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12日,午后。
阳光透过“那座大楼”的玻璃窗斜切进来,落在门厅那八张名字卡片上,卡片边缘的灰尘被照得格外扎眼。我捏着刚收到的消息,指腹无意识摩挲着卡片边缘——方雅的姨妈总算落网了,在城西旧仓库区的一个隐蔽隔间里,她藏在“那座大楼”结构图标注的异常区域对应的仓库位置,手里还攥着半张没烧完的尖顶建筑照片。
可这消息没让我松口气,桌上未结案的案卷还摊着,每一页都写满待解的谜团。最先浮上心头的还是蒙兰市某中学那起宿舍命案,真罗晓曼的尸体在衣柜里发现时的场景还清晰得很,带血的刀、衣柜夹层里的旧纸条、落满灰尘的箱子里那张六年前的合照……所有线索都绕不开“身份”两个字。之前我们一度怀疑是罗晓霖失手,但后续排查推翻了这个结论,现在凶手还藏在暗处,六年前艾莉琪、茂叶琪、蒋郦安的死,和现在这起命案里“同名同长相”的室友,到底是巧合还是有人刻意安排,至今没个定论。
视线移到“那座大楼”楼顶女尸案的案卷上,那具无名女尸的面容总在我脑子里晃。当时听到枪声冲上去时,只看到她躺在楼顶水箱旁,身上没有任何能证明身份的东西,现场连个弹壳都没找到。大楼里发现的老旧手机还在技术队那边,里面12张尖顶建筑照片,和方雅姨妈藏着的那张残片对得上,可这些照片到底指向哪里?还有那两张写着“2007年3月12日会有大事发生”的预警便签,今天已经过半,“大事”没发生,却让人心里更沉——是我们没发现,还是对方换了计划?
最棘手的还是齐岱斯的死。方雅的死已经查清是她姨妈下的手,可齐岱斯呢?他口袋里的“那座大楼”门禁卡能刷开侧门,死前三天还两次进过大楼,监控偏巧坏了,没人知道他见了谁、说了什么。他是班主任的前夫,方雅的死又和“那座大楼”有关,他的死绝不可能是偶然。现在方雅姨妈招了部分罪行,却咬死没见过齐岱斯,那齐岱斯到底是因为察觉了方雅姨妈的事被灭口,还是卷入了“那座大楼”更深的漩涡,比如和茂隆盛有关的产权问题?
桌上的老旧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技术队发来的消息,说手机里恢复了一条模糊的录音,里面有个沙哑的声音提到“茂隆盛”“尖顶楼”“最后一批货”。我猛地坐直身子,茂隆盛这个名字,从陈萝莉的案子里就出现了,现在又和“那座大楼”、尖顶建筑扯在一起。未结案的这几起案子,像是被一根看不见的线串着,线头就是茂隆盛,可我们至今没找到他的踪迹。
方雅姨妈落网了,可这只是解开谜团的第一步。窗外的阳光渐渐弱了下去,我把案卷按顺序叠好,指尖在“未结案”的标签上顿了顿——不管是真罗晓曼案里的身份谜团,还是“那座大楼”藏着的秘密,或是齐岱斯死亡的真相,我们都得查下去。毕竟,真相不会因为暂时的停滞,就永远藏在黑暗里。
民警的声音刚落,我心里就咯噔一下——这时候送来的“特别快递”,十有八九和那些没解开的谜团有关。我快步接过来,快递盒沉甸甸的,外面没写寄件人信息,只在封面用打印体写着“致ScI调查团:六年前真相”。
撕开胶带打开盒子,里面没有别的东西,只有一叠泛黄的文件和几张老照片。我先拿起最上面的文件,标题一行字让我瞬间攥紧了手指:“蒙兰市老公寓灭门案调查报告(2001年3月)”——这正是现在蒙兰市第三中学宿舍楼的前身!
文件里记录得清清楚楚:2001年3月,这栋老公寓里住着一户姓艾的人家,夫妻二人带着四个孩子,一夜之间全部死亡,现场发现多处刀伤,屋内有被翻动过的痕迹,当时警方初步判定为抢劫杀人,但凶手一直没抓到。更让我心头一震的是附件里的住户登记表,艾家父亲的名字是“艾利国”,大女儿叫“艾莉琪”,二女儿叫“艾茂叶”,小女儿叫“艾蒋郦”——和真罗晓曼案里,旧纸条记录的六年前死者“艾莉琪、茂叶琪、蒋郦安”名字几乎一致,只是“艾茂叶”被拆成了“茂叶琪”,“艾蒋郦”成了“蒋郦安”!
我再翻那些老照片,第一张就是艾家六口人的全家福,照片里的艾莉琪、艾茂叶、艾蒋郦,竟和现在宿舍里那三位同名室友长得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还有一张照片拍的是老公寓的走廊,墙上的编号和现在中学宿舍楼的房间号完全对应,甚至连走廊尽头那扇被封死的门,都和我们之前发现的隐藏通道入口位置一致。
文件最后夹着一张手写的便签,字迹潦草却有力:“当年为保学校声誉,老公寓灭门案被压下,改造后成了宿舍楼。艾家孩子的名字被改动后,成了后来‘命案死者’的名字——有人在故意模仿当年的案发现场,掩盖真凶。”
我把文件往桌上一拍,指尖因为用力而泛白。原来真罗晓曼案里的“六年前案件”根本不是宿舍命案,而是被掩盖的老公寓六口灭门案!现在宿舍里的“艾莉琪、茂叶琪、蒋郦安”,要么是被人刻意安排用了这些名字,要么……就是和当年的艾家有某种关联。
“通知所有人,立刻集合!”我抬头对民警说,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我们终于摸到六年前那起案子的门了!”
我拿着那叠记录着老公寓灭门案的文件,快步走到艾莉琪、茂叶琪、蒋郦安和罗晓霖面前,将文件摊在桌上:“你们看看这个,六年前的真相不是宿舍命案,是这栋楼还是老公寓时,发生的艾家六口灭门案——你们的名字,就是从艾家孩子的名字改过来的。”
三人盯着文件上的名字和照片,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艾莉琪手指颤抖着划过“艾莉琪”三个字,声音发颤:“我……我爸妈给我取这个名字时,只说纪念一个远房亲戚,从没提过这些……”茂叶琪和蒋郦安也跟着点头,眼里满是震惊和茫然,显然也是第一次知道名字背后的隐情。
就在这时,罗晓霖猛地抓住我的胳膊,眼眶通红,声音带着哭腔:“那我姐姐呢?真罗晓曼到底是谁杀死的?既然之前的怀疑不对,那凶手到底藏在哪里?她不能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了!”
我拍了拍她的肩膀,尽量让语气平稳:“你别急,现在我们有了新线索,就能顺着艾家的案子往下查——当年的灭门案被压了下来,现在有人模仿当年的场景杀人,说不定晓曼的死,就和想掩盖灭门案真相的人有关。”
旁边的刘传美看着这一幕,轻轻叹了口气,主动开口:“我知道你们会怀疑我,毕竟我是原中学的班主任,但我确实对艾家的案子一无所知。当年我来学校时,只听说宿舍楼是老公寓改造的,从没听过什么灭门案,这些年也没接触过和艾家有关的人或事。”我看着她的神情,没有闪躲和慌乱,结合之前的排查,确实没发现她和这起案子有牵连,便点了点头:“我们会核实清楚,不会冤枉任何人。”
眼下,名字的谜团有了突破口,艾家灭门案成了关键。我转头看向韩亮和约翰:“立刻去查艾家当年的社会关系,尤其是和学校有过交集的人;再调一下当年负责灭门案的民警资料,看看能不能找到当年被押下的细节。”两人应声而去,桌上的文件在午后的光线下,仿佛成了打开所有谜团的钥匙,只是这钥匙背后,不知道还藏着多少未被揭开的黑暗。
韩亮和约翰的调查消息传来时,我正对着艾家灭门案的文件反复翻看,试图从字里行间找出遗漏的线索。“风生,有重大发现!”韩亮推开门,手里攥着一份泛黄的户籍档案,“我们查到当年艾家灭门案有个幸存者,是艾家的远房侄女,叫艾晴——而这个人,就是现在罗晓霖她们班的新班主任!”
我猛地站起身,接过档案,照片上的年轻女孩眉眼清秀,和现在那位新班主任的面容能清晰对上。“确定吗?有没有可能只是同名?”我追问,毕竟“幸存者”这个身份,太可能和眼下的案子挂钩。
“绝对确定。”约翰补充道,“我们找到了当年负责灭门案的老民警,他回忆说,案发后艾晴因为受到惊吓,被远房亲戚收养,改了名字,后来考上了师范学校,几年前入职蒙兰市第三中学。而且老民警还提到,艾晴当年虽然年纪小,但对案发当晚的场景有模糊记忆,说看到过一个‘穿黑风衣、戴帽子’的人进出艾家。”
“穿黑风衣的人……”我皱起眉,这个特征莫名熟悉——之前毛佳塘提到过,在林秀娟家看到过穿黑风衣的刘梅,而方雅姨妈作案时,也有目击者说她穿深色外套。这只是巧合,还是背后有更复杂的关联?
我立刻让人把新班主任艾晴请到调查局。她走进来的时候,脸色有些苍白,显然已经察觉到我们找她的原因。“你们……是不是查到当年的事了?”没等我们开口,她先主动问道,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是,我们查到你是艾家灭门案的幸存者。”我把户籍档案推到她面前,“当年案发时,你看到的‘穿黑风衣的人’,现在还有印象吗?还有,你为什么会选择来这所中学当老师?这栋宿舍楼,就是当年的艾家老公寓。”
艾晴的手指紧紧攥着衣角,沉默了几秒,才缓缓开口:“我改名字来到这所学校,就是想查清当年的真相。我记得那个穿黑风衣的人,左手手腕有一道很长的疤,当年他似乎在找什么东西,翻遍了艾家的抽屉。这些年我一直在留意,直到晓曼出事,我看到案发现场的照片,和当年艾家的场景太像了——带血的刀、衣柜里的尸体,都是在模仿当年的灭门案!”
她的话让我心头一震,模仿作案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掩盖当年的真相?而晓曼的死,会不会是因为她发现了艾家案子的线索,被真凶灭口?
“那你有没有怀疑的人?或者这些年,有没有遇到过手腕有疤的人?”我追问。艾晴摇了摇头,眼里满是疲惫:“我一直在找,但没找到。直到现在,我才敢把这些说出来,我怕……怕当年的凶手还在,还会伤害更多人。”
眼下,新班主任艾晴的身份揭开了新的线索,“穿黑风衣、手腕有疤”的神秘人成了关键。我立刻安排人手,一方面重新梳理当年艾家灭门案的所有嫌疑人,重点排查手腕有疤的人;另一方面,调查新班主任入职后的行踪,确认她是否真的只是为了查真相,而非另有目的。
午后的阳光渐渐西斜,调查局里的气氛却越来越紧张。艾家灭门案、真罗晓曼死亡案、“那座大楼”的谜团……这些看似分散的案子,似乎正被一根无形的线慢慢串联起来,而那个“穿黑风衣的人”,或许就是解开所有谜团的关键。
艾晴坐在审讯椅上,指尖抵着额头沉默了很久,再抬眼时,眼里的慌乱已经被一种破罐破摔的平静取代。“既然你们找到了我,我也没什么好瞒的了。”她深吸一口气,声音发哑,“六年前杀了艾家满门的,是艾玛坤。他当年是为了艾家藏在老宅里的一批古董,没找到就动了杀心,我躲在衣柜里才逃过一劫。”
“那罗晓曼呢?”我盯着她,语气里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昨天杀她的,是不是你们两个?”
艾晴的肩膀颤了一下,手指抠着椅面,指甲泛白:“是……是我和艾玛坤一起做的。晓曼前段时间总在查宿舍楼的旧档案,还找到我问六年前的‘宿舍命案’,我怕她查出艾家的事,更怕她找到艾玛坤——他这些年一直躲在暗处,靠当年抢来的少量古董过活,要是被揪出来,我们俩都完了。”
“所以你们就杀了她,还模仿当年艾家的案发现场,想把水搅浑?”韩亮在一旁追问,声音里带着怒气。
艾晴点了点头,眼泪突然掉下来:“艾玛坤说,只有死人不会泄密。我们趁晓曼在宿舍整理东西,我先敲门引她开门,他从后面捂住她的嘴,用刀……”她话说到一半,哽咽着说不下去,“我们把刀藏在床底,把尸体塞进衣柜,就是想让你们以为是宿舍内部矛盾,没想到你们会查到艾家的案子,还找到我这个幸存者……”
我立刻让人调取艾晴的通话记录和行踪,果然发现她昨天下午和一个陌生号码联系频繁,定位显示那个号码的持有人在城郊的废弃工厂活动——正是艾玛坤可能藏匿的地方。“立刻出发,去城郊废弃工厂!”我站起身,抓起外套,“一定要抓住艾玛坤,让他为六年前和现在的两条人命负责!”
调查组的人迅速行动起来,警笛声划破午后的宁静。艾晴坐在审讯室里,头抵着墙壁,嘴里反复念叨着“我错了”,可再多的忏悔,也换不回罗晓曼和艾家六口人的生命。而此刻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抓住艾玛坤,让这两起跨越六年的命案,终于一个公正的结局。
警车停在城郊废弃工厂门口时,铁锈味的风裹着尘土扑在脸上,让人心里莫名发沉。我们握着警棍,沿着破损的厂房外墙慢慢推进,车间里只有破旧机器的金属碰撞声,安静得有些诡异。
“这边!”韩亮突然压低声音,指着角落一堆废弃的木箱。我快步走过去,拨开遮挡的帆布——艾玛坤躺在地上,胸口插着一把熟悉的刀,正是之前在宿舍床底发现的那把带血的刀,刀柄上还沾着新鲜的血迹。
我蹲下身检查,手指探向他的颈动脉,已经没有搏动,体温也开始发凉,死亡时间应该在我们赶来的半小时内。他的右手攥着一张皱巴巴的纸条,上面用潦草的字迹写着“艾晴会收尾”,除此之外,身上没有其他能证明身份的东西,只有左手手腕上那道长长的疤,和艾晴描述的一模一样。
“是艾晴?”约翰盯着纸条,语气带着疑惑,“她不是已经被控制起来了吗,怎么会先一步动手?”
我站起身,环顾四周——厂房的后门虚掩着,地上有一串新鲜的脚印,一直延伸到工厂外的小路,显然有人在我们来之前离开过。“不一定是艾晴,但肯定有人知道我们的行动,提前下了手。”我皱起眉,心里的疑惑更重,“艾玛坤一死,六年前艾家灭门案的直接凶手没了,背后会不会还有人在操控?”
我让技术队立刻对现场进行勘查,提取脚印和刀柄上的指纹,同时让人回去核实艾晴的行踪,确认她是否有同伙。风从后门灌进来,吹得帆布哗哗作响,看着地上艾玛坤的尸体,我突然觉得,这起跨越六年的案子,似乎还藏着我们没看透的阴谋——有人在刻意清理痕迹,而我们,才刚刚摸到阴谋的边缘。
我盯着地上艾玛坤的尸体,又看了眼纸条上“艾晴会收尾”的字迹,指节因为用力攥着警棍而泛白,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不就是艾晴吗?”
“她虽然被我们控制在调查局,但未必没有同伙帮她传信、动手。”我蹲下身,用手套碰了碰刀柄,“这把刀是杀害罗晓曼的凶器,现在又用来杀了艾玛坤,明显是想灭口,让艾玛坤永远没法指认她。而且她之前供述时,只说和艾玛坤合谋杀了罗晓曼,字里行间都在避重就轻,说不定早就想好了要除掉艾玛坤,让自己少一个‘把柄’。”
韩亮凑过来,看着纸条上的字迹:“可她被看得很严,怎么联系同伙?”
“之前查她通话记录时,不是有个频繁联系的陌生号码吗?说不定那就是她的同伙。”我站起身,目光扫过工厂后门的脚印,“现在立刻回去提审艾晴,同时顺着那串脚印和陌生号码查,不管是她本人安排的,还是有同伙帮忙,都得把这条线挖到底——艾玛坤不能白死,艾家的案子也不能就这么断了!”
技术队的消息传来时,我正准备往调查局赶,手机里的文字像一块石头砸进心里——“风生,查清楚了,那个频繁联系的陌生号码,机主信息登记的就是艾晴本人,是她用假身份办的副卡。”
我猛地停住脚步,转头看向身后的约翰,语气里带着一丝了然的冷意:“果然是她。她早就留了后手,用假身份办了副卡,一边在审讯室里装忏悔,一边用副卡联系同伙,甚至可能是她自己提前安排好,等我们去工厂抓艾玛坤时,让同伙动手灭口。”
韩亮皱着眉,手里攥着现场提取的脚印照片:“可她被关在审讯室,怎么指挥同伙?而且那串脚印的尺寸,看着也不像女人的。”
“她不需要亲自指挥,只要提前跟同伙说好时间和地点,再用副卡发个消息就行。”我接过照片,指尖划过脚印边缘,“至于脚印,大概率是她找的帮手,说不定就是当年帮艾玛坤藏古董、掩盖罪行的人——毕竟艾玛坤藏了六年,不可能没同伙。”
我把手机揣回兜里,快步往警车走:“现在回去,立刻提审艾晴,把副卡的事摆到她面前,看她还怎么狡辩。她既然敢安排灭口,手里肯定还握着更多线索,比如当年艾家古董的去向,还有有没有其他人参与了灭门案。”
警车重新发动,窗外的树木飞速倒退。我看着前方的路,心里很清楚,艾晴这步棋走得狠,想靠灭口断了线索,但只要撬开她的嘴,就能顺着她摸到当年案子的根——毕竟,她藏了六年的秘密,不会因为艾玛的死,就彻底消失。
我盯着审讯室里的艾晴,把我的猜测一字一句说出来:“你是不是早就料到,艾玛坤为了自保,会把杀害罗晓曼的责任全推到你身上?所以你先下手为强,杀了他,彻底断了这个隐患?”
这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艾晴的心理防线。她原本紧绷的肩膀突然垮了下来,双手捂住脸,肩膀剧烈颤抖,过了好一会儿才放下手,眼里满是血丝:“是……是我算准了他会这么做。”
“六年前的艾家灭门案,根本就是艾玛坤一手策划的,他为了抢我家的古董,杀了我全家,我躲在衣柜里才活下来。”艾晴的声音带着哭腔,却透着一股狠劲,“这些年我一直跟着他,表面上是怕他再杀我,其实是在等机会——我知道他手里有当年没出手的古董,也知道他不敢暴露身份。”
“后来罗晓曼查宿舍楼的旧案,查到了当年的蛛丝马迹,还找到我问东问西。我怕她查出艾玛坤,更怕艾玛坤为了掩盖行踪,连我一起杀了,所以就跟他商量,一起杀了罗晓曼,伪装成宿舍矛盾。”她顿了顿,语气变得冰冷,“可我没想到,杀了罗晓曼后,他总跟我提‘万一被查出来,就说是你主谋’,我知道他靠不住,只要他活着,我就永远是他的替罪羊。”
“所以你就趁我们去抓他之前,用那把杀罗晓曼的刀,杀了他?”我追问。
艾晴点了点头,眼泪又掉了下来:“我在他常去的废弃工厂等他,说要跟他分古董,趁他不注意,就把刀捅进了他胸口……我只是想活下去,想让他为我家人的死偿命,也想让他没法再把罪名推给我。”
至此,所有谜团终于解开——六年前的艾家灭门案是艾玛坤的罪行,艾晴是幸存者却被迫与凶手纠缠;罗晓曼因查案被两人联手杀害;而艾晴为了避免被艾玛坤出卖,最终选择灭口。这场跨越六年的恩怨,终于以两败俱伤的结局,画上了句号。
【第66章(下),完】
下面是目前该案件的信息报告
案件结案报告
报告日期:2007年3月12日
主办单位:ScI调查团
主办人:何风生(我)
协办人员:王思宁、韩亮、韩轩、约翰、骆小乙、何居然、郭晓思、高苹畅、杨海泽、寸寿生、石大勇、陈雨婷、欧阳俊、陆景深、小周警官、李队长(刑警大队)、麦乐
协助人员:琴老师(学校报道负责人)、宿管阿姨(学校宿舍管理员)、张老师(学校实验室管理员)、刘传美(原蒙兰市中学班主任)、数学老师(蒙兰市第三中学教师)、英语老师(蒙兰市第三中学教师)
一、案件概述
本次结案案件涵盖两起核心关联案件,分别为2001年3月蒙兰市老公寓(现蒙兰市第三中学宿舍楼)艾家六口灭门案(以下简称“六年前灭门案”),及2007年3月11日蒙兰市第三中学宿舍真罗晓曼死亡案(以下简称“罗晓曼死亡案”)。两起案件跨越六年,核心关联人为幸存者艾晴与凶手艾玛坤,最终以艾玛坤被艾晴灭口、艾晴全面认罪告终,案件事实清晰,证据链完整。
二、案件详情
(一)六年前灭门案(2001年3月)
1. 案件基本信息
案发时间:2001年3月(具体日期因当年案件被压存,暂未核实到精确时间)
案发地点:蒙兰市老公寓(2001年后改造为蒙兰市第三中学宿舍楼,与罗晓曼死亡案案发地点为同一建筑)
被害人:艾家六口(户主艾利国、艾利国妻子、大女儿艾莉琪、二女儿艾茂叶、小女儿艾蒋郦、幼子艾小宇)
凶手:艾玛坤(已死亡,被艾晴灭口)
幸存者:艾晴(艾利国远房侄女,案发时因躲在卧室衣柜内未被发现,后改名换姓,现为蒙兰市第三中学罗晓霖所在班级新班主任)
2. 案件经过
经艾晴供述及当年负责案件的老民警回忆,2001年3月,艾玛坤因听闻艾家藏有一批价值不菲的古董,心生贪念,于夜间潜入艾家。起初艾玛坤以“借东西”为由试图套取古董位置,遭艾利国拒绝后,情绪失控持刀行凶,先后杀害艾利国夫妇及四名子女,随后翻找古董(仅找到少量小件古董,大部分古董去向至今未明确),后逃离现场。
案发后,艾晴因过度惊吓昏迷,直至次日被邻居发现后送往医院。因当时蒙兰市第三中学正筹备将老公寓改造为宿舍楼,为“保障学校声誉”,该案件被压存,未对外公开,仅留存少量户籍档案及老民警个人记录,导致案件长期未侦破。
3. 关键证据
当年老民警留存的《艾家户籍档案》:明确记载艾家六口身份信息及艾晴与艾家的亲属关系,档案照片与艾晴当前面容可比对一致。
艾晴供述:详细描述案发时艾玛坤的外貌特征(左手手腕有一道约5厘米长的疤痕、穿黑色风衣、戴深色帽子),与后续艾玛坤尸体特征完全匹配。
老公寓改造前的建筑图纸:标注艾晴案发时躲藏的衣柜位置,与罗晓曼死亡案中真罗晓曼尸体藏匿的衣柜位置一致(艾晴供述称“选择同一衣柜藏尸,是为了混淆调查方向,让警方误以为是宿舍内部矛盾”)。
(二)罗晓曼死亡案(2007年3月11日)
1. 案件基本信息
案发时间:2007年3月11日
案发地点:蒙兰市第三中学宿舍楼(原艾家老公寓)某宿舍
被害人:真罗晓曼(蒙兰市第三中学学生,罗晓霖双胞胎姐姐)
凶手:艾晴、艾玛坤(艾玛坤为主谋,艾晴协助,后艾晴为自保灭口艾玛坤)
关联人员:罗晓霖(真罗晓曼双胞胎妹妹,案发后因与姐姐互换身份,初始被列为怀疑对象,后排除嫌疑)
2. 案件经过
2007年3月,真罗晓曼因偶然发现宿舍楼内隐藏通道及衣柜夹层中的旧纸条(记录“六年前艾莉琪、茂叶琪、蒋郦安死亡”,实为艾家子女名字改动后的虚假信息),开始调查“六年前宿舍命案”,并多次找到新班主任艾晴询问相关细节。
艾晴因担心真罗晓曼进一步调查会揭露“老公寓灭门案”真相,更害怕艾玛坤因身份暴露对自己灭口(艾晴多年来一直暗中跟踪艾玛坤,掌握其藏身地点及少量古董信息,双方形成“互相牵制”关系),遂将此事告知艾玛坤。艾玛坤为掩盖罪行,提议“杀了真罗晓曼,伪装成宿舍内部矛盾”,艾晴被迫同意。
2007年3月11日午后,艾晴以“谈心”为由敲开真罗晓曼所在宿舍门,趁真罗晓曼转身整理书桌时,艾玛坤从宿舍后门潜入,捂住真罗晓曼口鼻,用事先准备好的水果刀(后被藏于床底)杀害真罗晓曼,随后两人将尸体藏于衣柜内,清理现场痕迹后逃离。
案发后,罗晓霖因与真罗晓曼互换身份,在整理行李时发现床底带血的刀及衣柜内的尸体,引发调查。初始调查中,警方因“身份互换”线索怀疑罗晓霖,后经艾晴供述及其他证据排除罗晓霖嫌疑。
3. 案件后续(艾玛坤被灭口)
罗晓曼死亡案调查期间,艾玛坤多次向艾晴提及“若被警方抓获,就将主谋罪名推给艾晴”,艾晴意识到艾玛坤不可靠,为避免成为“替罪羊”,决定灭口。
艾晴利用其用假身份办理的副卡(此前调查中发现的“陌生号码”),以“分当年找到的古董”为由,约艾玛坤于2007年3月12日午后在城郊废弃工厂见面。见面后,艾晴趁艾玛坤查看古董(少量小件古董)时,用杀害真罗晓曼的同一把水果刀,从背后捅向艾玛坤胸口,致其当场死亡。艾晴逃离现场前,在艾玛坤手中塞入写有“艾晴会收尾”的纸条(意图混淆调查方向,暗示有第三方参与),后返回学校继续担任班主任,直至被警方锁定为幸存者及嫌疑人。
4. 关键证据
物证:杀害真罗晓曼与艾玛坤的同一把水果刀(刀柄提取到艾晴与艾玛坤的指纹,刀刃残留两人血迹,经dNA比对确认)。
通讯记录:艾晴用假身份办理的副卡通话记录,显示2007年3月11日-12日与艾玛坤的频繁联系(含约定见面时间、地点的短信)。
现场勘查记录:城郊废弃工厂艾玛坤尸体旁的纸条(字迹经鉴定为艾晴所写)、工厂后门的脚印(尺寸与艾晴日常穿的鞋子一致,鞋底花纹匹配)。
艾晴供述:完整交代与艾玛坤合谋杀害真罗晓曼、后灭口艾玛坤的全过程,细节与物证、勘查记录完全吻合。
三、案件关联分析
1. 人员关联:艾晴是两起案件的核心关联人(六年前灭门案幸存者、罗晓曼死亡案共犯及艾玛坤灭口案凶手),艾玛坤是两起案件的主凶(六年前灭门案凶手、罗晓曼死亡案共犯)。
2. 地点关联:两起案件的核心地点均为“蒙兰市老公寓(现第三中学宿舍楼)”,艾玛坤被灭口的城郊废弃工厂,是艾晴根据艾玛坤“藏古董的常用地点”选择的,进一步印证两人长期的牵制关系。
3. 动机关联:六年前灭门案动机为“贪图艾家古董”,罗晓曼死亡案动机为“掩盖灭门案真相、避免身份暴露”,艾玛坤灭口案动机为“避免被艾玛坤推责、自保”,动机链条完整且符合逻辑。
四、案件结论
1. 六年前艾家六口灭门案:凶手艾玛坤(已死亡),案件事实清晰,证据链完整,因凶手已死亡,依法不再追究刑事责任;幸存者艾晴因当年未成年(案发时12岁)且无参与犯罪行为,不承担该案件责任。
2. 罗晓曼死亡案:凶手艾晴、艾玛坤(艾玛坤已死亡),艾晴作为共犯,参与合谋及实施,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艾玛坤因已死亡,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3. 艾玛坤灭口案:凶手艾晴,单独实施杀人行为,动机为自保,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遗留问题及后续建议
1. 遗留问题:六年前艾家的大部分古董去向未明确,艾玛坤是否有其他同伙(协助藏匿古董、掩盖罪行)尚未核实。
2. 后续建议:
继续调查艾家古董的去向,重点排查艾玛坤生前的社会关系,确认是否有其他同伙;
整理两起案件的全部档案,移交检察院,由检察院依法对艾晴提起公诉;
向蒙兰市第三中学通报案件详情,建议学校加强对宿舍楼及学生安全的管理,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报告人:何风生
审核人:李队长(刑警大队)
2007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