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砚那句“做得不错”带来的短暂悸动,很快被随之而来的、更加繁重的工作所淹没。技术白皮书的撰写,远非整理实验数据那么简单。它需要将“普罗米修斯”从一个前沿的科学构想,塑造成一个具备清晰技术路径、明确市场定位、可观商业价值以及可控风险的、足以打动最苛刻投资人的成熟项目。
林微光再次将自己投入高强度的工作中。她在苏黎世实验室和迪拜办公室之间建立起无缝连接,伊莎贝尔负责提供最硬核的技术数据和模型验证,而她则负责将这些艰深的内容,翻译成兼具科学严谨性与商业吸引力的语言。
白皮书的结构被她反复推敲。她摒弃了传统科研报告的刻板格式,采用了一种更具叙事性的方式:
· 序章:僵局与曙光 – 直指当前智能建筑与人类健康福祉脱节的现状,引出“场协同”作为破局关键。
· 核心:普罗米修斯的火种 – 详细阐述动态场与生命体互动的科学原理、初步验证数据,以及与传统生物传感路径的本质区别与优势。
· 蓝图:呼吸的建筑 – 描绘“普罗米修斯”在医疗康复、高端居住、高效办公等核心场景下的具体应用愿景,结合初步的概念设计图,让未来触手可及。
· 路径:从验证到落地 – 列出清晰的技术研发里程碑、预期的成本结构、知识产权布局以及潜在的风险与应对策略。
· 召唤:共建未来 – 阐明项目所需的资源与合作模式,发出共同探索的邀请。
每一句话,每一个数据,都经过反复锤炼。她与伊莎贝尔进行跨时区的激烈讨论,确保技术描述的绝对准确;她与周景明引荐的市场分析团队沟通,校准商业前景的表述;她甚至请教了克莱因教授,确保对“场论”的阐释没有偏离其哲学内核。
就在白皮书撰写进入最后冲刺阶段时,周景明带来了一份来自竞争情报团队的报告,语气比平时更加凝重:
「林小姐,苏氏的‘生命茧房’项目公布了首批概念渲染图和合作厂商名单。他们采用了成熟的生物传感阵列和环境调节技术,主打‘数据驱动的健康空间’,宣传攻势猛烈。多家媒体将其誉为‘近在眼前的未来住宅’。」
报告附上了几张渲染图。画面精美,科技感十足,确实很容易吸引眼球。对方选择了更稳妥、更易被市场理解的技术路径,并且利用其强大的公关能力,试图营造一种“普罗米修斯”过于虚无缥缈,而“生命茧房”才是务实选择的舆论氛围。
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舆论战和认知战。
林微光看着那些渲染图,心中并无波澜。她深知,“生命茧房”本质上还是在用更多的传感器和更复杂的算法去“监控”和“调节”环境,与“普罗米修斯”试图让建筑本身成为生命体延伸的“共生”理念,存在着代际的差距。
但她也明白,在商业世界,有时跑得快的未必是技术最先进的,而是最能讲好故事、最先占领用户心智的。
她没有时间焦虑,也没有必要去公开反驳。唯一的回应,就是拿出一份无懈可击的白皮书,用更坚实的科学基础和更宏大的愿景,去定义什么才是真正的“未来”。
她将这份竞争情报转化为更坚定的动力,对白皮书的打磨更加精益求精。她在“蓝图”章节,特意加入了一段对比分析,不着痕迹地指出了依赖密集传感数据的方案在隐私、能耗和系统复杂性上的潜在瓶颈,而“场协同”路径则提供了更优雅、更本质的解决方案。
最终,在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后,超过一百页的《“普罗米修斯”项目技术白皮书(初版)》终于完成。林微光将其通过最高加密通道发送给陆时砚和周景明,附言只有一句:
「白皮书初稿已完成,请审阅。」
发送成功后,巨大的疲惫感如同海啸般将她吞没。她甚至来不及回到公寓,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衣倒下,瞬间陷入了沉睡。
她不知道睡了多久,是被一阵轻微的信息提示音唤醒的。窗外天色仍是漆黑。她摸索着拿起加密通讯器,屏幕上显示着一条来自陆时砚的、直接得让她瞬间清醒的消息:
「白皮书已阅。」
「可作为基础,启动小范围非公开路演。」
**「首场,下周,新加坡。」
**
没有对内容的评价,只有推进的指令。但“可作为基础”这四个字,已是对她这阶段工作的最大肯定。而直接将首场非公开路演的地点定在新加坡,这个亚洲重要的金融和科技中心,其战略意图不言而喻——要在苏氏舆论攻势正盛的地方,亮出真正的王牌。
林微光坐起身,揉了揉酸胀的额角,回复:
「收到。即刻开始准备。」
她正准备起身去冲杯咖啡驱散睡意,又一条信息紧随而至,依旧是陆时砚发来的,内容却与前一条公事公办的指令截然不同:
「集团医务室,已安排体检。」
简单的八个字,带着他一贯的不容置疑,却让林微光握着通讯器,愣在了沙发上。
他……注意到了她的过度劳累?
这近乎是一种……超越了上下级关系的关系。
夜色深沉,办公室里一片寂静。
林微光看着那条信息,感觉心底某个冰封的角落,似乎被这突兀的、生硬的关怀,悄然凿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缝。
而前方,新加坡的战场,正等待着她和她的“普罗米修斯”,去迎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