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原本阴沉的脸也渐渐舒展,缓缓点头,语气带着赞许:“朕当年灭六国,虽未做到‘零伤亡’,却也追求‘全胜’,让六国无力反扑。”
“这‘投降派’的想法,颇有朕当年的风范,朕也喜欢!”
对他而言,“全面胜利”才配得上大秦的威严,稍有损失,便是遗憾。
曹操摸着下巴,哈哈大笑:“原来这‘投降派’是个‘狠角色’!‘不是全面胜利就是失败’,够狂!”
“比吾当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还霸气!奉孝,你说咱要是当年有这‘投降派’的劲头,是不是早就一统天下了?”
郭嘉也笑着说:“主公,这‘投降派’的理念,确实能鼓舞士气,若是将士们都抱着‘全胜’的决心,何愁不胜!”
其他朝代的帝王也纷纷反应过来,弹幕瞬间被“选择投降派”刷屏——
刘邦发弹幕:“娘的!这‘投降派’才对朕的胃口!要么赢到底,要么别打,平局和小胜都没劲!”
刘彻也跟着发:“朕打匈奴,就要打得他们俯首称臣,这‘投降派’的想法,朕赞同!”
李世民则写道:“‘敌人胆敢还击就打回去’,这话痛快!朕选投降派!”
连一向沉稳的赵匡胤,都发了句:“全胜才是真胜利,这‘投降派’,朕喜欢!”
古人们越想越觉得这“投降派”对味,之前的误解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只剩下对“全面胜利”的认同
弹幕里满是“冲冲冲!干他娘的!”
“选投降派,打就打个全胜!”的呐喊。
林远看着光屏里满屏的“投降派”拥护声,忍不住笑了:“看来大家都get到这‘投降派’的精髓了!”
“其实这三派,本质上都是咱们对‘胜利’的追求 只不过标准越来越高,从‘不平局’到‘大优’”
“再到‘零伤亡全胜’,说到底,都是想让咱们的队伍赢,赢得体面,赢无遗憾。我也喜欢‘投降派’,毕竟谁不想打一场漂漂亮亮的全胜仗呢?”
光屏里的解说声继续,缓缓响起,带着几分解惑的意味
“我们总对外宣传‘爱好和平’,对内也常用兔子、熊猫这样软萌的形象代表华夏,因此不少人觉得,中国是不是太保守了?”
“兔子?熊猫?”
嬴政看着光屏里蹦蹦跳跳的卡通兔子,又瞥了眼圆滚滚的熊猫画像,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之前看过相关动画,确实知道这俩形象代表华夏,软乎乎的样子,看着确实像“保守”的性子。
刘邦也附和:“这兔子看着就温顺,熊猫也圆滚滚的没杀伤力,难怪外人觉得咱保守。”
【“今天咱就聊聊,中国到底是保守,还是激进。”
解说话锋一转,画面切出孔子与孟子的画像,“汉族人心里,其实藏着两位‘神明’
孔哥(孔子)和孟哥(孟子)。这两位,一位‘既儒雅又凶残’一位‘既凶残又儒雅’:
孔哥讲究‘先跟你讲道理,讲不通就揍你’;孟哥则是‘先把你揍服,再跟你好好讲道理’。”】
“这话太形象了!”
春秋时期的鲁王猛地一拍案,对着身边的大臣笑道,“当年孔丘带着三千弟子周游列国,遇着肯听教化的,就温文尔雅讲礼乐”
“遇着那些蛮不讲理的诸侯,他弟子里的子路、子贡,哪个不是能文能武,直接怼得对方说不出话?可不就是‘先理后揍’嘛!”
旁边的齐王也点头:“孟轲也一样!当年他见梁惠王,开口就敢说‘王何必曰利’,把本王怼得哑口无言”
“这‘先硬后软’的架势,跟解说里说的一模一样!”
春秋诸王对孔孟再熟悉不过,此刻听了解说,只觉得把两人的性子摸得透透的。
【画面切换到古代战场与农田交织的场景,解说声带着厚重:“中国还有两个沿用数千年的制度,屯田制和斩首记功制。
这俩结合起来,就出现了特别‘抽象’的场景:打完仗,一辈子老实本分的农夫老王
带着乡亲们推着一板车敌人的头颅,去军营领战功,领完功转头就回家收稻子。
这事儿看着离谱,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里的常态,从这就能看出,咱们的祖先,毫无疑问是‘激进派’。”】
“推着板车领战功,转头回家收稻子?”
曹操听得眼睛一亮,对着郭嘉笑道,“这制度好啊!既保证了打仗有士气(斩首记功),又不愁粮草(屯田制),农夫能打仗,打完仗还能种地,简直是两全其美!”
“咱当年要是早把这俩制度结合好,官渡之战也能少损失些粮草!”
朱元璋也摸着胡须,连连点头:“这才是务实的法子!打仗为了啥?为了百姓能安稳种地过日子。”
“打完仗领完功就回家收稻子,既得了战功,又不耽误农时,祖先这‘激进’,激进得明白!”
他出身农家,最懂“种地”与“打仗”的关系,对这两个制度格外认同。
【“现在的中国,已经四十多年没打仗了,那普通百姓是什么样子?看看中日韩三国的‘主角性格’对比就知道。
某乎上有个提问:‘国内爽文、日本轻小说的男主,性格上有啥区别?’
有网友总结:‘老外圈有个说法,把钱看得最重的是韩国男主,把女友看得最重的是日本男主,把“杀全家”看得最重的是中国男主。’”】
“杀全家?” 刘邦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这总结虽糙,倒也有点道理!”
“咱华夏的爽文,只要涉及复仇,哪次不是‘斩草除根’?留着仇人后代,万一回来报复咋办?”
旁边的吕雉也笑着说:“当年韩信被灭三族,不就是怕他后代报仇?这可不是狠心,是为了永绝后患。”
【“还有中国网友调侃:‘哪个老外说的?这是赤裸裸的刻板印象!我要杀他全家!’
虽是玩笑话,却藏着咱刻在骨子里的观念——‘斩草要除根’。为啥?
因为历史上太多‘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的教训,那些没赶尽杀绝的敌人,最后往往会卷土重来,让自己吃大亏。”】
“说得对!”
大唐的李世民猛地一拍龙椅,眼神锐利,“斩草除根,这是咱华夏人脑子里的‘标准操作’!
“结了仇,就往死里干,不把对手彻底打服、打灭,难道等着他们回来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