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英哥儿是被窗外的鸟叫声吵醒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青砖地上投下明亮的光斑。他躺在熟悉的床上,恍惚了一下,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回到京城家里了。
想到新出生的妹妹,他一骨碌爬起来,迅速穿戴整齐,就想去蘅芜苑看母亲和妹妹。
刚出房门,就碰见了平儿指挥着几个小丫鬟打扫庭院。平儿眼下有些乌青,显然昨夜没睡好,但精神头却很足,脸上带着笑意。
“平姨早。”英哥儿打招呼。
“大少爷醒了?”平儿笑着迎上来,“太太和姐儿都还好,太太刚喝了药又睡下了。您先用早饭吧,巧姐儿已经过去了。”
英哥儿点点头,跟着平儿往饭厅走。他忍不住问:“平姨,我离家这大半年,家里可好?”
平儿一听就笑了:“咱们府里可是有桩大喜事——兰大爷成亲了!就在两个月前!”
“兰哥哥成亲了?”英哥儿确实吃了一惊。但心中默默一算,这位沉默寡言的堂兄,的确也到了成婚的年龄。
“是啊!”平儿兴致勃勃地说起来,“娶的是金台书院一位同窗的妹妹,姓文,是位六品文官家的小姐。听说那位文老爷为人特别清正,就是看中了咱们兰大爷的才华和人品,这才肯把闺女嫁过来。新奶奶性子温婉,可有主见了,和大太太处得极好。”
“那他们现在住在哪里?”英哥儿问。
“就住在大观园里,挨着大嫂子住的院子。兰大爷明年也要下场考乡试呢,正好静心读书。”平儿说着,看向英哥儿,“说起来,大少爷您明年是不是也要考乡试了?”
“嗯。”英哥儿应了一声,心里盘算着正好可以和贾兰一起切磋学问。
到了饭厅,巧姐儿果然已经在了。见到英哥儿,她高兴地挥手:“弟弟快来!今天的枣泥糕可好吃了!”
姐弟俩吃着早饭,巧姐儿又说起了另一桩喜事:“弟弟你还不知道吧?史表姑生了个小妹妹!可胖乎了!还有三姑姑,生了个小弟弟!比咱们妹妹大一个月呢!”
英哥儿一边听一边点头,看来他离开的这段时间,虽然忙碌,但家里的亲人们都平平安安,还添丁进口,真是太好了。
吃完饭,英哥儿迫不及待地去了蘅芜苑。
王熙凤已经醒了,正靠在床头,气色比昨天生产后好了很多。一个奶娘抱着襁褓站在床边,巧姐儿凑在旁边,轻轻地用手指碰了碰妹妹的小脸。
“娘。”英哥儿轻声唤道,走到床边。
“英哥儿来了。”王熙凤看到他,脸上露出温柔的笑容,招手让他坐近些,“休息得好吗?一路上辛苦了吧?”
“我没事,娘。”英哥儿摇摇头,目光落在那个小小的襁褓上,“妹妹还好吗?”
“好着呢,能吃能睡。”王熙凤示意奶娘把婴儿抱给英哥儿看,“你看,这小鼻子小嘴的。”
英哥儿凑近了看。小婴儿比昨天舒展了一些,皮肤粉嫩,闭着眼睛,小嘴巴偶尔动一下,睡得十分香甜。
血缘的联系让英哥儿心里软乎乎的。这就是他的妹妹,他要保护的人又多了一个。
“妹妹取名字了吗?”英哥儿问。
“还没正式取呢,你父亲信里说,等他回来再定。先取了个小名儿叫着,”王熙凤笑道,“因是早上生的,朝霞满天,就叫晗姐儿。”
“晗姐儿,真好听。”巧姐儿小声念着,轻轻拍着襁褓中的小婴儿。
王熙凤看着围在床前的一双儿女和奶娘怀里的小女儿,脸上洋溢着满足和幸福。她拉着英哥儿的手,问起他在松江的生活,问工坊,问学堂,问贾琏的情况。
英哥儿挑着有趣的事情说了,把那些惊险的部分都略了过去。听到工坊和学堂都办得红红火火,贾琏的公务也渐渐顺利,王熙凤欣慰地笑了。
“你父亲那个人啊,就是缺个人在背后推他一把。如今有你在旁边帮衬,我也就放心了。”王熙凤叹道,随即又皱起眉,“只是你这孩子,也太操心了点,又要读书,又要管那么多事,瞧你这小脸瘦的。”
“娘,我不累。”英哥儿笑道,“能做点实事,我心里高兴。”
中午,为了庆祝英哥儿的归家,府里摆了一顿家宴。贾赦、李纨、贾兰和新过门的文氏都到了。贾赦坐在主位,勉强维持着一家之主的笑容,但兴致明显不高。
英哥儿敏锐地察觉到了祖父的那一丝失落。他心里明白,祖父贾赦大概是失望母亲没能给二房添个男丁。但他聪明地没表现出来。
贾兰果然沉稳了许多,穿着青色的直裰,言行举止更显成熟。
堂嫂文氏穿着淡雅的藕荷色襦裙,容貌清秀,言行举止温婉得体,但眉宇间透着一股书卷气的沉静,并非一味柔弱之人。
她安静地坐在贾兰身边,偶尔低声与李纨或贾兰交谈一句,显得十分融洽。
贾兰见到英哥儿也很高兴,饭后兄弟俩在一旁说话。
“听说英弟在松江不仅学业未辍,还经营实务,真是令人佩服。”贾兰说道。
“不过是跟着母亲学了些皮毛,胡乱折腾。”英哥儿谦虚道,随即话锋一转,“听说兰哥哥明年要下场了?”
贾兰点点头,眼神坚定:“是。苦读多年,总要试一试。英哥儿,你呢?可有何安排?”
“刘山长也是让我明年下场一试。”英哥儿答道,“乡试在金陵,我肯定要回去的。”
贾兰闻言,眼中露出喜色:“那正好!我们兄弟二人可结伴同行,路上也能互相切磋学问。”
“太好了!”英哥儿正有此意,当下便和贾兰约好,明年开春后一同南下金陵备考。两人又讨论了些经义文章,英哥儿发现贾兰学问扎实,见解深刻,果然是用功之人,心里对他更添了几分敬佩。
又过了几日,等王熙凤气色更好了些,英哥儿便带上林黛玉托付的信和礼物,动身前往宝亲王府探望三姑姑探春。
门房通传后,一个小太监引着他往里走。府里静悄悄的,下人们走路都踮着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英哥儿心里嘀咕,这气氛可不太对劲,不像是有新生儿带来的喜庆。
到了探春住的院落,气氛才稍微活络一些。丫鬟们见了他,连忙进去通报。不一会儿,探春便迎了出来。
她穿着家常的藕荷色襦裙,外面罩着件淡青色的比甲,头上只简简单单簪了支珠钗,看来恢复得不错,脸色红润,但眉宇间却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虑。
“英哥儿!你可算回来了!”探春见到他,脸上终于露出笑容,拉着他进屋。
“三姑姑。”英哥儿行礼,把黛玉的信和礼物递上,“这是林表姑从苏州捎给您的。”
探春接过信,迫不及待地拆开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她的嘴角就弯了起来,眼神也变得明亮,显然黛玉的信让她很开心。
“林姐姐在苏州过得真好,看她信里说的,周姐夫待她体贴,两个孩子也活泼可爱。”探春感慨道,小心地把信收好,这才有空招呼英哥儿坐下喝茶。
“三姑姑,府里……可是有什么事?”英哥儿忍不住问道,“我看大家神色都有些紧张。”
探春闻言,脸上的笑容淡了下去,叹了口气,压低声音道:“是沈侧妃……怕是不行了。”
英哥儿想起来了,沈侧妃就是那个抚养着二小姐水宁儿的侧妃。
“病得很重吗?”英哥儿问。
“嗯,拖了快两个月了,太医都摇头。”探春语气沉重,“王爷和王妃心里都不好受。到底是府里的老人了,又抚养着宁儿。那孩子如今才六岁,却要再次经历与母亲的生离死别……”
这时,奶娘把探春刚满月不久的儿子抱了过来。小婴儿白白胖胖,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东张西望,一点也不怕生。
“瞧瞧你表弟。”探春见到孩子,哀伤的情绪一扫而去,她温柔地接过襁褓,“王爷给他起了乳名,叫‘阿满’,说是希望他福气满满。”
英哥儿凑到襁褓边。小家伙刚满月没多久,正好奇地看着英哥儿,嘴里还发出“啊啊”的声音,小手小脚有力地舞动着,看起来健康又机灵。
英哥儿看着健壮的小表弟,心里为探春感到高兴。在这个深宅大院,有个健康的儿子,无疑是极大的依靠。他拿出从松江带来的一个一尺高的西洋发条小人,拧上发条,小人就在床上咔嗒咔嗒地跳起舞来。
阿满看得目不转睛,伸出小手咿咿呀呀地要去抓。
“这孩子,胆子大,机灵。”探春笑道,“王爷也喜欢他,得空就过来看一看。”
说了会儿孩子,探春又问起英哥儿在松江的见闻。英哥儿便把松江港口的繁忙,各国商人的聚集,以及父亲治理河道的进展说了说。探春听得十分认真,时不时问上几句。
说着说着,又聊回府里的事。探春道:“我生产前那段时间,是王妃带着苏侧妃,还有一个新提拔上来的侍妾梅氏一起理事。我出了月子,王爷的意思,让我也帮着分担一些,毕竟……”她看了一眼摇篮中的儿子,“有了孩子,总要多为他打算。”
英哥儿点点头,心里却明白,这是探春在府中地位稳固的表现。
坐了一会儿,英哥儿起身告辞。探春送他到院门口。
临走前,英哥儿忽然想起那个可能即将失去养母的二小姐水宁儿。他停下脚步,从怀里掏出一个崭新的西洋怀表。这怀表外壳镀银,雕刻着精细的花纹,链子亮闪闪的,十分漂亮。他原本是买来自己看时间用的。
“三姑姑,”英哥儿把怀表递给探春,“这个,麻烦您转交给二小姐吧。就说是……是我从外面带的玩意儿,给她玩的。沈侧妃病着,她心里肯定难过,有个新奇东西,或许能分散下心思。”
探春接过怀表,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英哥儿的用意。
“英哥儿……”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你有心了。我代宁儿这孩子谢谢你。这礼物,她一定会喜欢的。”
离开宝亲王府,英哥儿的心情有些沉重,又有些欣慰。沉重的是这高门大院里的悲欢离合,欣慰的是三姑姑探春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坚韧,终于站稳了脚跟,还有了可爱的儿子作为依靠。
深秋午后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英哥儿想起晗姐儿,她这会儿该睡醒了吧?不知道有没有哭闹?
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奔向家的方向……