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如果能拿到发酵粉的售卖权,相当于挂上了我店里的东西绝对便宜的牌子,这绝对是一个很好的宣传。
但也有商户不以为然,一斤不能赚超过10文,1000斤也才10两银子。
发酵粉这种类似于调料类的东西,一个月卖再多,又能有多少呢,没有多少钱!
但当知道了卖发酵粉带来的好处的时候,那些拒绝售卖的商户,纷纷肠子都悔青了。
青山学院学习在讨论苏酥的时候,张廷玉又收拾了行囊灰溜溜的回家了。
因为苏酥现在在青山镇比较出名的缘故,书院的学子没有不知道张廷玉就是苏酥那个有眼无珠的前夫。
每当苏酥做了什么事儿的时候,书院的学子的嘴上不说,但眼神总会若有似无的飘在张廷玉的身上,这让张廷玉感觉到了针扎似的疼痛。
本来这后悔他一个人知道就行了,现在全书院都知道了。
如果能回到过去,张廷玉真的想狠狠的抽自己两巴掌,为什么猪油蒙了心,放着如花美眷不要,非得去娶那个事事告状的表妹。
其实谢思雨本性不坏,只是娇纵了一些,嫁到任何一个跟张廷玉家庭情况差不多的人家,都会被继续疼宠的。
但奈何,她嫁到了已经娶过苏酥的张家。只能说天意弄人,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姑爷回来了?”张廷玉到家的时候,谢思雨正在吃李妈用在村里买来的发酵粉蒸的白馒头。
李妈给面粉里加了牛乳和白糖,给谢思雨香迷糊了。
“嗯!”张廷玉回了一声,就回了自己的书房。
“小姐,你怎么不吭声?”李妈问。
“我吭声做什么?这一看就是知道了苏氏做出发酵粉的事儿了,我才不去自讨没趣!”
谢思雨摸了摸自己的肚子说。
“哎……”李妈对自家小姐也是无可奈何。
小姐那么高傲的一个人,之前被姑爷鬼迷心窍,私相授受已经是她最低姿态的事儿了,现在的小姐好像已经放飞自我了。
“儿子,你说那苏氏是不是傻,那发酵粉卖一两银子一斤,这大户人家都得巴巴的掏钱,她倒好,给贱卖了!钱多烧的慌啊!”
见自家儿子回来,张婆子又去他跟前喋喋不休了。
仿佛苏酥没有挣到的钱都是她家的。
“这败家娘们儿,我的心都滴血了!”张婆子还在说话。
“娘,我要温书,你先出去吧!”张廷玉已经在书院听到苏酥的名字听到耳朵起茧了。
回来不想再听到这个名字。
“哎……”看到儿子兴致不高,张婆子讪讪从书房出去。
“苏氏,你一定是我的,你肯定是我的,你必须是我的!”张廷玉在张婆子出去以后狠狠的说。
现在苏氏名声这么大,京城那边肯定已经知道了。
如果自己做官,以后肯定会被有心人知道两人的关系,如果苏氏不能再嫁给自己,张廷玉想想都知道以后自己肯定会被唾沫星子淹死。
苏酥可不管张廷玉的心思。因为苏家村的村民已经种水稻快半个月了。
苏酥在小梦的提醒下,想起了稻田蟹这茬。
“爷爷,咱们家的稻田我想改改!”一日吃晚饭的时候,苏酥跟苏仁商量。
“咱们家你做主,怎么改你决定!”苏仁什么都没问就同意了。
“谢谢爷爷!”
跟苏仁商量好当天,苏酥就选了自家的一块儿连片的8亩地的稻田。
养稻田蟹第一步是要进行田埂加固,防止螃蟹出逃。
田埂的高度要达到60-70公分,四周做好围栏,保证没有缝隙。
其次是蟹沟设计,开挖环沟,田间沟,宽度在1-3米,深度1米,苏酥选择的是田字结构。
总沟渠面积占到了总田地面积的大概五分之一。
然后就是规格的控制,每斤40-60只的幼蟹,每亩地放养25公斤左右。
再者就是投喂饵量,按照螃蟹的体重的3%投喂,糊状饲料和水草都需要。
水深保持在20-30公分,高温时,2-3天换一次水。
因为要挖蟹沟,还要给稻苗消毒,所以,苏酥让人把所有的稻苗都拔出来了,这这一大动作也引起村民的纷纷围观。
“酥酥,你们这是要干什么,不种稻谷了?”有村民看着好好的稻秧被拔出,心疼的问。
在百姓的眼里,这就是白花花的大米。
“种的,我是想在稻田里养螃蟹,听说能提高水稻的产量!”试试。
因为这个实操性太强,苏酥并不敢做保证。
“在稻田里养螃蟹,这个靠谱吗?”
托苏酥的福,苏家村的村民都知道螃蟹为何物!
“感觉不太靠谱的样子!”
“这螃蟹会不会把稻谷苗都吃了啊!”有村民问。
“这个需要投喂螃蟹,不会吃稻谷的!”这点儿苏酥倒是知道。
“能增产多少斤?”有村民问。
“一亩地400公斤左右吧!”苏酥不太确定的说。
“多少?”听到苏酥的话,周围的村民破防了。
要知道他们一年累死累活的,一亩地也就300多斤,400斤都算顶到天了。
没想到稻田养个螃蟹还能增加产量。
“我们能跟着一起养吗?”有村民坐不住了。
“是呀,是呀,一起养!”听到苏酥说的产量,村民们无一不心动。
“各位婶子奶奶,我也是道听途说,第一次养,不一定能成功,还有可能颗粒无收呢!”苏酥不想给村民太大的希望。
因为这确实是她第一次养。
不过颗粒无收不可能,最多是螃蟹没养好,稻谷也没长好,最后减产。
听到苏酥的话,不少人退却了,但也还是有人心动。
“酥酥,这养稻田蟹需要多大的田地?”有村民问。
“怎么着也得跟我家这块儿田地那么大,要不小了养不开!”苏酥说。
听到苏酥的话,又有不少村民歇了心思,就这样整块儿的土地,很少有人家有,大部分人家的土地都是2亩一块儿,三亩一块儿的。
“这样啊,太可惜了,我还说想跟着你养呢!”
从去年到今年,苏家村的不少村民都发现了,不管苏酥捣鼓啥,都是用来赚钱的。跟着她准没错。
“不可惜,不可惜,我今年就是试养,如果养的不错,有经验了,明年可以带大家一起养!”苏酥说。
村民们放弃,是苏酥乐见其成的,毕竟如果就养自家的,成与不成都没事儿,自己空间有大把的大米,不在乎田里的一星半点儿。
但如果带村民们养殖失败了,那自己就成了天大的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