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的庆功宴残酒还没完全挥发干净,梅机关走廊里的地毯都还残留着几处不慎洒落的清酒渍,但新的战争齿轮已经轰然转动。
日本战争机器的巨大惯性已经全力转向南方。如同决堤的洪水,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发动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香港、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盟军防线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节节败退。
陈晓这个刚刚加冕的“战略预言家”,自然被赋予了更核心的任务。他办公桌上那份镶着金边的“赤诚级权限”任命书墨迹未干,另一波更加汹涌的情报洪流就劈头盖脸地砸了下来。
小林弘树冲进他办公室的样子,活像刚嗑了军用药丸,眼睛赤红,亢奋得手指都在发抖,抱来的文件堆在陈晓桌上发出“咚”的一声闷响。
“高桥君!南方!帝国的下一个舞台!”小林嗓门大得能震碎玻璃,“马来亚!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帝国战车所向披靡!但盟军那些白皮猪绝不会坐以待毙!你的新任务——”
陈晓面上肃穆,内心白眼翻上了天:又来?刚演完“珍珠港预言家”,现在又要当“南方战况解说员”?这戏码没完没了。
小林可听不见他吐槽,巴掌拍在文件山上,唾沫横飞:“——整合所有南方战区情报!重点是:
第一,盟军兵力调动和防御部署:分析美、英、荷、澳等盟军在菲律宾、马来亚、缅甸等地的兵力变化、防御工事加固情况、以及可能的战略撤退路线;
推测他们可能往哪儿增兵,在哪儿修工事,打算怎么跑!
第二,当地抵抗力量与民心向背:评估东南亚各地土着对日军的态度,以及当地抗日游击队的活动情况;
那帮南洋猴子到底站哪边?是箪食壶浆欢迎王师,还是准备在丛林里打黑枪?
第三,后勤补给与气候影响:分析热带雨林、季风气候对日军作战和后勤补给的影响,为前线部队提供建议。
那鬼天气!热带雨林、季风!对咱们的补给线是致命伤!
第四,盟军战略意图研判:根据各方信息,推断盟军是否会在澳大利亚建立反攻基地,美国需要多久能初步恢复太平洋舰队战力并进行反击。
这也是最关键的——美国人战力回复情况!”
他每说一条,手指就重重戳一下桌面,仿佛那不是木头,而是盟军司令的脑门。
“高桥君!”小林用力拍着陈晓的肩膀,力道大得能拍断骨头,眼神充满对战争的狂热,“这是决定帝国命运的决战!你的分析,你的判断,将直接关系到无数前线将士的生死和战役的成败!帝国,再一次需要你的大脑!”
陈晓微微鞠躬,面色凝重地接过任务:“属下明白,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帝国厚望。”心里却在冷笑:需要我的大脑?让我帮你们把屠刀磨得更锋利些,也断得更快些吧。
送走激动得同手同脚的小林,陈晓坐回椅子,看着那摞几乎挡住窗外光线的文件。他随手拿起最上面一份,是关于菲律宾美军在巴丹半岛构筑第二道防线的零星报告。大脑自动开始运转,分析其防御薄弱点,评估日军穿插可能性……一份《巴丹半岛迂回攻击路线建议》的腹稿瞬间成型。
他放下文件,揉了揉眉心。这感觉真他妈荒谬。他,陈晓,灵魂深处的中国人,此刻正坐在日本特务机关的心脏里,兢兢业业地帮侵略者规划如何更高效地屠杀未来的盟军。这算什么?跨国界、跨阵营的“职业精神”?
“高桥副组长,”手下中村探进头来,递上一份电文,“海军那边转来的,关于缅甸仰光港英军物资囤积的最新航拍照片分析请求。”
陈晓接过,扫了一眼:“放那儿吧。告诉海军,别光盯着港口,注意一下通往曼德勒的铁路线运力,那才是英国人往北边(指中国)输血的关键。还有,让他们评估一下雨季提前对缅北道路的影响。”
中村记录的手顿了顿,眼中闪过佩服:“是!高桥先生考虑得真周全。”
周全?陈晓内心毫无波澜。他只是比这帮鬼子多了几十年的历史答案和上帝视角。他知道缅甸这条线对中国多重要,也知道雨季会是日军的噩梦。他现在做的,就是一边“帮”日军推进,一边把这些未来会让他们头疼的隐患,提前以“专业建议”的形式埋进报告里。
这工作,干得他快精神分裂了。
他埋首于浩瀚的情报海洋中,像一台高效而无情的处理器。各地的战报、侦察机照片、破译的零星电文、线人传来的混乱消息……雪片般飞来。他需要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编织成逻辑清晰的分析报告。
他看到日军在马来亚丛林中快速推进,但也从零星的抵抗报告中嗅到了未来游击战的隐患;他分析着美军在菲律宾科雷希多岛的顽强抵抗,推断着其战略拖延的意图;他评估着缅甸公路对于中国战场的重要性,意识到这里必将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他的报告依旧“精准”、“犀利”得让高层拍案叫绝。他甚至“预见”性地指出,盟军很可能以澳大利亚为跳板,利用其广阔的纵深和英美支援,逐步积蓄力量反攻,建议日军及早谋划,或进行战略轰炸,或扶持当地独立势力进行牵制。
这建议阴损而老辣,听得佐藤都微微颔首。
日特高层对他的依赖与日俱增。
权力和影响力在无形中进一步膨胀。他坐在上海的办公室里,运筹帷幄,手指所及,便是千里之外的血火硝烟。
这种感觉,带着一种掌控命运的、令人作呕的虚荣感,也伴随着更深沉的负罪感。他知道,自己输出的每一份“卓越”分析,都可能让某个菲律宾村庄多挨几发炮弹,让某个缅甸小镇多经历一场洗劫。
唯一的、微弱的、近乎自欺欺人的安慰是:他也在借此机会,深入了解日军南方军的作战模式、后勤短板、指挥系统的僵化之处,以及……他们未来必然会在广袤的东南亚丛林和岛屿中陷入的泥潭。这些,或许将来能换成有价值的筹码。
“高桥桑,”另一个手下拿着文件过来请示,“这份关于法属印度支那(越南)边境巡逻队与当地武装发生摩擦的报告,需要标注紧急程度吗?”
陈晓快速浏览了一下:“标注‘关注级’。摩擦规模不大,但注意收集当地民族主义情绪的动向。有时候,小火星能燎原。”他顿了顿,补充道,“尤其是……注意是否有外部势力,如重庆或盟军在背后煽动的迹象。”
“是!”手下领命而去。
陈晓靠向椅背,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外部势力……他自己不就是最大的“外部势力”吗?一个潜伏在敌人心脏里,一边帮敌人磨刀,一边偷偷记录刀身上每个锈迹和裂纹的“外部势力”。
这活儿真不是人干的。
他甩甩头,把那些纷乱的思绪强行压下,重新聚焦于眼前的情报迷宫。南方战局如同一盘刚刚展开的复杂棋局,他既是旁观者,又是隐形的对弈者。
而在这盘棋里,他刚刚落下的一子,关于澳大利亚的那份“预警”,就像一颗投入深水的石子。它会引起怎样的连锁反应?是会促使日军采取更激进的行动,从而更快地暴露其力量的极限?还是会让盟军提前加强澳洲防务,让未来的反攻更艰难?
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这台“高桥牌”情报处理器,必须继续高速运转下去,直到……某个未知的终点。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沉,办公室里的灯亮了起来,将他的影子长长地投在墙壁上,与那幅巨大的南洋地图重叠在一起。
新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他必须利用好这个机会,深入了解日军的作战模式、薄弱环节和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这些信息,或许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就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只是,在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看着地图上那些被日军旗标覆盖的区域,他都仿佛能听到无声的哭泣和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