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秋夜带着几分凉意,唐启站在郊外秘密军火库的门口,呼出的白气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他紧了紧身上的军大衣,对身后的警卫员点了点头。
“开门吧。”
沉重的铁门发出沉闷的声响,缓缓向两侧滑开。昏黄的灯光从门缝中渗出,照亮了唐启坚毅的面容。他迈步走入,扑面而来的是机油、钢铁和火药混合的特殊气味,这是属于军人的味道,是革命的味道。
\"少爷,您来了。\"军械工程师林志远快步迎上来,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滇一式步枪的第三批已经下线了,您要不要看看?”
唐启点点头,跟着林志远穿过几道戒备森严的走廊。沿途的守卫都是他亲自挑选的心腹,每个人都绷紧了神经,眼神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现在总产量多少了?\"唐启低声问道。
\"回少爷,已经完成了一万五千一百二十三支,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林志远的声音里带着自豪,“按照您的要求,全部根您提供的m1加兰德步枪的设计图制造,测试过程中,还根据我们士兵的使用习惯做了些改良。”
唐启的嘴角微微上扬。三个月前,当他拿出m1加兰德步枪的设计图纸时,他就知道这是改变战局的关键。云南地处偏远,武器补给困难,半自动步枪的火力优势将极大提升部队的战斗力。
军火库深处的生产车间灯火通明,几十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碌。唐启站在观察台上,俯视着下面的场景。机械的轰鸣声中,一支支崭新的步枪被组装完成,工人们动作娴熟,配合默契。
\"撞针的材质问题解决了吗?\"唐启突然问道。
林志远的表情僵了一瞬:“这个根据您提供的炼钢技术,滇一式已经可以连续射击超过五千发。”
唐启的眼神陡然锐利起来:“变局在即,撞针一定要合格。我不想到时候士兵们手里的枪变成烧火棍。”
\"是!所有枪支部件,组装前都会质检,全部符合要求。\"林志远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离开生产线,唐启来到测试场。几名士兵正在试射新下线的步枪。清脆的枪声在密闭的空间内回荡,震得人耳膜发胀。
\"报告少爷!\"一名满脸硝烟的士兵跑过来敬礼,“滇一式射击测试完毕,平均每分钟可发射四十发,精度良好,后坐力比汉阳造小得多!”
唐启接过士兵递来的步枪,沉甸甸的手感让他感到踏实。他熟练地拉动枪栓,瞄准远处的靶子,扣动扳机。
“砰!”
靶心应声而穿。
\"好枪。\"唐启满意地点点头,将步枪还给士兵,“继续测试,记录每支枪的射击数据,我要确保没有一支次品流到前线。”
离开军火库时,东方已经泛起鱼肚白。唐启揉了揉酸胀的眼睛,对等候多时的副官说道:“通知周家少爷周天,我要见他。”
半小时后,财务总管周天匆匆赶到唐启的临时办公室。这个精瘦的中年男人抱着一摞账本,眼镜后的眼睛闪烁着精明的光芒。
\"唐少爷,这是最新的收支报表。\"周天将账本摊开在桌上,“青霉素的销售比预期好得多,特别是通过缅甸那条线,英国人简直抢着要。”
唐启快速浏览着数字:“六万根小黄鱼?”
\"准确说是六万两千三百根。\"周天压低声音,“按市价折算,相当于一百八十万大洋。”
唐启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这笔钱足够装备两个整编师,但革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必须精打细算。
“粮食储备呢?”
\"八十万吨,分散在十七个秘密粮仓。\"周天翻到另一页,“按照五万人的标准,足够支撑六个月。”
唐启皱起眉头:“不够,至少要有一年的储备。一旦有事发射,粮食补给线很可能被切断。”
\"但继续收购会引起怀疑…\"周天面露难色。
\"从黔州、桂省买,越南买,不要集中在滇省。\"唐启果断决定,“另外,联系那些少数民族头人,他们手里有粮食,可以用武器交换。”
周天快速记录着,突然想起什么:“对了少爷,迫击炮的生产遇到些麻烦。我们缺少熟练的炮工,九十门已经是极限了。”
唐启沉思片刻:“把从我从昆明讲武堂带回来的那批学员调过去,他们学过基础炮兵知识。另外,告诉张铁柱,优先保证炮弹供应,炮可以少几门,但不能没有炮弹。”
正说着,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副官赵志远匆匆进来,脸色凝重:“少爷,昆明的密探报告,总督府最近在清查城内仓库,怀疑他们已经注意到我们的活动。”
唐启的眼神陡然变得锋利:“具体是哪个仓库?”
“城东的老陈米行,那里存放着我们三分之一的步枪。”
房间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唐启站起身,走到窗前。晨光已经洒满了昆明城,远处总督府的尖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立即转移。\"唐启转身命令,“用医院的救护车,就说运送药品。另外,通知各部队负责人,今晚秘密集合,我要讲话。”
周天和赵志远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紧张和兴奋。这一天终于要来了。
夜幕降临后,昆明郊外一处废弃的砖窑内,二十多名军官悄无声息地聚集。唐启站在一张铺开的地图前,煤油灯的光线在他脸上投下跳动的阴影。
\"诸位,形势有变。\"唐启开门见山,“武昌起义的消息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了。”
一阵低声的议论在窑洞内回荡。第一团团长李振彪忍不住问道:“少爷,滇省是不是要有动作了?”
\"五天后,重九。\"唐启的声音不大,却让所有人都安静下来,“那天是总督母亲的寿辰,大部分官员都会在总督府赴宴,那应该是保守派和革新派动手的最佳时机。”
利剑的队长徐长三凑近地图:“按照原计划,城里枪声响后,就是新派和旧派的行动开始,而我们我们直接分三路进攻截胡他们。一路占领军火库,一路控制电报局,主力直取总督府。”
唐启点点头,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但现在必须调整。李团长,你的一团秘密靠近昆明城,负责军火库,务必在城内枪响后半小时内拿下,然后分兵支援总督府方向。”
\"是!\"李选廷挺直腰板。
\"二团也秘密潜伏至南城门处,负责电报局和城门,切断昆明与外界的联系。\"唐启继续部署,“我亲自带领警卫营和特别行动队进去督府。”
徐长三补充道:“枪响以后,利剑会在滇池方向的三发红色信号弹。看到信号后,各部队立即行动,务必在黎明前控制全城。”
唐启环视众人,目光如炬:“记住,这次行动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滇省是我们的根基,拿下昆明,就能震动全国,控制总督,我们就有了一片立足之地!”
军官们齐声应是,声音虽低却充满决心。会议结束后,唐启单独留下了徐长三和赵志远。
\"弹药分配情况如何?\"唐启问道。
方世杰翻开笔记本:“每支滇一式配弹一百发,机枪配弹五百发,迫击炮每门三十发。另外,特别行动队每人配两颗手榴弹。”
\"不够。\"唐启摇头,“特别是机枪弹药,至少要翻倍。行动开始后,我们可能要面对新军的反扑,火力压制是关键。”
赵志远插话:“但库存已经…”
\"把藏在大观楼的那批弹药调出来。\"唐启打断他,“那是我们的最后储备,现在不用更待何时?”
方世杰快速记录着,突然想起什么:“少爷,城内的内应安排好了吗?”
唐启露出一丝冷笑:“总督府的厨师长是我们的人,宴会当天,他会确保后门畅通无阻。”
三人又详细讨论了行动细节,直到深夜。离开砖窑时,唐启抬头望向星空。秋夜的天空格外清澈,繁星如同撒落的银钉。
\"志远,你说我们会成功吗?\"唐启突然问道。
赵志远愣了一下,随即坚定地回答:“少爷,我们准备得如此充分,没有失败的理由。”
唐启轻笑一声:“准备充分?不,永远没有真正充分的准备。但有时候,机会稍纵即逝,我们必须抓住。”
回到临时住所,唐启仍无睡意。他打开抽屉,取出一支崭新的滇一式步枪,细细擦拭起来。这支枪的枪托上刻着一行小字:“为了新中国”。
这是林志远特意为他打造的,用的是最好的材料,每一个零件都经过精心调校。唐启拉动枪栓,金属摩擦的声音清脆悦耳。
“砰!”
窗外突然传来一声枪响,唐启瞬间绷紧神经,枪口指向声源方向。
\"少爷!是我!\"赵志远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刚抓到个探子,他想逃跑…”
唐启放下枪,打开门。赵志远押着一个满脸是血的男子站在门口。
\"他说是总督府派来的。\"赵志远气喘吁吁地说。
唐启盯着那个探子,对方眼神闪烁,嘴唇颤抖着却说不出话来。
\"处理掉。\"唐启冷冷地说,“通知各部,加强警戒,除了利剑的三百人,其他人全部分散潜伏至昆明城。”
赵志远瞪大眼睛:“现在?但计划…”
\"他们已经发现和提防我们了。\"唐启打断他,“要么现在清理痕迹,要么等着被一网打尽。”
赵志远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他拖着探子离开后,唐启回到桌前,迅速写了几张纸条。
\"来人!\"唐启唤来门外的警卫,“立刻把这些送到各部队长官手中,必须亲手交到他们手上!”
警卫匆匆离去后,唐启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昆明城。城内灯火稀疏,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暗流已经汹涌。
第二天黄昏,唐启站在秘密军火库的最后一批武器前。工人们已经撤离,只剩下几个核心成员在做最后的检查。
\"所有步枪都重新检查过撞针了吗?\"唐启问道。
林志远擦了擦额头的汗水:“全部检查完毕,更换了三百多根不合格的。少爷,您真是料事如神,这批钢材确实有问题。”
当天傍晚,唐启站在滇池边的小山上,望着夕阳将湖水染成血色。赵志远站在他身旁,两人都沉默不语。
\"志远,你知道我为什么选择重九这天吗?\"唐启突然问道。
赵志远摇头:“不是因为总督母亲的寿辰吗?”
\"那只是原因之一。\"唐启轻声说,“重九是重阳节,登高望远的日子。我希望从今天开始,我们的国家也能登高望远,看到一个全新的未来。”其实只是因为历史书上这样写,自己必须截胡唐继尧他们。
太阳终于沉入西山,昆明的灯火次第亮起。唐启深吸一口气,从怀中掏出信号枪。
当昆明城内的枪声响起的时候,滇池上空,“砰!砰!砰!”
三发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如同三颗坠落的流星。
刹那间,昆明城内枪声更大更多。唐启站在高处,看着这场历史的起义的火光在城中各处亮起。他转身对赵志远说:
“走吧,该我们上场了。”
两人快步下山,早已等候多时的特别行动队立即跟上。唐启检查了一下手中的滇一式步枪,拉动枪栓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脆。
\"为了新中国!\"唐启低声说道,带领部队向昆明城冲去。
重九起义的枪声,终于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