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时砚那句“做得很好”,如同在平静的心湖投入一颗石子,漾开的涟漪在林微光心头持续了许久。那并非热烈的赞许,而是一种来自绝对权威的、冷静的认可,其分量远比任何浮夸的表扬更重。
他没有在“镜廊”多做停留,那句简短的评判之后,便转身,示意林微光继续带路。接下来的巡视,他依旧沉默,但那种审视的锐利感似乎稍稍收敛,转化为一种更深沉的、仿佛在重新校准认知的观察。
他不再仅仅将“星芒”视为一个需要验收的工程成果,更像是在透过这些冰冷的金属与玻璃,评估着站在他身边的这个设计师,在这段他缺席的日子里,所展现出的真正内核。
巡视结束,陆时砚没有返回为他准备的临时办公室,而是直接进入了指挥中心,在那块占据整面墙壁的项目全景图前坐了下来。周景明立刻将一摞需要他最终签批的文件放在手边。
“竣工仪式流程,最终版。”陆时砚头也未抬,直接伸出手。
林微光将早已准备好的平板递过去。他接过去,目光快速扫过,手指在几个关键节点——嘉宾动线、安保布置、媒体管控、尤其是“光之泉”核心演示环节——稍作停顿,提出了几个极其精准的、关乎细节和冗余的问题。
林微光一一作答,思路清晰,显然对每个环节都深思熟虑。他听完,没有评价,只是用电子笔在流程图上做了几处微调,然后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按此执行。”
“是。”
整个下午,指挥部仿佛成了陆时砚的临时中枢。各项指令以更高的效率和更冷的精度下达,涉及竣工仪式的每一个环节,从宾客接待的礼仪标准到应急电源的切换测试,都被重新梳理和确认。他没有大张旗鼓,却让整个基地的运转齿轮,以一种无声的方式,咬合得更加紧密、高速。
林微光大部分时间都留在指挥部,配合他的询问,提供他所需的数据和说明。她清晰地感受到,随着他的归来,项目的重心和决策节奏发生了微妙而确切的转移。她依然是技术核心和现场总协调,但最终的决定权和控制力,已毫无悬念地回归到他手中。
她并没有感到被架空的不适,反而有种奇异的安定感。就像一艘经历了风浪的船,终于回到了经验最丰富的船长掌控之下,可以更无畏地驶向终点。
傍晚时分,陆时砚终于处理完手头最紧急的一批文件。他站起身,对周景明吩咐了几句,然后看向林微光。
“‘基石’部署的最终施工图,我需要过目。”他说道,“去加密工作室。”
这并非询问,而是通知。
两人再次走入那间充斥着服务器低沉运行声的房间。屏幕上,是“基石”计划最终阶段的部署图纸和控制代码框架。与之前汇报时的概要不同,这是深入到每一个螺丝、每一行指令的终极细节。
陆时砚坐在主控屏前,神情专注。他没有让林微光讲解,而是自己动手,调阅着不同的图层和代码模块。他的浏览速度依旧快得惊人,但遇到关键接口和逻辑复杂的部分,他会停下来,手指在屏幕上轻点,放大,凝神细看。
林微光站在他侧后方,能清晰地看到他专注的侧脸轮廓,挺直的鼻梁,微抿的薄唇,以及偶尔因思考而微微蹙起的眉心。空气中只剩下他操作终端时细微的声响,以及彼此清浅的呼吸。
她发现,当他沉浸在这些技术细节中时,身上那种迫人的商业巨子气场会稍稍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纯粹的、属于顶尖工程师的严谨与锐利。这种感觉很奇妙,仿佛窥见了这座冰山之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这里,”他忽然开口,打破沉默,指向光路耦合器的一个能量缓冲区的参数设置,“冗余系数可以再提升百分之五。极端情况下,量子数据流的峰值冲击可能超出模拟上限。”
林微光俯身向前,看着他所指的位置,大脑飞速运转,评估着这个调整对整体系统的影响。“提升百分之五,会略微增加该节点的能耗和散热压力,需要同步微调冷却单元的功率设置。”她迅速回应。
“嗯。”他应了一声,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调出了冷却系统的控制模块,“功率上调基准值百分之三,设定动态响应曲线。”
他提出调整,她立刻评估连带影响并提出补充方案。没有多余的言语,没有解释,只有最纯粹的技术交流和对彼此专业判断的信任。一种奇特的默契在冰冷的代码和图纸间流动,仿佛他们本就是合作多年的搭档。
时间在这种高效的协同中悄然流逝。当最后一行关键代码的逻辑被共同确认无误后,陆时砚靠向椅背,揉了揉眉心,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高强度脑力劳动后的疲惫。
“可以了。”他说道,声音比平时略显低沉。
林微光也轻轻舒了口气。经过他这最后一轮近乎苛刻的复审,“基石”计划的最终部署方案,才算真正达到了他要求的、无懈可击的标准。
窗外,夜色已深。沙漠的星空格外璀璨,清冷的光辉透过窗户,洒在静谧的工作室内。
陆时砚站起身,没有立刻离开。他的目光再次落在林微光身上,这次停留的时间更长了一些。他看着她眼下的淡青,看着她身上那件似乎比之前更显空荡的工装。
“去休息。”他说道,语气依旧是命令式的,但少了平时的冷硬,多了一丝……或许是错觉的、极淡的缓和。“明天还有仪式。”
林微光微微一怔,随即点头:“好。陆总也请早点休息。”
他不再多言,转身走了出去,周景明无声地跟上。
工作室里只剩下林微光一人。她看着屏幕上已然定稿的、凝聚了无数心血的方案,又回想刚才那段时间里,与他之间那种无声却高效的协作。
没有客套,没有寒暄,只有对共同目标的极致追求和近乎本能的技术共鸣。
这或许,就是他们之间,最独特的相处方式。
冰山归来,并未融化,却似乎在与她并肩时,收敛了部分寒意,展露出其支撑庞大山体的、坚不可摧的基石本色。
而竣工仪式的黎明,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