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宏浸淫官场数十载,能做到刑部尚书之位,自是老谋深算。他要扳倒李沐白,以及让他失去成王的信任。
戚宏秘密找来一个与太子门下某位不甚重要的属官有远亲、且口风不紧的商人,许以重利,让其扮演“太子心腹”的角色。
通过一番“偶遇”与刻意结交,让这商人向李沐白透露一个“绝密消息”:太子欣赏李侍郎才干,苦于无门路结交,若李侍郎肯在漕运份额上对太子麾下的“锦华阁”稍作放水,东宫必有厚报,并可以先奉上一笔巨资作为“定金”,存入李沐白指定的、看似与李家无关的隐秘钱庄账户。戚宏算准了,面对太子抛出的橄榄枝和巨大利益,少有人能不动心,尤其李沐白正需各方势力支持。
他伪造了数封看似是李沐白与“太子属官”往来的密信,信中隐约提及利益输送与漕运关照,笔迹模仿得惟妙惟肖。
戚宏的计划是,一旦确认李沐白收下那笔“定金”(钱庄账户早已在他的监控之下),或是有任何与“太子党”接触的实质性举动,他便立即在朝堂上发难,以“结交东宫、收受巨贿、以权谋私”的罪名弹劾李沐白。人证、物证、以及卷宗线索相互印证,足以让李沐白百口莫辩,即便不能一举将其置于死地,也能让其圣眷大损,官位难保,彻底断送其威胁女儿地位的可能。
此局可谓毒辣,利用了李沐白户部侍郎的职权、其妹的皇商身份,以及皇子争储的敏感点,几乎是无懈可击。
眼看李沐白似乎对那商人的提议产生了“兴趣”,甚至暗中查探那钱庄的底细,戚宏心中暗喜,以为鱼儿即将上钩。然而,他万万没想到,他精心挑选的那个“商人”,其身边一名不起眼的侍从,竟是姜玖璃麾下“暗影营”的成员——小黑早已派人渗透其中。
俞墨将戚宏的全盘谋划,连同那商人的真实身份、密信存放之处、监控的钱庄账户等信息,迅速密报给了姜玖璃。
李府书房,烛火摇曳。姜玖璃将密信递给李沐白,唇角噙着一丝冷峭的笑意:“小狐狸,看来有人迫不及待想给你送上一份‘大礼’呢。”
李沐白快速览毕,眸中寒光一闪,随即化为一种棋逢对手的兴奋与算计,他不禁冷笑:“这戚宏,手伸得可真长。也好,他既然费心搭好了戏台,我们若不唱一出,岂不辜负了他一番‘美意’?”
“你待如何?”姜玖璃挑眉。
李沐白指尖轻点桌面,笑容变得深邃而危险:“他将太子的名头送到我们面前,我们便顺水推舟,将这‘结交东宫’的戏码,唱得再逼真一些。不过,这收钱的人……和最终倒霉的人,得换一换。”
“这户部尚书章陆原是皇上的人,也与这太子背后“锦华阁”有不少交易,我正好想这证据由谁去乘上,若是我贸然去动太子这块肥肉,必是给我们自己找不痛快。不如随了那戚宏的愿”
计划既定,李沐白便化身戏台上的名角,开始了他精心编排的表演。他知道,戚宏的眼线必定如影随形,时刻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他先将那些密信悄然送至到户部尚书那里,本来那户部尚书那位章大人就与太子的人有不为人知的交易,看到密信不疑有他,立刻回信,只是半路都被陆八截了下来。
李沐白总刻意在几次与同僚的闲谈中,提及“东宫近来似乎对漕运新政颇为关注”、“锦华阁的生意倒是越做越大了”之类模棱两可的话,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仿佛在权衡利弊。
当那戚宏安排的“商人”再次“偶遇”他,并隐晦重申太子的“好意”时,李沐白并未明确答应,却也没有像初次那样断然拒绝,只是沉吟片刻,目光深邃地看了那商人一眼,低声道:“此事……容我再思量。东宫厚意,李某……心领了。” 这番作态,既保持了谨慎,又恰到好处地流露出一丝被说动的犹豫,足以让那商人回去添油加醋地汇报。
戚宏得到回报,大喜过望,以为李沐白已然入彀。他加紧搜集“证据”,准备在关键时刻给予致命一击。然而,他搜集到的所谓李沐白收受贿赂的“铁证”——那笔存入特定钱庄的巨款,接收人信息在关键时刻,被李沐白通过户部的内部关系和高超手段,悄然替换成了与户部尚书与太子党下淑妃娘家的人有关联的密信。而那些指向漕运利益输送的线索,也被巧妙地引导,最终矛头直指户部尚书本人及其背后关联的、由淑妃娘家掌控的“锦华阁”。
一日,李沐白在衙门值房内“独自”处理公务,他将一封信笺摊在桌案显眼处,然后假意被同僚叫出商议急事,匆忙间并未将信笺收起,只是用一本书册虚虚压住了一角。那潜伏的眼线趁此机会,悄无声息地潜入,迅速瞥见了那被压住部分的内容。
信笺是常见的官方用纸,但上面的字迹,经过高手模仿,与李沐白的笔迹有八九分相似,足以乱真。露出的片段写道:
“……承蒙阁下看重,漕运之事关乎国计,亦涉商脉,确需慎重。然‘锦华’名号,如雷贯耳,其货通南北,若能规范章程,于公于私,皆可谓互利之举。前番所议‘新茶’品鉴一事,阁下既言乃江南绝品,价值叁仟金,吾心甚动。可暂存于‘通源号’甲字库,待风平浪静,再行细品。漕司新例将出,各方瞩目,顺势而为,方是正道。阅后即焚,慎之。”
这封信片段,可谓字字珠玑,充满了隐语:
“锦华”:直指淑妃娘家、太子财源的锦华阁。
“互利之举”:暗示权钱交易。
“新茶”、“江南绝品”:是贿赂银钱的隐语。
“价值叁仟金”:点明了巨款数额。
“通源号甲字库”: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但背景复杂、与多位官员有间接关联的钱庄及仓储名号,正好符合“隐秘收款”的设定。
“风平浪静”、“顺势而为”:暗示等待时机,符合官场暗中操作的常态。
“阅后即焚”:更增添了密信的真实性与敏感性。
这片段信息量巨大,看似在谈论茶叶生意,实则每一个词在知情者眼中,都指向了李沐白默认了与太子的勾结,同意收受三千金巨贿,并为锦华阁在未来的漕运新策中谋利,且指定了藏匿赃款的地点!
不仅如此,为了坐实戚宏的“判断”,李沐白还“暗中”派人去“通源号”查询过“甲字库”的事宜,表现得对存放“江南绝品”一事颇为上心。
所有这些“不经意”流露的线索,被眼线一一收集,迅速报给了戚宏。
戚宏得到这些汇报,尤其是那封密信片段的内容,简直是喜出望外!他觉得自己抓住了李沐白的致命把柄——人证、物证、意向、甚至赃款去向都齐了!这李沐白,果然是个道貌岸然、脚踏两只船的伪君子!他仿佛已经看到李沐白身败名裂、女儿地位稳固的未来。
当成王最初听到戚宏关于李沐白勾结太子的指控时,确实将信将疑,甚至有些不满戚宏擅自行动。李沐白是他现在极为倚重的财神和助力,他并不愿轻易动摇。
戚宏见成王不信,心中更急,决意自己动手。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自己“搜集”到的“确凿证据”整理好,准备在朝堂之上公开弹劾,誓要将李沐白拉下马。
他不再犹豫,加紧整理这些“铁证”,信心满满地准备在朝堂上发动致命一击,却不知自己正一步步踏入李沐白和姜玖璃为他精心准备的反转陷阱之中。那封密信,那笔所谓的“三千金”,以及“通源号甲字库”,都将在关键时刻,变成将他自身推向深渊的催命符。
然而,当他在金銮殿上慷慨陈词,呈上弹劾奏章与“证据”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皇帝命人核查,却发现戚宏所指控的李沐白收受的贿赂,收款人赫然变成了户部尚书章陆;而所谓漕运利益输送,最终受益者清晰指向了“锦华阁”和淑妃家族!
朝堂之上一片哗然!
戚宏当场傻眼,冷汗涔涔,他完全不明白是哪个环节出了错。这局面与他设计的截然相反!
太子正因南方赈灾款项之事被御史言官追着弹劾,憋了一肚子火无处发泄,眼见戚宏竟将火烧到了自己的钱袋子“锦华阁”和淑妃头上,这无异于虎口拔牙,直接动了他的核心蛋糕!太子党羽立刻抓住机会,发动猛烈反击。他们迅速搜集了戚宏多年来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甚至制造冤案的诸多确凿罪证,一股脑地呈递御前。
皇帝览奏,龙颜大怒。即便他再宠爱戚贵妃,再看重成王,也无法容忍朝中重臣、还是掌管刑狱的尚书如此构陷同僚、自身又罪证累累!当即下旨,将戚宏革职查办,投入天牢,着三司会审。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成王府内,更是阴云密布。
戚玉柔闻讯,几乎晕厥过去。父亲倒台,她失了最大的娘家依仗,在王府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她哭着去求成王,求他救救父亲。
姜成钰亦是焦头烂额。戚宏是他的舅父,更是他在朝中的重要佐助。戚宏倒台,不仅让他损失一员大将,更严重打击了他在刑部的势力,连带他的声誉也受到影响。然而,父皇正在盛怒之下,且太子一系证据确凿,他若此时强行出头为戚宏辩解,非但救不了人,很可能引火烧身,将自己也搭进去。成王进退维谷,只能暂时隐忍,对戚玉柔的哭求避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