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狼”事件的余波渐渐平息,陈晓凭借那份“忠诚”的报告,进一步巩固了自己“深思熟虑、顾全大局”的形象。但他知道,这点功绩还不足以彻底抵消黑木的疑虑,更不足以在即将到来的、更剧烈的风暴中保全自身。他需要更大的“功勋”,需要展现出更不可替代的价值。
机会来自于欧洲骤变的局势。1939年的夏天,欧洲大陆战云密布。德国吞并捷克后,矛头直指波兰。英法与德国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而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德国东线的巨熊——苏联的态度上。
日本国内和军部内部,关于“北进”还是“南进”的争论再次甚嚣尘上。主张北进,与德国夹击苏联的呼声一直很高。但陈晓知道,历史的剧本早已写好——苏德很快就会缔结那份震惊世界的《互不侵犯条约》,让所有预言两国必战的人大跌眼镜。
这对他而言,不是一个风险,而是一个巨大的机遇。一个利用信息差,再次上演“神预测”的舞台已经搭好。
他花费了数个晚上,闭门谢客,精心炮制了一份题为《近期欧陆局势走向及对帝国战略之影响刍议》的分析报告。报告引用了大量公开的新闻电讯、外交表态、经济数据甚至是一些哲学地缘政治的理论,以此显示其思考的“深度”,但其核心论点却石破天惊:
“……基于对斯大林现实主义外交风格的研判,以及对德国避免两线作战迫切需求的分析,属下认为,近期苏德关系存在出现‘戏剧性缓和’的可能性,甚至不排除达成某种形式的‘互不侵犯谅解’。”
“……此举若成真,将极大缓解德国东线压力,使其可全力应对西线战事。而对于帝国而言,北进战略所依赖的‘德苏开战、东西夹击’之基础将不复存在,其战略价值将大打折扣,风险则将急剧升高。”
“……建议高层密切关注苏德接触之任何细微迹象,不宜过早将战略重心押注于北进,而应更审慎地评估南洋资源之于帝国生存的不可替代性。”
报告写得极其谨慎,通篇都是“可能性”、“不排除”、“刍议”、“建议关注”等留有余地的词汇,但核心判断却清晰而大胆——苏德不会打,反而可能媾和。
他知道,这份报告递交上去,必然会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嘲笑。但他赌的就是那即将到来的历史事实。
报告通过机要渠道直接呈送给了小林弘树,并抄送了黑木中佐以及更高层。
果然,报告送上去的当天下午,小林就急匆匆地把他叫了过去,脸上不再是往常的赞赏,而是混合着震惊和担忧。
“高桥君!你这份报告……太大胆了!”小林压低了声音,几乎是在耳语,“现在上面都在鼓吹日德意防共协定,指望德国人在西边拖住苏联甚至开战,你这直接说苏德可能和解?这……这太骇人听闻了!会不会……太冒险了?”
陈晓脸上露出学者般的固执和坦诚:“小林先生,属下只是基于现有信息和逻辑进行的推演。斯大林不是理想主义者,希特勒更需要避免两线作战。两者存在利益交换的空间。属下认为,提醒高层注意这种潜在的可能性,是情报分析人员的职责所在,即便它听起来有些惊世骇俗。”
“可是……这万一判断失误……”小林搓着手,显得很焦虑。他欣赏陈晓的能力,但也怕被这份过于大胆的报告牵连。
“如果判断失误,属下愿承担一切责任。”陈晓斩钉截铁地说,语气中充满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感(内心oS:承担个屁,历史书就是我写的)。
小林看着他坚定的表情,叹了口气:“好吧……报告我已经送上去了。但愿……但愿你是对的。”
消息很快在高层小范围内传开。质疑和嘲笑声果然如潮水般涌来。不少顽固的北进派军官斥之为“荒谬绝伦”、“痴人说梦”、“动摇军心”。甚至连一些原本欣赏陈晓的人,也觉得他这次步子迈得太大,太过哗众取宠。
黑木中佐再次拿着报告来找他“请教”,问题比以往更加尖锐和深入,几乎是在拷问他的每一个论据和推理环节。陈晓早有准备,引经据典,从容应对,将一切归结于“冷静的、不受主流观点影响的独立分析”。
尽管表面上应对自如,但陈晓内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历史虽然大概率不会改变,但万一这个时空出了点幺蛾子呢?那他就不是天才,而是彻底沦为笑柄,甚至可能被安上“扰乱战略”的罪名。
几天后,来自更高层的指示下来了,语气复杂而微妙。一方面,没有采纳他报告中的核心观点,毕竟太过颠覆,但另一方面,却命令他“密切关注苏德方向任何异常动向,如有任何蛛丝马迹,立即直接汇报”。
这是一种典型的官僚处理方式:既不轻易相信,也不完全否定,先挂起来看看风向。
陈晓心中暗暗松了口气。第一步成功了。种子已经埋下,只等事实的雨水来浇灌,让它破土而出,震惊所有人。
他回到办公室,看着窗外阴沉的天空,欧洲的方向正被浓云笼罩。
一场即将震动世界的外交地震,正在酝酿。
而他,或许是这个时代唯一一个提前听到地底轰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