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工艺门食记:葫芦鸡
人物表
- 老周:工艺门(宫束班)掌作,年近五十,手巧心细,尤爱琢磨吃食,对民间菜谱颇有研究
- 阿青:工艺门学徒,十七八岁,活泼好动,嘴馋且行动力强,总爱跟着老周学手艺
- 李三郎:工艺门匠人,三十出头,性格爽朗,擅长木雕,对新奇菜式充满好奇
- 苏娘子:工艺门杂役,二十余岁,心思细腻,擅长处理食材,常帮众人准备烹饪所需
第一幕:坊市闲谈,闻鸡起意
场景
长安城平康坊旁的工艺门作坊院坝,午后时分,阳光斜照,院内摆放着各式木作工具,墙角堆着待加工的木料。老周坐在竹椅上喝茶,阿青蹲在一旁擦拭刨子,李三郎刚放下手中的刻刀,苏娘子端着一篮刚洗好的瓜果走来。
【开场】
(阿青擦着刨子,突然停下动作,吸了吸鼻子,望向院外)
阿青:(挠挠头)周师傅,您闻,隔壁张屠户家好像在炖肉,这香味儿都飘咱们这儿来了,我肚子都开始叫了。
(老周放下茶碗,笑着摇头,李三郎凑过来,拍了拍阿青的肩膀)
李三郎:你这小子,就知道吃。咱们这几日赶制宫里头要的雕花木门,累得腰酸背痛,今日难得歇半天,是该好好琢磨点吃食补补。
(苏娘子把果篮放在石桌上,拿起一颗李子递给阿青)
苏娘子:三郎说得是,前几日我去西市采买,听卖杂货的王婆说,城南韦家厨子传下一道“葫芦鸡”,外皮金黄,肉还能脱骨,好多达官贵人都爱这口,就是做法复杂,民间少见。
(老周眼睛一亮,身子微微前倾)
老周:哦?韦家厨子的手艺?我倒早有耳闻,说是当年唐玄宗时期,礼部尚书韦陟的家厨首创的,只是一直没见过具体做法。阿青,你去张屠户家看看,有没有刚宰杀的嫩鸡,要那种毛色光亮、体态饱满的。
阿青:(立刻站起身,把刨子往桌上一放)哎!我这就去!保准挑一只最肥嫩的!
(阿青一溜烟跑出院子,李三郎凑近老周,满脸好奇)
李三郎:周师傅,您知道这葫芦鸡咋做?我只听过烤鸡、炖鸡,这“葫芦鸡”听着就新鲜。
老周:(端起茶碗抿了一口,慢悠悠说道)我年轻时在洛阳待过,听一位老厨子提过几句,好像要经过煮、蒸、炸三道工序,还得用绳子捆扎鸡身,具体步骤记不太清了,咱们今日正好试着琢磨琢磨。
苏娘子:那我去准备些调料,生姜、花椒、料酒肯定少不了,要不要再备些香叶、桂皮?
老周:都备上,多准备些总没错。三郎,你去把院里那口大铁锅洗干净,一会儿要用来煮鸡。
第二幕:备料捆扎,初显匠心
场景
半个时辰后,工艺门作坊厨房,灶台旁摆着刚买回来的嫩鸡,阿青正帮着苏娘子处理鸡内脏,老周站在一旁指导,李三郎把洗好的铁锅架在灶上,往锅里加水。
【场景切换】
(苏娘子将处理干净的嫩鸡放在木盆里,用清水反复冲洗,阿青蹲在一旁,帮着捡出鸡肚子里残留的碎内脏)
阿青:苏娘子,这鸡可真肥,处理干净了看着就新鲜,就是不知道捆扎的时候好不好弄。
(老周走过来,拿起鸡仔细看了看,伸手捏了捏鸡皮)
老周:这鸡选得好,皮紧肉嫩,正好适合做葫芦鸡。三郎,水烧得怎么样了?先把鸡放进去焯一遍水,去去血沫。
(李三郎掀开锅盖,锅里的水正冒着热气)
李三郎:水快开了,周师傅,要不要加点姜片和料酒?
老周:加,都加上,这样能去腥味。苏娘子,你把准备好的调料拿过来,一会儿煮鸡的时候要用。
(苏娘子端着调料盘走过来,盘子里放着姜片、花椒、香叶、桂皮、料酒和盐)
苏娘子:调料都在这儿了,周师傅,您看先放哪些?
老周:先把姜片、花椒、香叶、桂皮放进锅里,再倒点料酒,等水开了把鸡放进去,大火煮一刻钟。
(李三郎把调料放进锅里,水很快烧开,阿青帮忙把鸡放进锅里,水面立刻泛起一层血沫)
阿青:周师傅,这血沫要不要撇掉?
老周:撇掉,血沫不撇掉,煮出来的鸡肉会有腥味。三郎,你找个勺子,把血沫撇干净。
(李三郎拿起勺子,小心翼翼地撇去锅里的血沫,老周站在一旁盯着火候,时不时调整灶里的柴火)
老周:煮鸡的时候火候很关键,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了鸡皮容易破,太小了肉煮不熟。
(一刻钟后,老周掀开锅盖,用筷子戳了戳鸡肉)
老周:差不多了,三郎,把鸡捞出来,放进准备好的凉水里过一遍,让鸡皮紧致些。
(李三郎用漏勺把鸡捞出来,放进旁边的凉水里,鸡肉遇冷,鸡皮瞬间收紧,阿青凑过来看,忍不住惊叹)
阿青:哇,这鸡皮看着好有弹性,周师傅,接下来是不是要捆扎了?
老周:对,这一步最关键,得把鸡捆成葫芦的形状。苏娘子,你找几根干净的棉线过来,要结实点的。
(苏娘子拿来棉线,老周拿起鸡,先把鸡的翅膀和腿收拢,然后用棉线从鸡的颈部开始捆扎,绕着鸡身缠了几圈,再把鸡的尾部向上提,捆出葫芦的“腰”)
老周:(一边捆扎一边讲解)捆的时候力道要均匀,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太松了煮的时候会散开,太紧了会把鸡皮勒破。你们看,这样捆出来,是不是像个小葫芦?
(李三郎和阿青凑过来仔细看,苏娘子也停下手中的活,点头称赞)
李三郎:还真像!周师傅,您这手艺,不光木作做得好,捆鸡也这么厉害。
阿青:周师傅,我也想试试,下次您教我捆呗?
老周:(笑着点头)行,等下次做的时候,让你试试。捆好之后,还要把鸡放进蒸锅里蒸,让鸡肉彻底熟透,还得保持鲜嫩。
第三幕:蒸煮煎炸,香气四溢
场景
又过了一个时辰,工艺门作坊厨房,蒸锅里的鸡正冒着热气,老周坐在灶旁守着火候,阿青在一旁帮忙添柴火,李三郎在准备油炸用的油锅,苏娘子则在旁边切着蘸料用的葱花和姜末。
【场景推进】
(老周掀开蒸锅的盖子,一股浓郁的鸡肉香味飘了出来,他用筷子轻轻戳了戳鸡肉,鸡肉已经变得软烂)
老周:差不多了,这鸡蒸了一个时辰,肉应该已经熟透了,而且能保持鲜嫩。三郎,油锅准备好了吗?
(李三郎掀开旁边的锅盖,锅里的油正冒着细小的泡泡,他用筷子蘸了点面糊放进油里,面糊立刻浮了起来,变成金黄色)
李三郎:周师傅,油热了,可以炸了。
老周:好,阿青,你帮我把蒸好的鸡拿出来,小心点,别把棉线弄松了。
(阿青小心翼翼地把鸡从蒸锅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老周仔细检查了一下捆扎的棉线,确认没有松动)
老周:苏娘子,你把准备好的湿淀粉拿过来,给鸡身上刷一层,这样炸出来的鸡皮会更酥脆。
(苏娘子递过湿淀粉,老周用刷子蘸了淀粉,均匀地刷在鸡身上,每个角落都没落下)
老周:刷淀粉的时候要均匀,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太厚了影响口感,太薄了炸不出酥脆的皮。
(刷完淀粉,老周示意李三郎把油锅端过来,他双手托起鸡,慢慢放进油锅里,油立刻“滋滋”作响,金黄色的油花溅了起来)
阿青:(紧张地盯着油锅)周师傅,您小心点,别烫着。
老周:(一边调整鸡在油锅里的位置,一边说)没事,炸的时候要不停地翻动鸡身,让每个部位都能炸到,这样外皮才会均匀金黄。
(李三郎站在一旁,帮着调整灶里的柴火,保持油温稳定,苏娘子则在旁边准备盘子,铺上新买的油纸)
(炸了大约一刻钟,鸡的外皮已经变得金黄酥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整个厨房都被香味笼罩,连院外路过的人都忍不住探头张望)
阿青:(咽了咽口水)太香了!周师傅,是不是可以捞出来了?我都快忍不住想吃了。
老周:(笑着点头)差不多了,三郎,拿漏勺来,把鸡捞出来。
(李三郎递过漏勺,老周小心翼翼地把鸡捞出来,放在铺好油纸的盘子里,金黄酥脆的葫芦鸡摆在盘子里,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苏娘子:(拿起剪刀,轻轻剪断棉线)我把棉线剪了,这样吃的时候方便。
(剪断棉线,老周用筷子轻轻一挑,鸡肉立刻脱骨,鲜嫩的鸡肉露了出来,香气更加浓郁)
老周:成了!咱们这葫芦鸡,虽说比不得韦家厨子的正宗,但这口感和香味,肯定差不了。
第四幕:共享美味,流传民间
场景
工艺门作坊院坝,石桌上摆着刚做好的葫芦鸡,旁边还有几碟蘸料和小菜,老周、阿青、李三郎、苏娘子围坐在石桌旁,手里拿着筷子,准备品尝。院外,几个邻居闻到香味,也凑了过来,好奇地看着桌上的葫芦鸡。
【高潮与结局】
(老周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鸡肉,放进嘴里,慢慢咀嚼,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老周:嗯,不错,外皮酥脆,肉质鲜嫩,一点都不柴,咱们这第一次做,能成这样,已经很好了。
(阿青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块鸡肉,塞进嘴里,烫得直呼气,但还是忍不住夸赞)
阿青:好吃!太好吃了!比我娘做的炖鸡好吃多了,这鸡皮太脆了,肉还这么嫩,周师傅,您太厉害了!
(李三郎也夹了一块鸡肉,蘸了点蘸料,放进嘴里)
李三郎:这蘸料配得也好,咸淡适中,正好突出鸡肉的香味。周师傅,您这做法能不能教给我们?以后咱们想吃了,就能自己做。
老周:(笑着点头)当然能,这手艺本来就是从民间来的,咱们学会了,也能传给更多人。苏娘子,你今日也辛苦了,多吃点。
(苏娘子夹了一块鸡肉,轻轻咬了一口,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
苏娘子:谢谢周师傅,这鸡肉确实好吃,我回去也给我家人做做,让他们也尝尝。
(院外的邻居王大娘忍不住走进来,笑着说)
王大娘:老周啊,你们这做的啥好吃的,香味儿都飘到我家了,看着这金黄的鸡,就知道好吃。
老周:王大娘,这是我们试着做的葫芦鸡,您要不要尝尝?
(王大娘也不客气,拿起筷子夹了一块鸡肉,放进嘴里,立刻赞不绝口)
王大娘:好吃!太好吃了!老周,你们这手艺真绝了,能不能教教我?我也想给我家老头子和孩子做做。
老周:没问题,等下次我们做的时候,您过来,我教您。这葫芦鸡的做法,本来就该让更多人知道,流传到民间,让大家都能尝尝这美味。
(周围的邻居听了,都纷纷表示想学,老周一一应下,阿青和李三郎也笑着说要帮忙教大家)
阿青:以后咱们工艺门,不光能做木活,还能教大家做美食,多好啊!
李三郎:可不是嘛,以后咱们闲暇时光,除了琢磨木作,还能研究更多好吃的,让咱们工艺门的日子,过得更有滋味。
(老周看着大家热闹的样子,拿起茶碗,喝了一口茶,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院坝里,桌上的葫芦鸡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共享这难得的美味时光,而葫芦鸡的做法,也从工艺门开始,慢慢流传到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成为了民间百姓喜爱的一道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