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信雄在戒备森严的欢迎宴会上被当众刺杀,消息如同引爆了一颗重磅炸弹,瞬间震动了整个上海日军高层,甚至惊动了东京大本营。
上海日军高层震怒,东京大本营发来措辞严厉的质询电。梅机关气压低得能拧出水来,佐藤将军的脸黑得像锅底,亲自挂帅成立联合调查组。特高课、宪兵队、海军警务部……几方人马挤在会议室里,互相瞪着眼,空气中弥漫着硝烟味和推卸责任的急切。
陈晓作为现场“重要目击者”之一,也被多次“请”去问话。保持着恰到好处的配合与一丝劫后余生的余悸,他的陈述滴水不漏:闻到烟味,看到混乱,听到枪声,然后躲藏,最后看到武田将军倒地。他“如实”描述了袭击者的衣着、大致外貌和疯狂的举动,以及那句含糊的“天诛国贼”。
他巧妙地将调查的视线,引向了那两名已被击毙的枪手身份,以及他们可能受何人指使这个方向。
调查很快有了“突破”。两名枪手的身份被查明,是台湾籍退伍兵,有怨怼军方的前科。从他们临时的落脚点搜出了少量财物和与某个日侨商会下属空壳公司有关的凭证。而这个商会,恰好与武田在宴会上冷落的几位海军背景商人存在竞争关系。
更“巧合”的是,在事发前,机关内部关于武田可能插手南方事务、损害某些集团利益的流言,也被翻了出来,成了佐证。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隐隐指向了因利益或理念冲突,而引发的内部仇杀。海军派、部分日侨势力,成了潜在的怀疑对象。
陈晓在撰写事件分析报告时,更是“客观”地强调了现场混乱中存在的“协调问题”——海军陆战队与宪兵队的反应存在时间差,通讯一度混乱,未能形成有效合力,这为袭击者提供了可乘之机。这与他事前提交的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中的“建议”完美呼应,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
他甚至在小林弘树跑来跟他抱怨调查进展缓慢时,适时对小林弘树“感叹”:“可惜了,武田将军本是帝国栋梁,却因为一些……内部的纷争……唉。” 欲言又止,引人遐想。
小林深以为然,在向佐藤汇报时,也明显倾向于“内部矛盾激化导致恶性事件”的论调。
海军方面和涉事日侨势力则暴跳如雷,极力撇清,反指是陆军内部清算或抗日分子精心策划的嫁祸,调查陷入了僵局和扯皮。调查会议变成了菜市场,各方代表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卷宗摔得啪啪响。
佐藤主持了几次联席会议,看着台下这出闹剧,眼神越来越冷。他手里拿着陈晓那份逻辑清晰、数据详实、结论“客观”的分析报告,又翻看着其他方向毫无实质性进展、只会互相咬的调查卷宗。
他当然不相信事情会这么简单。那两个台湾籍枪手,蠢得像是被人特意选出来的弃子。整个事件透着一股被精心算计过的味道。烟雾起得太过“及时”,流弹命中得太过“巧合”。
但是,没有证据。所有的线索都断在了那两具尸体和那几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关联”上。继续深挖下去,只会让陆海军之间、军方与侨民之间的矛盾彻底公开化、白热化,于当前本就艰难的局势有百害而无一利。东京方面也传来了不希望事态扩大、影响“稳定”的隐晦指示。
几天后,在经过又一轮激烈的幕后博弈和妥协后,在更高层的干预下(据说来自东京的某位大人物不愿看到事情闹大),事件的“官方定性”终于尘埃落定。
一份措辞严谨、面面俱到的调查报告被摆上了台面:
“经联合调查组周密查证,确认此次袭击系受抗日分子蛊惑、利诱之台籍退伍兵xxx、xxx所为。该二犯利用我内部安保协调之细微疏漏,制造混乱,实施恐怖袭击,意图破坏帝国团结,其心可诛!相关安保责任人已依规予以惩处。此事深刻暴露之隐患,各单位需引以为戒,加强协作,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两名死去的枪手承担了所有罪责。几名负责现场安保协调工作的中低级军官(恰好分属陆军宪兵和海军陆战队)被撤职查办,充当了平息各方怒气的替罪羊。
轰动一时的武田遇刺案,就这样在高层有意的控制和各方默契的“配合”下,逐渐平息了下去。表面的秩序恢复了,但水面下的猜忌和隔阂,却如同被打碎的玻璃,再也无法复原。
陈晓安全地置身事外,甚至因为其在事件中“冷静”的现场表现和“极具预见性”的事前风险评估,反而又赢得了几分“稳重可靠”的评价。
他坐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似乎恢复平静的梅机关大院,内心并无多少喜悦。
他知道,自己又一次在钢丝上晃悠着走了过来。佐藤在最后一次调查总结会上,那扫过他的、看似平静无波却深邃难测的眼神,让他明白,怀疑的钉子并未拔除,只是被更深的权谋和现实压力,暂时砸进了木头里,看不见,却依然存在。
“银刀”计划算是成功了,他除掉了一个恶魔,也给敌人内部埋下了一根更深的刺。
但下一次呢?铁盒的失踪,依然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他拿起一份新到的电报,是关于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登陆的消息。
新的风暴,已经在太平洋上再次酝酿。
而他这个隐藏在风暴眼中的暗影,脚下的薄冰,似乎又裂开了几道细微的纹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