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置的眩晕感第九次退去,林启甚至没有去看那依旧刺目的倒计时。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金属摩擦般的沙哑,却精准得如同预设程序:
“航线不变,目标‘回声深渊’。释放三号探测器集群,扫描坐标区域 delta-7。规避左侧星云离子风暴,预计十七分后抵达。”
雷张了张嘴,最终只是疲惫地抹了把脸:“……明白。”】
第九次重置的眩晕感如同粘稠的潮水,缓缓从意识中剥离。舰桥内的光线恢复正常,星图依旧,那血红色的倒计时依旧在无情跳动,只是数字比起最初,又少了十几个小时。
林启甚至没有抬眼去看那刺目的红光。他的身体微微晃了一下,随即稳住,脸色是一种长期缺乏睡眠和精神极度透支后的青白,眼窝深陷,但那双眼睛,却如同在无数次失败和死亡中被反复淬炼的刀刃,锐利得惊人。
他的声音响起,带着一种仿佛金属摩擦般的沙哑和疲惫,却又精准、冷静得如同机器预设的程序,没有丝毫犹豫和情感波动:
“航线不变,维持目标‘回声深渊’。释放三号探测器集群,优先扫描坐标区域 delta-7。航向偏转负五度,规避左侧‘暗影星云’即将爆发的离子风暴,预计十七分零三秒后抵达风暴影响区边缘。”
一连串的命令流畅而出,精确到了秒和角度,仿佛他脑中有一张无比详尽的、标注了所有陷阱和机遇的星图。
雷张了张嘴,他想问为什么又是 delta-7,那个区域在上次循环里不是只挖出些没用的岩石样本吗?他想抱怨这没完没了的循环和看不到希望的尝试。但当他看到林启那几乎与主控台融为一体的、仿佛承载了整个文明重量的背影,看到他那布满血丝却依旧燃烧着不屈火焰的眼睛,所有的话都堵在了喉咙里。
他最终只是深深地、疲惫地叹了口气,用力抹了把脸,哑声应道:“……明白。” 然后默默地坐回自己的位置,开始执行指令。他甚至不再去关注舷窗外的景色,反正每一次都大同小异,只是毁灭的方式和地点不同罢了。
王岩沉默地站在战术位前,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快速跳动,分配着资源,监控着舰队状态。她已经习惯了林启这种“未卜先知”般的指挥。最初的震惊和质疑,早已在一次次循环中被磨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麻木的执行力。她知道,每一次看似徒劳的尝试,林启都在积累着什么,虽然她看不见,也感受不到。
艾拉的状态稍好一些,科学家的好奇心和对未知的探索欲,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循环带来的精神疲劳。她紧盯着探测器传回的数据,与前几次循环中同一区域的数据进行着交叉比对。“delta-7区域的引力微透镜效应……这次比第三次循环时放大了零点零零三个百分点……虽然微小,但确实存在变化!这或许能帮助我们定位深渊内部那个不稳定的‘信息奇点’!”
她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尽管这兴奋在庞大的绝望面前显得如此微弱。
“零”依旧是那个最稳定的支点,眼中数据流平稳运转,处理着海量的信息和林启那看似跳跃、实则环环相扣的指令。“探测器集群已释放。航向修正完毕。离子风暴活动模型确认,与预测吻合度百分之九十九点八。”
舰队如同精密钟表内的齿轮,在林启的指挥下,沿着一条被反复验证和优化的路径,沉默而高效地驶向“回声深渊”。他们避开了已知的空间陷阱,绕过了危险的辐射带,精准地停留在安全距离的边缘。
探测器如同勤劳的工蜂,涌入那片黑暗,在特定的坐标区域进行着扫描和采样。
这一次,没有触发那狂暴的远古防御系统。
传回的数据依旧破碎,但经过“零”的整合和艾拉不厌其烦的对比分析,一些之前被忽略的细节,开始浮现出来。
“……看这里,”艾拉将几段来自不同循环、同一区域的信息回波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极其模糊、但隐约可见的能量结构轮廓,“这个结构……不是自然形成的!它像是一种……某种维度接口的残留痕迹?或者……是某种武器的发射基座?”
林启走到她身边,看着那模糊的轮廓,眼神微动。这是他第十次看到这个区域的扫描结果,但只有将前九次不同角度、不同能量波段下的数据碎片拼凑起来,这个隐藏的轮廓才首次显现。
“记录结构参数,比对‘元’基础理论中关于高维空间构造的描述。”林启的声音依旧沙哑,但多了一丝极细微的、如同火星闪烁般的波动。
“正在比对……”“零”回应,“相似度……百分之三十二。关联性:低,但存在。”
百分之三十二。一个低得可怜的数字,但在零的突破面前,这已是黑暗中一丝微弱的光。
他们依旧没有找到直接对抗“归零者”的方法,甚至没能完全理解“回声深渊”的秘密。但林启知道,信息的积累就是如此,如同沙漏中的沙粒,一粒粒落下,看似缓慢,直至某一刻,量变引发质变。
第十次循环,他们没有获得决定性的突破,没有找到一击制胜的武器。但他们成功地、安全地从“回声深渊”带回了一块新的、关键的“拼图”。
当舰队完成数据采集,准备撤离时,林启看着那片仿佛亘古不变的黑暗深渊,眼中没有任何喜悦,只有一种沉淀下来的、更加深邃的专注。
他知道,还需要更多。更多的循环,更多的数据,更多的……牺牲。
那股熟悉的、世界被强行扳回的扭曲感,第十次降临。
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