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钟山行宫的那一夜,常茂同诸多文武共入奇梦,窥见未来片段——蓝玉案发,血染朝堂。
他至今难忘那一幕。
那时他就明白,老爷子决意清算蓝玉,固然有为太孙铺路之意,但根源,还是蓝玉自己种下的祸根太深。
那些错处,往日可用情分遮掩。
可一旦风起,便是催命利刃。
也正因那一梦惊魂,这些时日,他们这些人行事格外谨慎,唯恐落人口实。
旧账一一清理,隐患尽数拔除。
如今,太孙殿下终于有了音讯。
消息传来那日,淮西上下,心头大石落地。
淮西的将领们,早已把行踪莫测的朱雄英视作真正的太孙。
在他们心中,只要皇长孙尚存于世,无论他藏身何处,是否露面。
人还在,名分就在。
毕竟眼下大明根基未动,太祖仍在朝堂之上,太子朱标依旧居东宫之位。
纵使岁月流转二十年,江山依旧稳固如初。
谁会相信,给足时间,皇长孙竟还不能现身执掌乾坤?
常茂思及此处,心头一震,仿佛看见机遇就在伸手可及之处。
……
此时的大明,上下皆在变动之中。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一切变革的背后,隐隐透着皇长孙的气息。
这些时日,他的影响力早已悄然渗透朝野,甚至超越了太子与太祖的声望。
不必远说。
新粮推广、水泥应用、财政三策,皆已在《雄鹰盛典》上公之于众。
就近而言。
两项国策已然浮现:
【北境之敌,务求根除】
看情形,太祖极可能已密令燕王,战事将启。
另一项则是:
【振兴文教,百工并举】
此策虽遭百官纷纷反对,阻力重重。
但深知太祖脾性的人却明白,那一句发问,已透露太多深意。
常茂更是断定,待高丽之事议罢,接下来必是推行文教之策。
那才是真正的朝堂风暴开端。
正因如此,常茂决意抓住眼前良机,率先争得征伐之权。
若能建功立业,开疆拓土,立下灭国之勋。
往后纵使外甥失踪十载。
这大明天下,有我这个舅舅在,储位岂能旁落?
万千思绪如电光石火,在脑中一闪而逝。
外界却不过刚过一息。
话音方落,一名大臣当即出列:“陛下,郑国公所请,实属轻率。”
“当前大明甫定北疆,仍需防备草原诸部卷土重来。”
“且既已定下诸般国策,当以稳为先。”
“大军开路,商旅随行。”
“以牛羊换牧民之马,劝其知利而安生。”
“然此等谋划,仅凭小惠与言辞,难成大效。”
“即便暂成,亦难持久。”
“北元之中必有智者察觉,转而阻挠,届时仍需重兵镇守边陲。”
“如今北地驻防兵力有限。”
“东调一些,西抽一点。”
“哪还有余力另起战端,征讨高丽?”
户部侍郎言毕,朝中不少官员纷纷附和。
“陈侍郎所奏极是,陛下!”
“既立国策,不可轻易更张。”
“燕王此番得胜,实属不易。兵力本就紧张,究竟该优先确保国策推行,还是转而征讨高丽……”
“还望圣上详察。”
朝中官员向来如此。
文臣武将之间,立场本就不一。
单论眼下之事,确需权衡取舍。
贪多求快,终难成事。
齐泰身侧,练子宁长久未语。此人曾在六部辗转任职,阅历颇丰,通晓政务。
此时他挺身而出,先以目光扫过殿中群臣,与昔日共事之人一一照面后,方缓缓开口:
“陛下,高丽之乱,不过是边隅小患,不足挂怀。”
“李成桂若图登位,无论为求名分,抑或稳固根基,皆须仰仗大明承认。”
“谅其短期内不敢轻举妄动!”
“然北地草原,则另当别论。”
“此前朝议对北患之策,臣在返京途中已有耳闻。”
“不得不说……”
练子宁语调沉稳,神情肃然,“皇长孙借杨士奇之言所提方略,实乃用兵之上乘——”
“不战而屈人之兵!”
声落之际,朱元璋唇角微扬。
凡赞大孙者,句句入耳,心生欢喜。
至于高丽局势,说实话,他并未深究。
如今只盼廷议速定方针,随即施行。
毕竟消息初至。
这几日心神俱疲,脑中尽是两条国策的筹划,无暇顾及东疆琐务。
当前要务有二:
其一,即刻致信老四,将朝廷化解北患之策详述分明。
令其于边地依计而行,务求稳妥。
其二,乃大明积蓄内力之途。
一旦那传说中“朝游沧海暮苍梧”的交通神器问世。
区区高丽,何足道哉?
大明所图,应是四海八荒,天下归心。
故而,待文官陈情毕,老爷子心中已有盘算。
“相较高丽,漠北诸部才是心腹大患!”练子宁再度进言。
“此次也速迭儿溃败而逃,内部必起纷争。”
“草原之势,将更趋分裂。”
“陛下!”
“此乃天赐良机!”
“皇长孙所倡‘不战而屈人之兵’,恰是最稳妥、最根本之策!”
朱元璋颔首,“所言极是。”
此语一出,常茂顿感焦灼。
“皇爷!臣无需北地兵马,即便仅领五军都督府前军一部——”
“亦可踏平高丽!”
“纵使北方草原机不可失……”
“依我之见,高丽这一步棋,千载难逢,谁会嫌自家地盘太大?”
常茂断然反对退缩。
他目光如炬,再度躬身请命出征。
朝堂之上,文与武的立场已截然分明。
一句话落下,仿佛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
“前怕狼后怕虎,良机就在眼前,上天赐予而不取,反遭其殃!”
“陛下!”
“末将敢立军令状,此战必为大明拓土开疆!”
话音未落,议论之声四起。
朝廷之中,战与守的争执再度点燃。
长久以来,武将掌兵权重,令文官心存戒备。
凡涉刀兵之事,皆须反复斟酌,不容轻举妄动。
文臣心中自有准则——
能避战事,便不兴兵。
当今天下,在他们眼中应以安定为本。
自洪武初年起,烽火未熄,战火连绵二十五载。
百姓困顿,国库亦需休养。
因此,常茂一言既出,立即引来诸多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