帝对熊廷弼的信任之深,因此他们很自然地忽略了另一个合适人选王化贞,压根没有考虑他。
“陛下,孙承宗是否可以担此重任?”
王象乾虽然对东林一派并无好感,但与孙承宗的关系还算不错,也对他的为人有些了解。
朱由校心里明白,孙承宗必然会被人推举,因为他的声望实在太高。
在这个时代,声望远比实际能力更重要。
那些整天议论朝政、批评朝廷的士人,不就是为了积累自己的名气吗?只要名气足够大,哪怕你不是进士出身,也会有人主动推荐你做官。
“孙承宗虽然有才,但辽东巡抚的重责,恐怕他难以承担。朕看过他的一些奏折和文章,大多是空谈,缺乏实际操作性。”
“而且他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不适合去辽东!”
朱由校对这位历史上备受推崇的帝师并不看好。后世总说孙承宗如何了不起,为大明延续了多少年国运,立下赫赫战功。
但事实上,正是因为他的战略失误,才让本已摇摇欲坠的大明彻底陷入泥潭,无法翻身。
他在辽东事务上的战略理念,与熊廷弼正好相反。
熊廷弼深知辽东局势已积重难返,辽军根本无法依靠,因此他始终主张以外援军队为主力。
他多次上奏皇帝,请求调派其他边地与关内部队前往关外,白杆兵、浙兵、西北兵就是这样被调来的。
历史证明,熊廷弼的判断是正确的。
辽军上下腐败透顶,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整顿,只能依靠外力来维持战局。
而孙承宗的策略是“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这个战略看似合理,实则极其危险,是导致大明进一步溃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当时孙承宗身为帝师,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皇帝自然对他言听计从。
于是,着名的“关宁锦防线”就此建立起来,辽东的将领们也完成了性质上的转变……从走私团伙变成了真正的军阀势力。
来自关内的部队遭到了本地将门大户的集体排挤,如果你只是被克扣了军饷,那你还算是幸运的。
更糟的是,孙承宗还为这些地方势力争取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朝廷的大批军饷。
自从关宁锦防线与关宁军组建以来,国库中一半的钱粮都被投入到这个无底深渊,除此之外,每年还有数百万两的辽饷源源不断地输往辽东。
朱由校没有穿越之前读过一本书,里面提到从万历四十八年开始,一直到天启七年为止,辽东的军费总额竟然达到了六千多万两白银。
仅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大明每年在辽东的军事开支至少有七百万两白银。
但即便是如此庞大的军费投入,等到真正下发的时候,却像是石沉大海,连一点浪花都没激起。底层士兵依旧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当袁崇焕担任督师的时候,宁远城曾爆发过一场因为欠饷引发的兵变。
这场兵变在史书中记录极少,因为很快就被压制了下来,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后果,但规模其实不小。
那些从四川、湖广等地调来支援辽东的部队,将城中官员、将领全都围了个水泄不通,声称如果再不补发他们五个多月的军饷,就与这些人同归于尽。
这些官员和将领看着那些已经红了眼的士兵,终于慌了神,连忙临时摊派到城中各户,勉强凑出了半年的军饷,这才把事态压下去。
可没过几天,这些参与兵变的士兵就消失了,对外宣称是与建奴作战全军覆没。
这些人为了从朝廷那里多捞些军饷,什么招数都用过:养寇自重、扩军充数、虚报名额,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关宁军这支战斗力低下的队伍,在某些人嘴里竟成了大明最强的军队,还被说成是抵御建奴的中坚力量,简直是贻笑大方。
孙承宗一手提拔起来的袁崇焕更是被吹捧得离谱,成了比徐达、于谦还要厉害的人物。甚至有人说,若不是袁崇焕被杀,清军根本打不进山海关。
他听到这些话差点没笑出声来,只能感慨某些人写得真是好,歪曲事实、篡改历史的本事堪称空前绝后,连《三国演义》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在否定了孙承宗之后,几位大臣又接连举荐了三人,都是声望极高、又懂兵事的人。
但这些人并不是朱由校心中的理想人选,最终还是被他一一否决。
这几位大臣见推荐的人选都无法入天子法眼,也感到有些为难。
文武双全的人虽多,真正合适的却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