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的注意力转向了一件更为关键的大事……压制淮西的功臣集团与浙东的文官势力。
太子朱标的突然离世,打破了太祖苦心经营二十年的布局,也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身心冲击。
当时,他几近崩溃,整个帝国陷入动荡。
最终,靠着顽强的意志,他才挺过这一关。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去世,继位的建文帝行事风格完全不同于祖父。太祖生前推行的许多政策被废止,兴办的学堂也逐渐荒废,无人问津。
后来登基的朱棣也没能延续这项事业,导致学堂制度彻底衰败。
除了这些,太祖还推行了不少利民政策。
养济院、惠民药局、漏泽园,是大明三大民生工程,真正惠及普通百姓。
养济院如同今日的养老院与孤儿院,收容孤寡老人、无家可归的孩子和残障人士。太祖规定,每人每月可领取三斗米、五斤肉。地方官员若管理不善,轻则罢免,重则入狱。
漏泽园用于收葬荒野无人认领的遗体,由官府出地出资安葬。
惠民药局是前朝从未有过的机构,专为贫困百姓提供免费诊疗和药品。持有地方衙门出具证明的贫民,可前往就诊取药。
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便经历家破人亡之痛。一年之内,全家几口人相继饿死,仅剩他与二哥勉强活命,最后也只能各自求生。
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创伤,因此他格外重视农业,对农民怀有天然的情感。
这种情感源于他的出身,影响了他的一生。
在历代皇帝中,朱元璋是个例外。
他是唯一一个真正从底层出发,为普通百姓谋福利的君主。他对农民充满同情,却对商人与士绅极为反感。
他的家人正是被那些贪婪的士绅与官吏间接逼死。
因此,大明开国后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将社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若非需要士大夫治理国家,恐怕“士”字还会被排到更后面。他对官员始终抱有戒心,即使是李善长、刘伯温这样为他打江山的功臣,他也一生提防。
这三大福利机构虽仍在运行,却已远不如万历年间那般兴旺。
原因只有一个……国库空虚,朝廷既无力维持,也缺乏继续投入的决心。
而万历初年的前二十年,是继宣德、正统之后最为富足的时期。
顾秉谦的一番话,让朱由校的思路也很快调整了过来。既然已经有现成的办法,何必另起炉灶?顺手拿来,省时省力。
“顾爱卿,现在招募到多少合格的教书先生了?”
顾秉谦咽了口唾沫,脸色有些难看。他心里清楚,这个结果不好交代,但又不敢隐瞒皇帝,当下“扑通”一声跪下:
“陛下,臣有罪,未能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务!”
看他直接跪下请罪,朱由校倒是有些意外,看来情况确实不妙。
“说吧,到底多少人?”
“还不到一千人!”
朱由校听完,脸上没有丝毫波澜。这个数字并不出乎他的意料。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文人,无论哪个年代都不多见。
虽然距离原定目标差距不小,但他没有发火,只是淡淡地说道:
“已经不错了。这些人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数量是少了些,但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不必太过自责。”
听皇帝没有怪罪,顾秉谦顿时松了口气,连忙叩头:
“臣谢陛下天恩!”
朱由校语气平静:
“起来吧。朕要的是能办事的人,不是动不动就请罪的人。”
看来,推广学堂、开启民智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朱由校只能调整方向,先从培养官员做起。
毕竟,管理国家的人才是最要紧的。
“学堂的事慢慢来,目前这样也够了。朕再交给你一个新任务。”
顾秉谦心头一震,陛下不仅没有怪他,反而继续重用他。刚才的沮丧一扫而空,他挺直腰板上前一步:
“请陛下明示!”
“国子监现在空着,生员已经调去了南京那边。这么好的资源不能浪费。”
“朕任命你为礼部郎中,负责国子监的改建。以现有建筑为基础,设立一所学院,从全国挑选年轻人入学,就叫皇明学院。”
一听这话,顾秉谦和魏广微立刻上前劝谏:
“陛下这是要废除国子监吗?”
朱由校无奈地解释:
“不是废除国子监,是新建一所学院。但建新校耗资巨大,暂时借用国子监的场地。生员先安排到南京。”
两人这才放下心来。
原本还以为皇帝又要动什么大动作,国子监牵连太广,若真被撤了,恐怕会引起天下士人的不满。
魏广微思索片刻,开口道:
“臣建议陛下先把这事和大臣们通个气。事关重大,若被人借题发挥,容易引起误会。”
朱由校点头称是。这种事情确实得提前沟通。如今朝局并不安稳,不知有多少文人对自己心存不满,稍有不慎便会掀起风波。
“魏爱卿所言极是,这事不能仓促决定,得先拿出个方案来。不过你们二人可以先着手准备,过几日朕的旨意就会下达。”
两人齐声回应:
“遵旨。”
朱由校之所以要设立皇明学院,是为了在百姓心中植入一个全新的理念,同时也是为了打破士绅阶层垄断知识的局面。
别说是国子监,就是当下的官场,也被一个个利益集团所把控。
万历早年有“三党”之争,到了万历晚期与天启年间,东林党与复社更是权势滔天,他们掌控着舆论导向,甚至能干预官员的任免。
如果只是换个地方培养人才,那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可能短期见效,但终归会步国子监的后尘,变成权力斗争的工具。
因为他们依旧担任教职,依旧是学界的权威,背后的利益网络仍在运转,师徒之间的纽带也从未真正断绝。
而设立皇明学院的目的,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垄断。
皇帝可以名正言顺地培养自己的人才,这些人将是真正意义上“天子门生”,朱由校绝不允许旧势力插手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