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关于长沙作战后勤保障的绝密方案,陈晓最终没能复制或记录。小林弘树的警告言犹在耳,隔间内可能存在的监控像无形的眼睛悬在头顶。他只能依靠超越常人的专注力和记忆力,像扫描仪一样,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将方案中的关键信息——主要物资集散地、运输路线优先级、大致时间表、以及方案背后隐约透露出的日军战略重心和后勤弱点——强行烙印在脑海里。
第二天一早,他准时将原件、工整的翻译稿和简洁的要点摘要交给了小林弘树。小林仔细检查后,满意地点点头,当着他的面,将翻译稿和摘要投入了碎纸机,原件则锁进了自己的保险柜。
“做得很好,高桥君。辛苦了。”小林的赞许似乎比以往更真诚了一点。
陈晓谦恭地鞠躬退下,回到隔间后,立刻趁记忆还清晰,将昨晚硬记下来的关键信息,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和缩写,零散地记录在不同的、看似无关的工作笔记和草稿纸的边角空白处。这些信息碎片,之后他会找机会整理出来,通过死信箱传递给军统。价值足够巨大,但又不会暴露方案的完整性和来源。
这次经历让他更加确信,不能只满足于传递现成的、有时效性的战术情报。要想在这魔窟里扎根更深,获得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影响局势,他必须展现出某种“预见性”。而他最大的、独一无二的优势,正是来自未来的、对历史走向的模糊记忆。
是时候抛出一颗真正的重磅炸弹了。
他选择的方向是:国际局势。这是最能体现“战略眼光”的领域,也最能规避他无法提供具体细节的短板。
此时是1939年8月下旬,欧洲战云密布,纳粹德国磨刀霍霍,苏联态度暧昧难测。而在日本国内,深陷中国战场泥潭的焦虑感与对外扩张的贪婪交织,“北进”攻击苏联与“南下”夺取东南亚资源的争论在高层吵得不可开交。
陈晓知道,用不了多久,就在这个8月底,苏德就会签订那份震惊世界的《互不侵犯条约》,然后德国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而日本,最终将在权衡利弊后,选择“南进”,踏上通往珍珠港和太平洋战争的不归路。
他当然不能像先知一样直接剧透。他需要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极其敏锐、逻辑严谨、敢于大胆假设的国际政治分析师。
接下来的几天,他减少了社交,埋头在机关的资料室里,大量翻阅过期的英文、德文国际报刊(尽管新闻滞后,但分析文章仍有价值),并结合自己知道的历史结果,进行“反向推理”和“合理外推”。
他花费了大量心血,字斟句酌,精心炮制了一份题为《关于欧洲近期局势演变及其对帝国战略之潜在影响的初步研判》的报告。
报告开头,他先是“客观”分析了德国与英法之间的矛盾如何不可调和,与苏联之间存在的巨大战略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鸿沟。铺垫做足之后,他笔锋陡然一转,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堪称石破天惊、离经叛道的“推测”:
“……然而,综合考量德意志当前战略重心(避免两线作战)、苏维埃俄国近期外交动向及其对远东利益的担忧,属下冒昧提出一个极为大胆的假设:尽管存在巨大障碍,但德苏双方存在在未来数周内,达成某种形式的互不侵犯协定,甚至不排除包含秘密瓜分势力范围条款之可能性。”
他继续写道:“若此推测不幸言中,欧洲大战恐将迅速爆发,且初期德国凭借其军事优势和战略突然性,或将取得重大进展。届时,英法两国必倾尽全力于西方战线,其在亚洲之殖民地(如法属印度支那、荷属东印度、缅甸、马来亚乃至菲律宾)防御力量将不可避免地出现空虚。”
紧接着,他将话题引回日本:“此一国际格局之剧变,对帝国而言,既是重大挑战,亦蕴含空前机遇。帝国‘中国事变’所需之庞大战略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锡、钨等),长期以来受制于英美之禁运或潜在威胁。若欧洲战起,西方无暇东顾,此或为解决资源瓶颈、彻底奠定‘圣战’基础之千载良机……当然,南下战略亦意味着与英美荷等国之利益发生直接正面冲突,风险巨大,决策需极度审慎,务必做好万全准备。”
通篇报告,他使用了大量“推测”、“可能”、“假设”、“潜在”、“或可”、“风险不容忽视”等谨慎词汇,但核心判断清晰无比,逻辑链条看似严密。
他将报告呈送给小林弘树时,故意显得十分忐忑不安:“小林先生,这是属下近期研究国际形势的一些不成熟的、甚至有些荒谬的想法,主要是基于公开信息的一些推断和胡思乱想,可能……完全错误,贻笑大方,请您务必严厉批判指正。”
小林弘树起初只是随意翻阅,但看着看着,脸色逐渐变得凝重,眉头紧锁。当他看到“德苏互不侵犯”的大胆推测时,瞳孔猛地收缩,甚至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他快速浏览完后面关于“南下机遇”的分析,然后猛地抬起头,目光如电般射向陈晓,充满了难以置信的震惊和深深的审视。
“德苏妥协?互不侵犯?高桥君,你……你知道你这个推测有多么惊世骇俗吗?这几乎颠覆了所有现存的政治和军事常识!”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
陈晓低下头,姿态放得更低:“属下深知此论荒谬绝伦,纯属基于逻辑推导的最大胆猜想,毫无实证支持,请您恕罪。只因觉得此事关乎帝国国运,不敢隐瞒,这才斗胆呈报……”
小林弘树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指急促地敲击着桌面,目光再次落回报告上,反复扫视着那些惊心动魄的段落。他的内心显然正经历着巨大的冲击。这个推测太大胆,太匪夷所思,但……仔细想想,从利益角度分析,又并非完全不可能?如果……万一成真呢?
这份报告的价值,远超十份具体的战术情报!它关乎的是战略层面的抉择!
“你的想法……太大胆了……”小林弘树缓缓说道,语气前所未有的复杂,混合着震惊、怀疑,以及一丝压抑不住的兴奋,“虽然听起来如同天方夜谭,但……你的推导过程,确有几分道理。这份报告我会立刻以最高密级呈送上级部门乃至军部参考。高桥君,你……”
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汇:“你再次让我……刮目相看。”
报告被以最快速度、最保密的方式送走了。
接下来的几天,机关里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一些平时难得一见的高级军官和文官开始偶尔“路过”分析课,他们的目光会有意无意地、带着探究意味地扫过陈晓那间小隔间的门。小林弘树与他谈话时,语气中也不自觉地多了几分平等的“探讨”意味,甚至偶尔会问他:“高桥君,你对北边(苏联)最近的调动怎么看?”
虽然上面没有明确的反馈,但陈晓知道,他的“预言”已经像一颗投入深潭的巨石,在日特高层乃至更上层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难以平息的波澜。
他们现在一定将信将疑,备受震撼,甚至可能感到一丝不安。
而他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等待历史,按照它固有的轨迹,来证明他这个“高桥顾问”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