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时间,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与外界不绝于耳的喧嚣中转瞬即逝。国家神气医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神气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就在这种高度聚焦、甚至带着几分火药味的氛围中,正式拉开帷幕。
主会场设在研究中心新落成的国际报告厅,但它的影响力早已通过全球直播,辐射至世界每一个角落。台下,除了首批研修班学员和特邀嘉宾,更多的是来自全球各大医学院、研究机构的学者、媒体记者,以及通过线上渠道报名的质疑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期待、审视与对抗的紧张感。
**第一幕:壁垒分明**
研讨会的第一项议程,是林澈做主旨报告。他依旧是一身简洁的深色正装,步履沉稳地走上讲台。面对台下无数双含义复杂的眼睛,他没有丝毫寒暄,直接切入主题,系统地阐述了“神气理论”的核心框架、研究方法论,以及它在解释某些复杂生命现象、特别是在心身疾病和创伤修复领域的独特价值。
他的报告逻辑清晰,引用的数据图表详实,尤其是关于“生物场成像”与生理指标同步变化的演示,以及“醒神汤”在严格伦理监督下的细胞与动物实验数据,都展现出了相当的严谨性。
然而,当报告进入提问环节时,真正的风暴开始了。
第一位站起身的,是国内德高望重的神经科学泰斗,陈景明院士。他年过七旬,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面容严肃,代表着国内正统实验医学的权威声音。
“林教授,感谢你的报告。”陈院士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会场,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我承认,你展示的数据很有趣,一些临床案例也令人印象深刻。但是,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追问其背后的机制。你反复提到的‘气’、‘神识’,这些概念过于模糊,无法被现有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理论所容纳。你如何证明,你观察到的所谓‘能量场’,不是某种尚未被识别的电磁干扰或心理暗示的产物?你又如何确保,你的‘醒神汤’效果,不是来自于其中某些已知或未知化学成分的协同作用,而非你所说的‘能量信息’?”
他的问题尖锐而直接,代表了在场绝大多数传统派学者的核心质疑——对不可测量、不可重复的“玄学”概念的天然排斥。
紧接着,一位来自美国的科学哲学教授,凯瑟琳·莱特博士起身发言,她的攻击更为犀利:“林教授,你的理论体系让我联想到历史上许多最终被证伪的‘整体论’学说。它们往往通过构建一个复杂到无法被证伪的框架,来规避严格的检验。科学进步依赖于‘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在现有的神经科学和分子生物学框架能够逐步解释许多心身现象的前提下,引入一套全新的、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神气’体系,是否是必要的?这是否是一种学术上的倒退?”
台下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不少守旧派学者纷纷点头,看向林澈的目光充满了审视与怀疑。直播弹幕上,质疑和嘲讽的言论也开始刷屏。
面对这预料之中的猛烈炮火,林澈的神色没有丝毫变化。他等现场稍稍安静,才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一种坚定的力量:
“感谢陈院士和莱特博士的提问。这些问题,直指核心。”他首先肯定了对方问题的价值,展现了风度。
“首先,关于‘气’与‘神识’的概念问题。”林澈操作全息屏,调出了一组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物理公式,“我们从未否认现代科学的伟大成就。我们尝试做的,并非推翻,而是拓展。我们提出的‘生物场’,是一个基于现有物理学边界(如量子生物学、复杂系统理论)的假设模型,它试图描述生命体内超越分子相互作用的、一种整体性的信息与能量协调网络。它可能涉及宏观量子效应、相干电磁场,甚至是更复杂的时空结构。它目前无法被完全解释,但这不构成我们拒绝观察和探索的理由。历史上,电磁波、细菌、dNA,在被发现和确认之前,都曾是‘不可观测’的。”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而不是画地为牢,将现有认知奉为永恒真理。我们承认概念的初步性和模型的局限性,这正是我们开放数据、邀请全球同行共同验证的原因。”
“其次,关于‘奥卡姆剃刀’原则。”林澈看向莱特博士,眼神锐利了几分,“莱特博士,请问,当一个理论无法完美解释所有观察到的现象,尤其是当这些现象反复、稳定地出现时,我们是应该无视这些现象以维护理论的‘简洁’,还是应该勇敢地修正甚至提出新的理论框架以适应新的发现?现代医学对许多复杂疾病,尤其是心身疾病的无力感,难道不正是现有理论框架‘不够用’的证明吗?‘奥卡姆剃刀’剃掉的是不必要的假设,而非客观存在的事实!”
他的反驳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让莱特博士一时语塞。
**第二幕:铁证如山**
然而,林澈深知,纯粹的理念之争难分高下。真正的破局,需要无可辩驳的事实。他话锋一转:
“理念的争论可以持续千年,但患者的痛苦,却需要当下解决。理论或许存在争议,但治愈的结果,是客观存在的。”
全息屏上,开始播放一系列经过严格脱敏处理、但保留了核心医疗记录的病例视频。
第一个病例,是一位患有极其罕见的、被现代医学诊断为“特发性全身性纤维肌痛症”的年轻女性。她曾辗转全球顶尖医院,尝试了所有常规疗法乃至实验性药物,收效甚微,长期被剧痛和严重疲劳折磨,生活无法自理。视频记录了她接受“神气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治疗(包括特定频率的声波经络疏导、个性化调配的“扶正汤剂”以及神识引导)的过程。短短三个月,她的疼痛指数从巅峰的9分(满分10分)降至2分,体力显着恢复,甚至能够进行短途旅行。她的主治医生,一位来自梅奥诊所的资深风湿病专家,出现在视频连线中,证实了病例的真实性和治疗前后的惊人对比,尽管他坦言无法用现有理论完全解释其机理。
第二个病例,更令人震撼。是一位在海外遭遇严重事故,大脑皮层多处受损,被多位权威神经外科医生判定为“永久性植物状态”的青年。他的家人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将他送回国内。视频展示了林澈和沈雨霏联手,运用强大的神识之力和“醒神汤”为基础,小心翼翼地引导其破碎的意识碎片重新连接、整合的过程(当然,具体手法以能量场模拟动画示意)。历时半年,这位青年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部分意识和简单的肢体活动能力!其脑部影像学检查显示,受损区域的神经网络出现了难以置信的重新塑形迹象。青年在父母的搀扶下,对着镜头艰难却清晰地说出“谢谢”两个字时,会场内外,一片寂静,许多人的眼眶湿润了。
一个接一个的病例,涉及顽固性失眠、创伤后应激障碍、某些类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每一个病例都有详实的医疗记录、客观的指标变化和患者(或家属)的真情诉说作为支撑。这些病例并非个个成功,但成功的案例其效果之显着,远超现代医学常规手段的预期。
林澈没有炫耀,只是平静地陈述:“我们展示这些,并非宣称我们无所不能,也并非否定现代医学在其他领域的巨大价值。我们只是想证明,‘神气理论’所提供的视角和方法,在现有医学体系遇到瓶颈的某些特定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疗效,是检验真理的重要标准之一。”
铁一般的病例,像一记记重锤,敲打在那些质疑者的心头。纯粹的理论攻击,在这些鲜活的生命奇迹面前,开始显得苍白无力。
**第三幕:民心所向**
当病例展示环节结束,进入自由辩论时,会场内的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一位来自非洲的年轻流行病学家站了起来,他声音激动:“我在疟疾和埃博拉肆虐的地区工作多年,我亲眼看到,许多当地的传统医师,使用草药和类似‘能量’的方法,确实缓解了部分患者的症状,甚至辅助了一些危重病人的康复!过去,我们习惯于用‘安慰剂效应’来粗暴地解释这一切。但今天,林教授的理论和案例让我意识到,也许存在另一种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去研究、去整合这些古老的智慧,而不是一味地排斥?”
一位来自印度的生物物理学家接着发言:“我研究生物光子多年,一直困惑于生物体发出的这种微弱光子的信息意义。今天看到的‘生物场成像’技术,给了我巨大的启发!这完全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研究疆域!我们不能因为现有理论的局限,就拒绝承认新的现象!”
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开始踊跃发言。他们不一定完全理解“神气理论”的全部,但他们被那种打破常规、勇于探索的精神所吸引,被那些实实在在的疗效所震撼,被林澈开放、包容、自信的态度所折服。他们代表着科学界的新生力量,对僵化的学术壁垒和固有的认知范式,早已心存不满。
线上直播的弹幕和评论区,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质疑与嘲讽满天飞,逐渐出现了大量理性讨论和支持的声音:
“虽然听不懂深奥的理论,但那些被治好的病人总不是假的吧?”
“科学本来就是不断发展的,为什么不能给新理论一个机会?”
“支持林教授!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的态度!”
守旧派学者们,如陈院士,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但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支持声音和那些无法轻易否定的病例,他们发现,单纯依靠权威和固有理念进行压制,已经行不通了。这场“破立之争”,他们并未能如愿将“神气理论”扼杀在摇篮中,反而亲眼见证了它在年轻一代学者和公众心中,播下了种子,赢得了宝贵的支持与同情。
研讨会结束时,虽然没有达成任何官方共识,但一种微妙的变化已经发生。林澈和他的“神气理论”,成功地顶住了最猛烈的学术攻击,用事实和开放的态度,在坚固的传统学术壁垒上,撬开了一道缝隙。
光明,已然透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