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渐息,春日的暖阳缓缓化开长白山的冰雪。陈沐阳站在新修的了望塔上,望着山脚下炊烟袅袅的部落,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打铁声与孩童嬉笑。战胜苍狼部落后,部落迎来了难得的安宁,他决定将更多心力投入改善族人的生活。
“沐阳!快来看这是什么?”老药师的喊声从草药园传来。陈沐阳顺着木梯爬下塔楼,踩着新铺的石板路来到园圃。园子里整齐排列着用竹篱笆围起的药畦,老药师正蹲在一丛嫩绿的植株旁,布满皱纹的手轻轻拨弄着叶片:“这株草我从未见过,叶片有七片锯齿,根须泛着金线。”
陈沐阳蹲下身子,仔细观察植株形态,突然想起祖父日记中的记载:“七叶金线参,生于背阴崖壁,需晨露浇灌方可存活,有起死回生之效。”他兴奋地握住老药师的手:“这是千金难寻的良药!但采摘时要小心,需留三分之一根茎在土中,来年才能再生。”两人合力采下部分叶片,用浸透松脂的油纸包好,送往部落的药房。
改善生活要从衣食住行入手。陈沐阳带着年轻人深入山林,寻找合适的材料。在一处向阳的山谷,他们发现大片野生苎麻。“这种麻纤维细长坚韧,能纺出比麻布更轻薄的布料。”陈沐阳示范着用石刀割下麻杆,“先浸泡在溪水中沤制,去掉外皮,取出纤维后用木梳梳理......”
女人们很快掌握了新技艺。部落的纺织坊里,改良后的脚踏纺车飞速旋转,苎麻纤维在她们手中变成洁白的纱线。陈沐阳又根据记忆中的样式,设计出简易的织布机,添加了可以调节经纬密度的装置。当第一匹细腻柔软的苎麻布织成时,老裁缝捧着布料老泪纵横:“这辈子竟能摸到这般顺滑的料子!”
食物方面,陈沐阳带领众人开辟了新的菜园。他在园子里挖了纵横交错的水渠,引入山间清泉,又用发酵的兽粪和草木灰制作有机肥。“种菜讲究轮作。”他指着刚翻耕的土地对族人解释,“今年种萝卜,明年就种豆子,这样土地才不会贫瘠。”当嫩绿的菜苗破土而出时,孩子们围着菜园又蹦又跳。
狩猎方式也有了革新。陈沐阳根据陷阱原理,设计出“连环套”。在野兽常出没的路径上,先设下绊兽索,将猎物绊倒后,周围隐藏的绳网会自动收紧。一次捕猎中,他们用这个方法成功捕获了三头野鹿。剥皮剔骨后,陈沐阳教大家制作熏肉:“用柏树枝熏烤,再抹上盐和香料,能保存数月不坏。”
居住条件的改善最让族人欣喜。陈沐阳带着工匠们开采山中的石料,用石灰和黏土混合制成砂浆,建造起坚固的石屋。石屋的窗户装上了用松脂熬制的透明薄片,既能挡风又能透光。他还设计了火炕,在屋内砌起烟道,让烟火从炕下经过,冬天时整个屋子都暖烘烘的。
“这简直是神仙住的地方!”一位老人搬进新家时感慨道。屋子中央摆放着新铸的铁炉,炉上的铁锅炖着香喷喷的野菜鹿肉汤。陈沐阳又教大家制作陶制的碗碟,在表面绘制上山川草木的图案。部落的生活气息愈发浓郁,连空气里都飘着饭菜的香气。
在改善生活的同时,陈沐阳没有忘记对年轻人的教导。他在部落里办起学堂,用木炭在石板上写字,教孩子们读书识字。“这个字是‘山’,像不像我们眼前的长白山?”他一边讲解,一边画下山的轮廓。孩子们眨巴着大眼睛,认真地临摹。
夜晚,劳作一天的族人围坐在篝火旁。陈沐阳取出用桦树皮制作的笛子,吹奏起悠扬的曲子。火光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老人们讲述着古老的传说,年轻人则分享着白天的趣事。陈景行望着这温馨的场景,欣慰地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咱们做的这些,能让几代人受益。”
随着生活越来越好,部落的贸易也愈发兴旺。周边部落纷纷前来交换铁器、布料和药材。陈沐阳在部落外设立了集市,用石块铺成平整的场地,搭建起货棚。他还制定了公平的交易规则,用贝壳作为通用货币,方便大家买卖。
当夏日的第一朵野花开遍山坡时,部落已焕然一新。望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陈沐阳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知识的运用。而在他心中,始终牢记着天空之泪的秘密。或许,在改善生活的过程中,也能找到解开那个古老谜题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