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南草原。
朱由校全歼翁牛特部之后,整个人轻松了不少,紧绷的神经也得以松弛。
草原上,一支蒙古队伍列队跪迎,手执礼乐,齐声高呼:
“恭迎大明皇帝陛下!”
这些蒙古人皆身着汉服,手持大明礼器,每人牵着一头半米高的绵羊,羊颈系着红色绸带。其余族人敲锣打鼓,以传统方式迎接天子驾临。
朱由校骑在马上,看着敖汉部的迎驾仪式,开口问道:
“起来吧,你就是阿海的父亲?”
“回陛下,正是小人。”
“吉日格拉代表敖汉部,隆重欢迎大明皇帝亲临,陛下的到来,是我们部落的荣耀。”
朱由校渐渐习惯了这种被敬仰的感觉。或许是身居皇位,让他变了性情,变得冷静而果决。
“吉日格拉,你有心了。”
这场迎接虽不及宫中隆重,但从他们的装扮与安排来看,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吉日格拉躬身答道:
“陛下乃天下之主,亲临我部,是我们的福分。小人不懂朝廷礼节,若有失礼之处,请陛下宽恕。”
朱由校在马上轻笑两声道:
“很好,朕很满意。吉日格拉,前面带路吧,朕要亲自看看你的部落。”
“愿为陛下效劳!”
于是吉日格拉亲自牵马引路,缓缓前行。两人一路交谈,朱由校问了不少关于蒙古的事。
据吉日格拉所言,敖汉部一直不满林丹汗的统治。当年推选大汗时,他们并未支持林丹汗,而此人向来记仇,便借势长期压制敖汉部,令其举步维艰。
林丹汗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后,很快开始动手。
敖汉部成了他第一个收拾的对象。
他把敖汉部和永谢布部的领地直接对调,并划定了明确的放牧范围。越界者,会被当作叛逆处置。
这些年,敖汉部一直小心翼翼地活着。实力太弱,只能听任摆布。
如今所处的位置也十分难堪。
西边是林丹汗,对他们充满敌意;东边是辽东的泰宁、福余、朵颜三卫,关系紧张,冲突不断;北边是与建奴交好的科尔沁部,立场对立。
所以,对于大明此次出兵千里直逼察汗浩特,他们内心是感激的。如果明军顺势将他们也拿下,他们毫无抵抗之力。
吉日格拉是敖汉部的一个千户长,和部落首领也有亲戚关系。
蒙古和建奴在很多方面相似。虽然制度松散,但在用人方面却极为严格。
能掌握实权的,要么是宗亲,要么是首领的亲信。外人根本无法涉足权力核心。
朱由校抵达敖汉部驻地后,首领与各千户长齐齐跪迎,高声呼喊:
“恭迎大皇帝陛下!”
首领乌云接着说道:
“大皇帝远道而来,臣未能亲迎,罪该万死,请陛下恕罪!”
“心意到了便可,不必多礼,都起身吧。”
“谢大皇帝!”
朱由校仔细观察着众人神色,确认没有异常后,说道:
“进营帐说话。”
乌云上前拱手道:
“臣已为大皇帝和大明将士备好营帐,臣亲自带路。”
“不必了,朕自己进去看看。”
朱由校当然不会真的住进来。他的安全无法保证,万一被人挟持,后果不堪设想。
他此行的目的,是想实地看看敖汉部的真实情况。周围有马祥麟、李松平等人护卫,明军也已控制了周边区域。
朱由校走进驻地后,感慨万千。
这里的生活条件远比他想象的更差。这里的蒙古百姓,生活状况还不如边关的汉人百姓。
很多人以为蒙古人过着富足的生活,牛羊成群,肉食不断,奶酒喝不完。
其实不然。
他们也要纳税,牛羊马匹的使用受到严格管控。就算家里有几百头牲口,也不能随意宰杀。
盐、蔬菜、铁锅等物资,都由部落首领统一分配。任何人不得浪费或损坏,否则会受到严惩。
草原上缺少关键物资,无法自给自足,必须拿外面没有的药材、毛皮和牛马,去换回生活必需品。因此,这些东西在他们眼里价值极高。
即便如此,每年蒙古族仍有大量人员因严寒和饥饿而丧生。他们没有布料和棉花,无法制作衣物和被褥,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漫长的冬季成了难以逾越的生死关。
这导致每年冬天来临前后,蒙古人都会大规模南下,多数人目标明确,只为抢夺粮食和布匹。
他们还会抓走年轻力壮的汉人,带到草原上做奴隶,替他们放牧养马。
自从隆庆年间互市制度稳定后,此类入侵逐年减少,普通牧民的日子稍微好过了一些,谁都不想过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
“乌云,你们敖汉部有多少户人家,多少人口?”
“回大皇帝,敖汉部共有约一万三千二百户,总人口不到五万。”
朱由校心里估算了一下,数据基本吻合,看来自己的骑兵兵源有希望了。
朱由校又看了一会儿,便离开了,他对基本情况已经掌握,这些人也不是汉人,局势未定之前,他不会轻易做救世主的角色。
“陛下,营帐已经准备好了。”
朱由校侧头看了眼乌云,没有说话。
乌云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马上回应:
“敖汉部早已备好牛羊,稍后就送到陛下御前。”
他对乌云的态度感到满意。
“好,那你去告诉部众,留点肚子,今晚到朕的营地来尝尝朕的手下厨艺。”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