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城外,一骑飞驰而来,沿着官道疾奔。
那人身着铠甲,与寻常明军截然不同。
那人身材高大,面容凶狠,毛孔粗大,皮肤干裂粗糙。他腰间挂着的不是明军常用的马刀,而是一把蒙古风格的弯刀。
不多时,快马抵达德胜门。
守门士兵正准备盘查,传令兵忽然高声喊道:
“西北军情急报,请速带我去兵部!”
守门的千总立刻翻身上马,高声回应:
“跟我走!”
两骑飞驰入城,千总一边疾驰一边高喊:
“军报进京,让道!”
街道上的人群听到喊声,纷纷自觉闪避。最近军报频繁,之前几次都是捷报,百姓们也都习惯了。
只是这次,谁也不知是福是祸。
京城宽阔,街市繁华,人潮涌动。即便骑的是快马,两人也用了半个多时辰才赶到内城。
进入内城后,道路通畅许多,两人很快来到皇宫外。
“这是什么地方?不会是皇宫吧?”传令兵有些惊讶地问。
“哟,你还知道皇宫?”千总略显诧异,“不简单嘛!”
“我听我家将军说过,大明的皇帝就住在这里。”
千总仔细端详他,语气中带着几分疑虑:“你不是汉人?”
那汉子抱拳道:
“在下虎大威,原属蒙古土默特部,后随族归附大明,现为榆林镇分守参将麾下把总亲兵。”
“前几日土默特部大举入侵,兵分三路攻打长城,已被我军击退,我家将军命我进京报捷。”
千总这才恍然,难怪总觉得他与常人不同。
虎大威望着皇宫说道:
“不是说去兵部吗?怎么带到皇宫来了?”
千总哈哈一笑:
“现在军国大事,都是皇帝亲自过问。先去宫门,见了陛下再说。”
虎大威一时愣住。他原以为大明皇帝不管事,朝政都由大臣们把持。
乾清宫内,朱由校正与孙奇逢讨论皇明学院的学问。
他心中感慨,这文化的积淀果然深厚。孙奇逢这个名字他之前从未听闻,但一接触才发现,他的才学竟丝毫不逊于那些名儒大家。
更难得的是,此人不攀权附势,不参与门户之争,连科举都不在意。
就这份淡泊之心,便胜过许多蝇营狗苟之徒。
这样的人,正是他所期待的。
而这样低调的人,却在士人圈中声望极高,可见他并非顽固不化,而是懂得权衡。这样的人,对于推行新学必有助力。
朱由校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想法一一说出,从此皇明学院的课程,将不再以四书五经、程朱理学为核心。
孙奇逢没有让他失望,很快便领会了皇帝的意思。
皇帝是要培养真正的君子六艺,要通读史书,要研习政治,要懂得兵法谋略。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注入新的理念,忠君爱国将成为学院文化的核心。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真正有能力的少之又少。
他们从懂事起,就抱着《论语》之类的书背诵,长大后又专注于八股文。更多人则陷在书堆里,看似钻研儒家经典,实则毫无意义。
如果你资质平平,死记硬背二三十年后或许能中举,运气好还能混个进士,为家族争光。
如果天赋尚可,三十岁左右就能通过会试成为进士。那些极聪明的,年纪轻轻便可功成名就。
但这又如何?当官治理国家不是考试,不是整天之乎者也就能解决问题。
像宋应星、茅元仪、毕懋康这类人,如果你不精通八股文,还想中进士做官?那简直是妄想。
明末的士人严重两极分化,要么以死明志,要么束手就擒,几乎全是死脑筋。
等到敌军压境,明知无力回天,便豪言几句自尽,留下所谓千古之名。
史可法就是代表人物,他虽忠君爱国,但能力实在不堪,简直就是庸才的典型。
清军入关时,南明若能稳扎稳打,守住江南与满清对峙并非难事。可这位大人一系列错误操作,直接把局势搞崩。
满清兵不血刃拿下扬州,随后南下直逼南京。
凭长江天险与数十万兵力挡住满清难道很难?
可在史可法眼里,简直比登天还难。满清南下时他毫无准备,浩浩长江连一条小河都不如。
不到一年,满清摧枯拉朽般占领江南数省。
可以说,南明就是毁在他手里。
他自己倒是潇洒赴死,却将江南数千万百姓推向了满清的刀口。
多铎几千骑兵南下,越打兵力越多,直接扩军至数十万。除了几个小城外,所有战略要地几乎兵不血刃就被拿下。
难怪慈禧那个老妖婆都说,这江山是捡来的,确实就是捡来的。
这一切,都是这些死脑筋的士人自己不争气造成的,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他们。
满清只是顺路捡了个大便宜。
没有这些废物,汉人不至于落到这地步。
如今的风气,和魏晋南北朝如出一辙。官员们无所作为,整日饮酒赋诗,聚众议论朝政,他们称之为清谈。
一句话总结:用嘴治国,这群人堪称天下第一。
“陛下想法,臣大致明白,不过推广新学恐怕阻力不小,天下读书人未必会支持。”
不支持?
看来他还不清楚这些文人的脾性。
朱由校直接对孙奇逢说道:
“你放手去做,新学必须推行下去,这是朕的旨意!”
“碰到麻烦尽管进宫来报,朕替你解决。”
孙奇逢深吸一口气,这担子可不轻。
“既然陛下如此信任,那臣这就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