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梅机关内部忙着“整风肃纪”的时候,来自北方的寒流再次试图南下。关东军参谋部的一些死硬派军官,依旧对诺门坎的失败耿耿于怀,也对富饶的西伯利亚念念不忘。他们趁着苏德战争爆发,苏联西部吃紧的“良机”,再次鼓噪起来,提出了一系列“有限度的”、“试探性的”对苏挑衅行动计划,试图在远东牵制苏军,甚至幻想能趁火打劫。
这些计划被作为“参考意见”下发到各情报机关,要求进行“可行性评估”。这份烫手山芋,不出意外地,又经由小林弘树,转到了“战略分析专家”陈晓的桌上。
陈晓看着地图上那些指向苏联远东边境的、狂妄而又愚蠢的箭头,心里冷笑连连。历史上,日本最终选择了南进,但北进派的噪音始终存在,直到1945年苏军钢铁洪流碾碎关东军才彻底消停。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再次充当历史的刹车片,用最“专业”的方式,把这些狂热分子的冒险念头掐死在萌芽状态。
他再次调出诺门坎战役的详细数据,以及他能接触到的所有关于苏联远东军力的最新情报(虽然有限,但足以说明问题)。他开始撰写一份极其强硬、数据详实的风险评估报告。
报告毫不客气地驳斥了“有限度挑衅”的天真想法:
1. **实力对比悬殊:** 再次强调诺门坎战役中双方在坦克、火炮、飞机数量和质量上的巨大差距,并指出经过两年发展,苏军远东部队的装备和训练水平只增不减。日军并无明显改善。
2. **苏军并未削弱:** 尽管苏德战争爆发,但斯大林在远东部署的百万大军基本未动,警惕性极高,防御工事不断完善。其强大的装甲预备队和远程航空兵足以对任何挑衅做出毁灭性回应。
3. **地理气候恶劣:** 西伯利亚的严寒、荒芜和遥远距离,将是日军后勤补给无法逾越的噩梦,而苏军则享有内线作战的优势。
4. **战略上毫无意义:** 即使侥幸取得一些战术成果,也无法动摇苏联的根本,反而会彻底激怒苏联,将帝国拖入两线作战的绝境,彻底破坏“南进”战略所需的稳定北方环境。
他的结论斩钉截铁,毫不含糊:
“任何形式的对苏挑衅行为,在目前及可预见的未来,都是极其危险且得不偿失的军事冒险,成功率极低,而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远超想象。帝国战略重心已明确转向南方,不应也不能在北方向意孤行,分散宝贵资源和精力。建议严词驳回此类冒险计划,并重申以稳定北方防线为第一要务。”
报告写得火药味十足,几乎是指着关东军那帮参谋的鼻子骂他们“愚蠢”、“短视”。但这正是小林弘树以及其背后的南进派想要看到的——一份足够强硬、逻辑清晰、能彻底堵住北进派嘴巴的专业报告。
小林拿到报告后,大喜过望,立刻将其作为梅机关的正式意见呈送上去,并在多个场合引用报告内容,激烈抨击北进派的冒险思想。
报告在高层争论中引发了激烈反响。北进派军官被这份毫不留情的报告气得暴跳如雷,斥责陈晓“畏敌如虎”、“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但他们拿不出任何可以反驳的有力数据和逻辑。
而南进派则如获至宝,将陈晓的报告视为“清醒”、“理性”、“深谋远虑”的典范,极大地支持了他们的立场。
最终的决策天平,再次倒向了南进派。关东军提出的那些试探性计划被高层否决,并要求其“恪守防线,勿节外生枝”。
北进派的余烬,再次被陈晓用一盆冰冷的、数据构成的现实之水,彻底浇灭。
陈晓坐在办公室里,听到来自北方的喧嚣再次沉寂下去的消息,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他又一次“拯救”了日本,使其避免了提前与苏联巨人全面开战的灭顶之灾。
但这并非他所愿。他只是在一个错误的选择和一个更错误的选择之间,无奈地选择了后者(对日本而言),并将其推向更错误的深渊(南进)。
这种在刀锋上跳舞的感觉,既惊险,又带着一种上帝视角的荒谬感。
他知道,北进的威胁暂时解除了。
日本的战车,已经加足了马力,朝着南方那片更广阔的、注定要撞得头破血流的礁石,狂飙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