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书房里,台灯的暖光把林曦的影子拉得很长,落在电脑屏幕上那几行字上——“织梦的旅程,远未结束”。她指尖轻轻摩挲着键盘旁的旧物:一枚泛白的“浮灯项目”纪念徽章,一张云南孩子阿雅画的恐龙涂鸦,还有半张被咖啡渍晕染的《北京共识》草稿。窗外的城市早已沉寂,只有织梦总部的某盏灯还亮着,那是技术部的年轻人在调试新一代“共识现实”隐形眼镜,微弱的光透过玻璃,像一颗遥远却坚定的星。
林曦想起写下“这盏光,照见过背叛与忠诚”时的心境——创业初期,《浮灯》的核心创意被同行悄悄模仿,陆岩带着团队熬了三个通宵修改剧本,秦涯把代码锁进加密硬盘时说“我们守不住技术,也要守住故事的魂”;后来“本源”社区崛起,有人劝她“封杀开源”,苏瑾却带着运营团队主动对接,说“对手能变成伙伴,才是真的赢”。那些日子里,背叛是刺骨的冷风,可忠诚是抱团取暖的篝火,让这盏光没被吹灭。
而“绝望与希望”,更是刻在织梦骨子里的记忆。“心流”事件爆发时,行业信任指数跌到谷底,投资者撤资,用户质疑,林曦在会议室里看着“方舟”平台的流失数据,第一次尝到绝望的滋味;直到决定牵头开伦理峰会,卡特在视频里说“织梦不站出来,行业就真的完了”,再到《北京共识》签署那天,不同肤色的人一起鼓掌,她才明白,绝望里藏着的希望,需要勇气去点燃。就像云南山区的教室里,阿雅第一次“摸到”恐龙时眼里的光,那是技术最本真的希望,也是织梦一直要守护的东西。
至于“商业的残酷与文化的温度”,林曦总想起和维也纳剧院的那场博弈——对方坚持要改《唐璜》的东方哲学内核,说“不改就没市场”,可陆岩带着文化顾问委员会,一点点找出东西方“宽恕与因果”的共鸣点,最后演出时,汉斯握着她的手说“这才是文化该有的样子”。商业的残酷是数字报表上的红色箭头,可文化的温度是白发老人触摸数字工匠时的泪光,是纽约孙子陪奶奶“烤”数字篝火时的笑声,这些温度,让商业有了柔软的底色。
“未来,它还将照见什么,我无从得知。”林曦对着屏幕轻声念出这句话,忽然想起昨天收到的邮件——来自南极科考站的队员说,他们用织梦的设备,在冰原上“重现”了因纽特人的古老狩猎仪式,让远方的族人能通过数字技术,看见祖辈的生活;还有非洲的年轻开发者,用开源引擎做了个“草原故事库”,让部落的孩子能听着奶奶的声音,“走进”狮子和长颈鹿的世界。这些未被预料的画面,不就是未来的微光吗?或许它还会照见更轻便的设备,照见更包容的文化对话,照见更多普通人拿起“造梦工具”,把自己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最后,林曦在文档末尾加了一行小字,不是给读者,而是给自己:“只要还有人想把家乡的故事做成AR,想让远方的亲人共享一盏灯,想在平凡的日子里多一点浪漫,织梦就还要走下去。”她保存文档,关掉台灯,窗外的微光依旧亮着——那是织梦的光,是无数造梦者的光,也是人性里对故事、对连接、对梦想的执着之光。
这趟旅程,确实远未结束。因为微光永燃,梦永远有人在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